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撤销合同论文:论可撤销合同
摘要法律必然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合同法也必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因此,必须对合同法中各项制度加以完善,特别是对可撤销合同的完善。本文通过对可撤销合同的概念、种类、比较法的考察,进而探讨可撤销合同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可撤销合同意思表示比较法
一、可撤销合同概念
可撤销合同又称可变更、可撤销的合同,是指因意思表示有缺陷,当事人一方享有撤销权,可行使撤销权对已经成立的合同予以变更或撤销的合同。据此可知,可撤销合同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意思表示瑕疵。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并未体现其真正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所成立的合同是可变更、可撤销的。仅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可以行使其撤销权。《民法通则》第59条规定了可撤销的民事行为。但是,该条文并没有明确一方当事人到底是受损害方还是获益方,不确定之概念,必须予以具体化。《合同法》第54条规定了可撤销的合同。笔者认为此规定扩大了可撤销合同的范围,同时也扩大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伯莱尔指出:“法律条款的范围越宽泛,确定法律条款的意义则越难。”所以仍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难题。
该条文明确规定享有撤销权的一方当事人为受损害方。合同的变更或撤销必须由受损害方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
提出申请,受损害方仅有申请权而并不享有决定权,并且合同在未撤销以前是有效的。若当事人只申请变更而不申请撤销合同时,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该合同,这体现了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笔者认为,可以把可撤销合同的特征概括为:(1)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实。当事人之间的合同是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以及乘人之危的情况下订立的。(2)仅受损害一方才享有撤销权请求权,未经受损害方向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主动介入。有些合同虽具有可撤销的事由,但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享有撤销权的一方或许愿意继续履行
合同。(3)可撤销合同在未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申请撤销之前是有效的。受损害方不申请变更或撤销该合同时,合同对双方当事人均具有约束力。
二、可撤销合同的种类
关于可撤销合同,大陆法系国家大多将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归入可撤销合同范畴,如: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等等。
三、可撤销合同的比较法考察
要对可撤销合同有更全面的了解,只专注于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对不同法系、不同国家关于可撤销合同的规定进行研究,运用比较法的方法发现其异同及各自的优点及缺点。当然,我们的目的是借鉴吸收国外法律制度的优点为我国法治建设服务。比较法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运用比较的方法,充分借鉴吸收外国法律中的精华,为我国法律的现代化服务。
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立法技术的日益完善,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出台,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典已经提上日程。为了使合同法立法更加完善,能更好地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不能照搬国外的优秀法律制度,要有所选择、有所创新地去吸收借鉴,进而探讨出符合中国当前立法模式及未来法治建设之路。
四、可撤销合同被撤销后的法律后果
任何法律行为被撤销后,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当然,可撤销合同被撤销后同样也不例外。
根据《合同法》第56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可见,可撤销的合同被撤销后,自合同成立时就对双方没有约束力。我国《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
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合同被撤销后合同双方当事人都有返还财产的义务,原来的合同失去了效力,合同当事人基于撤销前的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归还其原所有人。在英美法系中,合同被撤销后,要求双方当事人返还财产。在大陆法系中,虽然有的大陆法系国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从这些国家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来看,合同被撤销后,先前的履行便失去了其原本的法律依据。因此,为了维护当事人的利益,需允许双方返还财产。双方都已实际履行的,合同被被撤销后,双方返还财产,若仅一方实际履行,则一方返还财产。
财产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在此基础上仍不能弥补当事人损失的,有过错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当事人的损失。损害赔偿作为对合同当事人的一种补救措施。双方都有过错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我国合同法采取了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相结合的方式,切实维护了合同当事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郭明瑞,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一册).北京:中
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3]柴振国,何秉群.合同法研究.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