三论宗的"二智"理论李勇提要:本文通过对嘉祥吉藏著述的考察,系统研究了长期为学术界所忽视的三论宗的" 二智" 理论,具体探讨了" 二智" 的种类、" 二智优劣" 、" 二智相即" 、" 二智即解脱"等内容。
李勇,1 9 6 9 年生,哲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大学社科院。
主题词:三论宗二智一、" 二智" 的定义及种类" 二智" 在三论宗佛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吉藏在《法华玄论》、《净名玄论》、《大乘玄论》中都辟有专章,讨论" 二智" 问题1," 二智" 与" 二谛" 、" 二境" 一起构成三论宗佛学的总体框架,简称为" 境" 、"智"、" 教" ,由" 境" 发" 智",由"智" 说" 教" ,再由" 教" 悟"理" ,由"理" 发" 智"," 教" 转为" 境",是三论宗的基本佛学框架2,因此理解" 二智" 对理解三论宗佛学至为重要。
正如吉藏所说:" 然昔在江南著《法花(华)玄论》,已略明二智,但此义既为圣观心法身为父母,必须精究,故重论之,此义若通,则方等众经,不待言而自显。
"3" 二智" 在吉藏的著作中,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比较常用的是" 权实二智" ," 波若、方便" ,也有时称为" 慧、方便"," 实慧、方便慧" ," 波若波罗蜜、沤和波罗蜜" ,其思想主要来源于《般若经》、《维摩诘所说经》、《法华经》、《大智度论》等大乘经论中的相关思想4,当然," 二智" 的关键不在于"二智"的名字问题,而在于" 二智" 的含义。
如果从三论宗佛学的最究竟处来说,"二智" 只是" 无分别中强分别说"," 无名相中强名相说" 的,在佛陀的境界中,连" 境" 、" 智"的分别都没有,如果有" 智" ,也只能是" 不二之智" ,在吉藏的著作中,常将" 不二之智" 称为" 不二正观" 、" 无得正观" 、" 波若" (此" 波若"不是指与" 方便" 相对的作为" 实智" 的" 波若" ,而是指权实尚未分化的"波若")," 智" 是对" 实相" (境)的证悟,也是佛说"二谛"(教)的目的,"智" 本来非权非实,但为了让众生接受,就必须"但于不二而二,为众生故开二智。
" 5但"开" " 二智" 的方法于各个经论中不同,"二智"的定义也就随之不同,在《法华玄论》中,吉藏最初对" 二智" 的定义做了区分,首先他对大乘佛经中的四种" 二智" 的定义做了区分,列表如下:6实智权智波若教照空鉴有净名教内静鉴外动用法华经照一实照三涅槃经照常住鉴无常其次,吉藏又按划分的标准分为7种" 二智" :7实智权智空观空知空亦复空有身不疾身疾有观身苦无我处生死化物空有观空鉴有空有照空有二境审实不虚观空不证,涉有无著福慧慧福自化自行化他最后,吉藏又就"三种二谛辨二智义" 为3 重:8实智( 真)权智( 俗)第一重照空照有第二重照非空非有照空有第三重照非二非不二照二不二在《大乘玄论》、《净名玄论》中吉藏又进一步做了补充,首先将佛经中的" 四种二智"扩大为"五种二智" ,增加了小乘的"三藏教二智" 9:实智权智三藏教鉴四谛之理照事中之法大品教照真空鉴俗有净名经应病授药知病识药法华照一乘鉴三乘涅涅槃照常住鉴无常其次,吉藏又总体上将" 二智" 分为1 0 对:10实智权智1 直照空有行空不证,涉有不著2 照空涉有3 内静鉴外反动4 波若( 此指空解)五度5 照空知空亦空即能不证空6 知苦无常不取灭7 直知身病非故非新不厌离8 不疾之身现疾之身9 照非有非空不二照空有10 照非二非不二照二与不二三论宗对" 二智" 的定义种类繁多,我们可以从总体上将其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从观照方面说," 波若照诸法实相(空),方便能照实相诸法(有)"11,这是三论宗" 二智" 的最主要用法,其他如"照非有非空不二为实,照空有为权" ," 照非二非不二为实,照二与不二为权" ," 照一乘为实,照二乘为权" ," 照常住为实,鉴无常为权" ,"鉴四谛之理为实,照常中之法为权",都可以归到此类,这说明在三论宗的修行(主要指观法)中," 照空" 与"鉴有"同等重要,因为按三论宗的立场,如果只知观空,不知鉴有,那么很容易造成" 实有空" 的倾向,以为离开" 有" 而别有一" 实体空" 存在,因此只有能观照到" 空有不二" ," 虽毕竟空而宛然有,虽宛然有而毕竟空" 才可以做到真正地" 照空" ,真正地观照" 中道实相"。
第二大类,是从自行、化他的角度而言的,在三论宗看来,不论" 照空" 还是"鉴有" 都是" 自觉" 、"自度" 的方面,尚没有用此智慧设施方便," 照空" 为实,而" 知空亦空,而不取证为权" ,就是要" 出毕竟空,严土化人" ,而不为一己的解脱为究竟,其他如:" 内静鉴为实,外动用为权" ," 照空有二境审实不虚为实,观空不证,涉有不著为权"," 照空为实,涉有为权" ," 知苦无常实,不取灭为权" 等其意义都如此,而" 观空" 本身就是" 自行" ,三论宗又称之为" 慧" ,"涉有"、"动用" 、"不证"等是"化他",三论宗称之为" 福" ,是从最后成佛积累福德资粮而说的。
当然第一类的" 照空为实,照有为权",与第二类"自行为实,化他为权" 的划分也是相对的,二者之间的联系是异常紧密的,如只有" 观照" "空有",才能" 观空不证,涉有化他" ,因此又必须将此两大类统一起来,才能全面把握" 二智" 的内容。
吉藏在《二谛义》中,论述由" 二谛" (教)产生"二智" 时,也是这样划分" 二智" 的:" 了世谛第一义谛,发生方便实智名自利,了第一义世谛,发生实方便智名他利,具了真俗二谛,是具生二智名共利也;二者,菩萨自了真俗二谛,发生权实二智名自利,菩萨如实而悟,今还如实而说,令众生亦了真俗二谛发生权实二智名为他利,自他皆了二谛,皆生二智名为共利也。
问:此两种二智何异?解云:初就真俗判二智,后就自他内外判二智,前真俗判二智者,了世谛第一义谛,名方便实智,了第一义谛世谛,名实方便智,了二谛判二智也;后就自他内外判者,内自悟二谛名实智,外为他说二谛名方便智。
" 12此中" 方便实智" 即是" 实智" ," 实方便" 即" 权智" ,"了世谛第一义谛" 即"照空" ,"了每一义谛世谛" 即"鉴有"," 内自悟二谛" 为" 自行" ,"外为他说二谛" 为" 化他" 。
吉藏认为尽管" 二智" 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也都有其经典依据,但不能说哪一种" 二智" 比其他" 二智" 更高级、更正确,更不能因为各经论对" 二智" 的说法不同,而认为佛经之间存在着优劣长短。
在《法华玄论》中,吉藏就指出:" 佛经有种种之说,随人随义用之不得定执,如须真天子波若经下卷明二慧有三十种异可寻之也。
" 13并针对有人认为《法华经》只有二种二智(照三乘为权,照一乘为实;照近为权,照寿量佛复倍上数为实)的说法,用大段篇幅论证《法华经》也具有四种二智(三一二智,空有二智,动静二智,常无常二智)14。
在《净名玄论》、《大乘玄论》中,又针对有人按" 五时" 判教的主张,将佛经中的"二智"也分为" 五时二智"(见上文)的理论,称" 寻一经之内,具有五义,不待始终,方备诸智" 15,具体论述了《般若经》、《净名经》、《涅? 经》、《法华经》都有"五种二智" 16,并认为各经只是" 因机设教" 不同,同具" 五种二智" ,但侧重点不同而已:" 问:一经之内具足诸智者,众经何别?答:诸大乘经,通为显道,道既无二,教岂异哉?但入有多门故,诸部差别,虽一经之内具含五种,而明义旁正不同,三藏一教,唯明理事权实,未辨余门二智,大品以空有为正,余义为旁;法花(华)三一为端,余智泛辨;涅? 以常无常为正,余悉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