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的起源

海绵城市的起源

海绵城市的起源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海绵城市的起源 摘要:“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关键词:海绵城市;水适应性景观;干旱区;湿润区;古代城市

中图分类号:TV2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23(2015)17-0019-04 一、古代海绵城市思想——— 因而,“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一经提出部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水适应性景观

即得到国内城市和景观研究学者的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广泛认可。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行)》,用于指导各地海绵城市建设。

近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海绵城市思想是把城市比作像快,城市水问题正日益突出,雨洪、内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要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涝、干旱等多种多样的水灾害频繁发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遵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化的海绵城市。随后住房和城乡建设 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 收稿日期:2015-07-27 19水 水生态文明论坛 CHINAWATERRESOURCES2015.17工措施结合。海绵城市的目标是要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本质上是转变排水防涝思路,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 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在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及与水旱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古代文明不断适应和改造城市与区域的水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水灾害的影响,积累了大量具有朴素生态价值的经验,增强了人类适应水环境的能力,形成城乡的水适应性景观(俞孔坚等,

常被污染,另一方面是水不能往高处流。城市选址往往放弃河流而寻找一处更高的水源,开渠引水入城,如西安、北京皆是如此。

干旱区城镇和聚落通常分布在泉水出露的山前平原区、河流两岸、沙漠中的绿洲等水源丰富的地方。有水就有了农业,也就有了聚落。埃及绝大部分城镇都分布在尼罗河两岸,得益于尼罗河丰富的水资源。沿塔里木盆地南北边缘的绿洲,两千年前开始就分布着一系列聚落。也有许多因为水源问题导致社会和文明衰败的例子,如干旱导致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

谷分布,这种特点是沿临近河流高地的松散的平原导向型分布系统,是受水源地、耕地、林地、防洪安全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三、适应性传统水利设施 1.干旱区 (1)雨水收集 为应对干旱缺水环境,古代人类采取多种多样的雨水收集和储存措施。两千多年前古代约旦城市就开始通过水库、大坝、沟渠、地下水库等设施,收集和储存雨水,建设完善的供水系统。Petra城核心为水池系统,包括雄伟的水池综合体、从附近山体引水的精致管网系统、市中心形似花园的水塔台地,体现了干旱环境下水系在城市布局中的重要地位。Petra城内还有大量蓄水池,通过水资源管理技术,维持不同季节稳定的供水系统,发达的供水系统成为Petra城长期繁荣的基础。约旦南部的Humayma城供水系统也具有类似特点。

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传统的城镇规划与雨水收集供应结合,充分利用雨洪资源。其传统水工程通过径流收集-储存系统,收集集水区内的径流,可保证城镇几千名居民的用水。该系统一般由输水渠、地下蓄水池、地下水库和一系列地上水库组成。

(2)城市供水 供水系统是古代城市内最重要的水利工程,尤其是干旱区城市。土耳其西北部Zonguldak城的供水系统显示,古罗马工程师在选择水源、水资源管理方面表现出高超的技艺,综合考虑水量、水质、水温、地形等要素,弃近从远,选择了离城更远的喀斯特泉水作为水源。建于公元4世纪、废弃于12世纪的君士坦丁堡供水系统,从250km外的伊斯佟尼亚山区引水直至市中心,是古代地中海地区最长的城市供水系统。

供水安全也影响着古代城市发展。古希腊Syracuse城和Acragas城 Akkadian帝国、墨西哥的Xochicalco 文明、墨西哥的Puuc文明、部分玛雅文明等的衰落;古纳巴秦文明的中心城市Petra城的衰落,可能源于地震破坏了发达的供水系统;大型水资源管理系统的衰落和最终废弃,导致了吴哥文明的衰落;古印度河的改道,是导致古印度河文明衰落的重要因素。

2014)。这些生态经验和水适应性景 观作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完善海绵城市理论、发展海绵城市技术、促进海绵城市实践仍有借鉴意义。

无可否认,水资源管理在早期城市聚落发展中至关重要。许多传统城市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适应水的城市形态格局。以埃及开罗为例,其传统城市形态是数百年城市环境和土地管理系统不断适应季节性洪水泛滥的产物,开罗的水网格局不是在一次综合的城市总体规划框架下孕育而成,而是在洪泛背景下城市长期扩张演变的产物。围绕人类对水环境的利用和改造,本文综述传统的水适应性景观思想、工程和技术,从聚落选址、水利设施、城市形态三方面,按照干旱区、湿润区两种不同气候类型,探讨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的经验。

2.湿润区 湿润区许多城市的选址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综合考察世界主要城市与河流、海运、湖泊等水体关系,发现城市的选址受水体的影响主要 体现在几个方面:优良的港口条件、便捷的航运交通、用水及防洪安全、防御条件等。如伦敦的选址源于凯尔特人修建的一座跨越泰晤士河的桥梁,连接两岸成为水陆交通要道,随后桥边兴建了一个城镇,伦敦由此而诞生。法兰克福,其意为法兰克人的涉水过河处,城市的起源和发展源于古渡口。这类城市还有德国的汉堡、美国的芝加哥等。

古罗马人将城镇建在河流、溪流沿岸或易获取泉水水源的地方。孟加拉洪泛平原区聚落选址充分反映适应洪水的思想,洪水过程中优先保护住房和庭院,其次为稻田和鱼塘,住房和庭院选址于最不易受洪水袭击的区域。堪萨斯州Marion地区聚落呈线性分布和沿自然防洪堤、沿河流峡

二、适应性传统聚落选址经验 1.干旱区 古代城市选址一般遵循“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的原则。出于地理条件和防洪的考虑,许多城市选址远离水源,必须引水入城。然而,即使那些为了商业和交通的便利而建在大河岸边的城市,也很少使用河水作为水源,一方面是河水

水20 水生态文明论坛 2015.17中国水利 的地下供水系统受到水源、水质、防街道。克里特岛Knossos的考古发现蓄水池、渡槽、地下导管、拱廊等工污染等观念影响,包括储水设施、水了建于公元前18世纪的排水系统,程。除了少量用作饮水和生活用水管系统等的供水系统完全建在地下,其地下管道连接了支管和卫生设施,外,其主要为公共浴池供水。古代雅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先于城市建可容许人进入清洗。古印加文明的

典城的水分配系统包括了供水干管设。古罗马城的11条供水干管几乎全MachuPicchu排水工程成功应对每年

和分支、krenai储水节点。由于泉源和 部建在地下。古代耶路撒冷为保障和高达2000mm的降雨量及陡峭的斜krene(早期形式为泉房)位置不一致,

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水供应,发展了 坡、滑坡等严峻自然条件。其排水工雅典人设计了精致的陶管输水。早期3种地下供水系统获取、储存、分配水

程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占城市所有建泉房是古希腊、古罗马城市中的重要资源(Warren’sshaft,theSiloamchan-

设量的60%以上。 景观,用于储存泉水,供给城市居民生nel,Hezekiah’stunnel)。通过该系统, 近代以来,伦敦、巴黎、东京等大活用水,最有名的包括Enneakrounos、

居民可在城墙内获取城外泉源的水。 城市相继建设了宏伟的地下排水系Perachora泉房等。Perachora泉房外观

(3)中水利用 统。19世纪早期,伦敦城市人口大规为爱奥尼亚式建筑,背后为3条深嵌入干旱区城市内,人们还发展多种模增长,抽水马桶广泛使用,原有排水岩石中的长条形水池,设计十分巧妙。

中水利用途径。古希腊城市厕所中水利系统严重不足,引发严重的环境卫生(2)蓄水池系统

用已有成熟技术,厕所用水来自厨房或问题。这种背景下建设完成的伦敦排在干湿季气候区,干季数月内无浴室的中水、房屋集水池中收集的其他水系统,包含5条平行于泰晤士河、贯降水,而湿季集中全年大部分降水,生活用水,有中水系统的房间不仅见于穿市区的地下排水干渠,收集城市街这些地区的城市通过建大型蓄水池,普通住宅,还见于公共建筑和圣堂。

道的雨水和污物,排入泰晤士河城市收纳储存雨洪,供干季使用。Petra城2.湿润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