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I
民事诉讼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
摘 要::“执行难”一直困扰着人民法院的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难点,老百姓对“法律白条”非常反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解决“执行难”问题是当前社会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以民事诉讼执行为范围,以被执行人客观上有偿付能力为条件,并从改善强制执行的内外环境入手,结合执行实践经验以及国外的成功做法,探索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法院 强制执行 执行难 对策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II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III 目 录
一、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民事诉讼执行难的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定义执行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执行难的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造成执行难的因素 ........................................ - 4 -
(一)从法律角度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从社会角度看………………………………………………………………..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改善执行难的对策 ...................................... ..- 4 -
五、结论 .................................................. - 10 -
六、致谢 .................................................. - 10 -
参考文献 .................................................. - 11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IV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 1 - 一、 引言
法律的生命在于判决,而法律的威力则在于执行。法院的裁决执行是否坚决,执行效果是否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执行难”是从中国的历史沉积中演化出的一道跨世纪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人民法院。党中央关于解决“执行难”的重要批示,作为“尚方宝剑”发挥了威力无比的“排难”作用,但现在人们却在“执行难”反弹的诸多现象面前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执行难”是一道无解的难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观点,显然这并不是最后的 结论,因为总有一天,“执行难”问题也会无不例外地成为过去。
二、 民事诉讼执行难的现状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的重要环节,也是当事人合法权益得以保护的最终体现。执行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能否全面履行宪法赋予的审判职责和当事人权利的真正实现,关系到能否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法制的统一。然而人民法院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及其他法律文书发生法律效力,在进入执行程序,采取执行措施后,有相当一部分因部当事人部分或全部不能履行而难以执行,即"执行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人们把这种执行不能的裁判文书称为“法律白条”。它不仅严重的困扰着人民法院的执法活动,而且严重地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人民法院的威信;更为严重的是,“执行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市场经济的培育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认真分析、探索和解决“执行难”的现状,全面正确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法院的职责,强化执行体制和方式改革,改善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前提和保障。
(一)定义执行难
法律的生命在于判决,而法律的威力则在于执行。法院的裁决执行是否坚决,执行效果是否到位,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民事诉讼执行难是从中国的历史沉积中演化出的一道跨世纪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人民法院。党中央关于解决“执行难”(本文民事诉讼范围内的执行难)的重要批示,作为“尚方宝剑”发挥了威力无比的“排难”作用,但现在人们却在“执行难”反弹的诸多现象面前得出了一个无奈的结论:“执行难”似乎是一道无解的难题。①
1、狭义的执行难与广义的执行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 2 - 狭义的“执行难”是指民事诉讼执行人员在执行个案中,因某种来自于内部或外部的非法对抗执行的行为,而使其不能实施的执行行为不能继续进行的执行过程,可形象地概括为“四难”,即最高人民法院给中央的《关于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的报告》中所提的“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 广义上的“执行难”,是指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因受到社会,政治,经济,舆论等诸多方面的非法干预和影响,而使其组织实施执行措施不能或实施的执行措施失去功效,致使执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爱到损害,执行程序遭受破坏的司法过程。更确切些说,广义上的执行难是“司法难”的代名词。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初创阶段,经济无序的状态难以避免;资源配置中的供需矛盾空前突出,必然使地域经济格局下的地方保护主义在经常表现出的“人治”怂恿下恶性膨胀,人们批评的“执行难”反弹,实际上是地方保护广义在党中央的重要批示威慑下退却后的“反扑”;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难以摆脱其羁绊而不得不称“执行难”(即司法难)。
2、区分执行难与执行不能
最高人民法院是将“执行难”界定在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执行的范围内的。由此,我们可以识别,现在社会上普遍谈论的“执行难”与司法界谈论的执行难是有区别的。社会上一般人谈论的“执行难”,是不区分“执行难”与“执行不能”。而是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这样一来,就无意中主观上扩大了"执行难"的影响面。
执行难的存在是我国社会的特有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听听美国联邦上诉法院<第五巡回区>霍夫利法官
(二)执行难的现状
在全国范围内执行难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下面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由一个侧面反映出执行难的现状。日前,河南省郑州市两级法院开展了集中执行行动,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执行工作初步步入良性循环。但是,困扰执行工作的一些问题仍然存在,而且有些问题表现仍较突出。
1、对“双扶”企业和改组、改制企业难执行的问题。实践中,地方实行财政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 3 - 干,企业的生产、经营与地方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一些保护性政策,对本地的“挂牌”企业进行政策性保护。同时,还有一些企业在清算整顿、脱钩移交、资产重组过程中,采取“脱壳经营”等形式,抽逃、转移资产以逃避债务,造成债权债务关系复杂化,甚至债务主体不明,造成事实上的债务悬空,致使所涉案件执行难。
2、涉及乡镇局委、村委会案件难执行的问题。这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政府部门经商办企业时挂靠所遗留的问题,而目前这些单位又都是靠财政吃饭,基本没有剩余资金来履行债务。法院不能对涉案单位用于维护正常办公的财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此外,个别涉案乡镇、局委在思想上仍然存在特权意识,对法院的执行工作不配合,甚至干扰、阻碍执行。
3、执行中涉及稳定的问题。有些被执行人为逃避义务、拖延执行,四处上访。法院一旦强制执行,企业就鼓动不明真相的职工、群众集体上访,围堵党委、政府、法院,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有一些大中型危困企业,经济效益差、负债多且偿债能力差,如果法院强制执行,就会危及到企业的生存与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激化矛盾,有可能引发群体上访事件,法院往往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4、被执行人无履行能力造成难执行的问题。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的被执行人,除生活必需品外,确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如果强制执行有可能会危及其正常生活。这种情况在损害赔偿、刑事附带民事案件的执行中表现比较突出。
5、被执行人恶意逃债造成难执行的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信用观念弱化、信用体系缺失,再加上有些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诚信意识较差,不但不主动履行债务,还转移、隐匿财产,造成申请执行人无法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而人民法院也只有财产调查权,没有侦查权,无法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另有些当事人为躲避债务长期外出,家中又无可供执行的财产,直接导致一些案件的执行难。
6、涉执犯罪刑罚程序难以有效启动的问题。虽然刑法三百一十三条规定了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法院对罪与非罪、犯罪主体、立案标准、证据的收集等问题的认识不一致,造成对该类犯罪的刑罚程序难以有效启动。
7、农村房产难以执行的问题。在农村,房产是被执行人的主要财产,又是其生活的居所,从保护当事人生存权的角度而言,不宜对房产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同时,即使法院在执行中查封这些房产,也难以处理:一方面,农村是基于血缘、地缘关系的“熟人”社会,被执行人所在村村民没人愿意购买被查封的房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的房产大都没有宅基地使用证,出现“房地分离”的情况,拍卖查封的房产又会遇到法律上的障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 4 - 8、双方当事人下落不明的案件难执行的问题。实践中,除有些案件的被执行人下落不明造成一部分案件难以执行外,还有一些案件的申请人向法院申请后,由于种种原因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不再到法院催促执行,或者当事人因生意原因长期外出,法院无法查明其信息,采取公告等方式也无法查明当事人的下落,造成案件的执行难。
9、有的被执行人在执行中假举报、告假状,拖延执行,还有的当事人以自残方式抗拒法院执行,使法院的执行工作极其被动。
三、造成执行难的因素
(一)从法律角度看
1、现行法律不健全
执行工作的立法滞后,有关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造成执行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行则无矩,使执行工作随意性很强;但如果法条不全,处理某些问题时,也会无法可依。我们现有的强制执行法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个: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对执行程序有专门规定,这是我国民事、经济案件执行最主要的法律内容。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的某些条款。三是宪法和单行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有关的强制执行的内容。另外是最高人民法院对强制执行的司法解释,以及1998年6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吸收各地经验制定通过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强制执行工作是我国司法建设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繁荣,审判、执行实践的不断深入,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产生,执行人员深感立法的不足。
执行工作的整个过程必须依法进行,而现实的执行法律、法规却非常匮乏,而且分散、零乱的规定在各类审判程序的法规中,甚至有的相互抵触或冲突。在被执行人触犯了某些法律条款,需要对其采取拘留措施时,现行法规要求不能异地拘留。在某些人明显触犯刑律时,据以执行的法律、法规也不够细致完善。另外,各相邻间的法律法规也应该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而现实的立法也不尽人意。②如果《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对企业开户进行严格控制,就不会出现企业在银行有多个账户的情况。再就是,微机联网信息处理在利益的驱动下,银行与企业间相互串通,执行人员前来查询存款,银行将存款额转移或以“为储户保密”,或以“储户与账号不符”等为由拒查。这些现象,使执行工作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