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类选秀节目十年发展的瓶颈突破之路

音乐类选秀节目十年发展的瓶颈突破之路

今传媒2013年第3期 媒介批评 音乐类选秀节臻十年发展竹瓶灏突破之路 刘轩,贺才钊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中国内地音乐类选秀节目走过十年风雨路,在摸索、效仿其他国家同类节目中诞生,在问题、争议声中成长,在跨 文化、全媒体背景下突破。文章将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作为突破口,实证探究了中国内地音乐类选秀节目发展过程中瓶颈的 突破途径。 关键词:选秀;跨文化;互动营销;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J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3—0057—03 

一、

引言 

从2003年开始,湖南卫视娱乐频道率先开办电视选秀节 目《超级男声》,2004年湖南卫视正式向全国播出《超级女 声》,之后‘‘2o05蒙牛酸酸乳快乐中国超级女声”在全国电视 选秀节目中大获全胜。 《超级女声》可谓开启了中国选秀节 目之先河。之后,电视选秀节目风靡全国,从央视到上星卫 视刮起了一场选秀风暴——《超级女声》、《我型我show))、 《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花儿 朵朵》等节目相继粉墨登场。然而,在日渐白热化的市场竞 争中,选秀节目迅速进入到“七年之痒”的发展瓶颈期。2012 年,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和东方卫视《声动亚洲》,以 不同于以往选秀节目的样式让观众眼前一亮,为选秀市场注 入了一针鲜血。 中国选秀节目已经走过整十年,先后经历了摸索效仿到 如火如荼的1.0时代,问题百出到逐步衰落的2.0时代和走向 成熟到继续发展的3.0时代。纵观“选秀整十年”,与其说是《中 国好声音》的成功为中国好声音带来了“春天”,不如说是前 九年选秀的丰富经验和资源为《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奠 定了基础。因此,可以说,一个成熟节目是在整合资源、成 功营销、准确定位、持续影响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发掘运作节目资源,快速有效获得受 众群 我国电视业的发展已经步入了黄金期,音乐类选秀节目 一直是电视节目中的“宠儿”,以其新鲜的竞赛机制和娱乐化 的节目包装,引来社会的广泛追捧和关注。正如“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选手、评委受众和媒体作为选秀节目的基础资源是 节目的主体, 《中国好声音》的一大运作亮点就在于善于发 掘和运作这四大主体,这对于节目吸引观众,起着至关重要 的作用。 (一)十年选秀积累的大量“专业户”选手, 中 国好声音》充分运作选手资源 选秀节目经历十年,积压了大量的兼具实力和人气的选 手,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前选秀节目的“消化”能力不佳所致。 以《超级女声》为例,除了少量选手(具有代表性的是05年 “超女”前三甲)仍活跃在娱乐圈,其他选手多已淡出歌坛告 别演艺生涯。虽然在传统选秀节目的制播模式中,电视台和 经纪公司、传媒公司有一定合作,但是这些唱片公司、经纪 公司往往资源有限或参与性不高,导致选手资源难以得到开 发并充分利用。然而, 《中国好声音》的幕后制作方为星空 华文传媒旗下的“灿星制作”,这家国际传媒除了拥有星空卫 视中文台和国际台之外,还拥有24小时专业音乐频道 CHANNEL[V1,并与全球各大唱片公司都有密切合作,这样 丰富的资源和雄厚的实力使其他制作公司难以望其项背,这 样,积压了10年的“选手资源”就有了再次被发掘的机会。 

(二) 中国好声音 善于发掘选手专业背景, 利用选手自身受众资源 

一方面“好声音”为那些转战多年选秀舞台的选手们又一 次提供了机会,另一方面这些已经打拼多年的专业歌手们则 把《中国好声音》视为事业“第二春”。以部分《中国好声音》 选手为例分析选手专业水准或选秀背景,结果如下表: 

金志文 中国好声音全国4强 专职音乐编曲、发行3张唱片 王韵壹 中国好声音全国16强 中国知名爵士乐歌手,组建多个乐队 徐海星 中国好声音全国l6强 2012年花儿朵朵成都10强 金池 中国好声音全国l6强 获多项音乐奖项,发行唱片 关酷 中国好声音全国16强 职业音乐人,创作多首知名单曲 乐队主唱,参加《快乐男声》、《我型我 平安 中国好声音全国16强 秀》等 

收稿日期:2012.12.14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计划,陕西师范大学项目:“新视界Mo.sic文化传媒工作室的建设与发展” (201210781 14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轩,男,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贺才钊,女,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57 今传媒2013年第3期 媒介批评 不难发现, 《中国好声音》的选手大多都是具有专业背 景的职业歌手、音乐人或者是已经参加过众多选秀节目的选 秀“常客”。选秀节目挖掘选手资源以丰富参与人群,同时“坐 收渔利”的这些准明星们各自有着规模不容小觑的粉丝群。而 对于受众来说,这些具有丰富表演经验并且经过专业训练的 歌手们则要比毫无比赛经历的“超女”、“快男”们成熟很多。 选手自身的号召力为《中国好声音》提供了丰富的品牌资源, “中国好声音”则为选手提供了展示平台,达到了互利共赢的 效果。 

(三)评委号召力强,也是一份不可小觑的资源 按照((the Voice))版权方要求, 《中国好声音》评委也 由“三男一女”组成。刘欢、庾澄庆、那英、杨坤,四位评委 风格迥异,又有着不同的受众群:刘欢成熟稳重,是内地流 行乐坛重量级代表人物之一;庾澄庆古怪幽默,是台湾地区 流行音乐代表人之一;那英人气颇高,是内地流行乐“大姐 大”;杨坤唱作俱佳,而自身的奋斗历程更是选手的重要参考 和正面鼓励。评委本身具有的较高号召力和广大受众群,为 节目吸纳受众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节目善于整合媒体资源,打造宽口径传 播渠道 节目第二阶段——选手对垒环节中,邀请全国几十家媒 体作为大众评审,同时,在总决赛时更是联合全国多家媒体 和相关传媒公司共同合作。这些媒体虽不承担节目播出任务, 但作为节目的参与者,必然会给予关注和宣传,于是,节目 组就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传媒空间。 选手资源、受众资源、评委资源、媒体资源作为四个发 力点,为节目打开了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准确定位节目核心,“声音”取代“秀” 中国音乐界不缺“好声音”,缺少的是对好歌手的发掘。 《中国好声音》则把节目定位为发现“好声音”,进一步突出 声音,即歌唱水平本身的重要性,这迎合了早已对眼花缭乱 的选秀节目产生审美疲劳的受众的口味,唤醒了他们沉睡数 年的耳朵。 从“秀”到“声音”的回归,体现出了节目核心的准确定位。 在电视节目的策划过程中,“定位”被视为最重要的一步,因 为它决定着节目的理念、制作、风格等等。这种回归其实是 对电视传播规律的准确把握和对内地电视音乐类选秀节目的 批判性思考所得的结果。如果能够以“本”去衡量“末”,在根 本性的层面上做功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把握规律,并且利 用规律,那么,技术层面上的工作就迎刃而解了。 

(一)回归音乐本位,保证视听效果 原版购进的《中国好声音》从节目构成、舞台设计、环 节安排等各个方面几乎都保留了其他国家版本的“传统”,就 连许多细节,如节目时长(约90分钟),主持人(一名男主 持),导师(三男一女)等细微之处都力求一致,而((theVoice)) 节目的核心则为“声音”。为贯彻“声音决定成败”的概念,节 目采用“盲听”、“导师专业化”等手段,比起以往选秀节目不 重视音乐水准的情况,是一大进步。 58 

同时, 《中国好声音》重视音乐表达效果,尽力提升听 觉表现力,其伴奏乐队有内地最顶尖乐队之一的“零点乐队” 主要成员的参与,而音乐总监则为被誉为“中国第一调音师” 的金少刚;而此前的音乐节目,往往乐队水平不佳甚至音响 状况百出,如《花儿朵朵》等节目选择使用伴奏带为选手进 行音乐伴奏,音乐效果难以保证。 

(二)赛制简洁明了,突出“声音”地位 试与《超级女声》做一对比:在《超级女声》中,比赛 将选手分成若干组,每三个选手为一组,三位选手演唱完后, 由评委老师选出一位直接晋级的选手,并且必须是所有评委 选择的都是同一名选手。如果评选结果不一致,则在最后一 组选手比赛完之后,从这期比赛选手中选出剩余的晋级名额。 没有晋级的选手继续比赛,评委选出一名表现力差的选手进 行待定,另外一名待定选手将由场外短信票数而定。两位选 手站上PK台后,再由大众评委投票,最终淘汰一位选手…。 每淘汰一位选手都要经历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尤其是最后 的总决赛,比赛环节更是环环相扣。 然而,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选手和评委之间的 互相选择被简化了许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选择阶 段,导师和选手的关系仅为“选”与“被选”以及“互相选择”;第 二阶段为对垒阶段,导师只需在对垒的两选手中选其一即可; 第三阶段为总决赛阶段,赛制为“车轮战”,结果由评委打分 和媒体评审团投票共同决定。从传播学角度上看,简单的赛 制带给受众直观明了的感受,使受众更易接受信息。 与具有很高专业性的央视“青歌赛”不同,《中国好声音》 面向大众,“回归音乐”的理念则为提升大众选秀节目总体水 平迈出了重要一步。 

四、全媒体渠道打通营销疆界,话题炒作 点燃舆论热点 

在全媒体传播背景下,节目利用电视、报纸、杂志、网 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厂 电网络、电 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三网融合)进行传播的能力显得尤为 重要。《中国好声音》成功运用多种传播渠道,打造立体营 销网络,是它突出重围的另一诀窍。同时,通过“自产自销” 的话题炒作,使其成功营造具有持续效应的传播氛围。 首先,从《超级女声》开始,互动营销理念就已渗入到 选秀节目之中,短信平台的使用、场外观众投票的参与形成 了较为丰富的营销渠道。但是,《超级女声》领衔的“大众投 票”和“短信投票”环节一方面在投票公平性和透明性上遭到 观众质疑,另一方面节目植入过多商业元素遭到观众反感, 且在诱导青少年不理智消费方面饱受诟病。 而《中国好声音》则打破了传统选秀节目“电视媒体为主, 其他传播媒体为辅”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将多渠道的传播方 式作为节目的营销方式——浙江卫视作为电视播出单位,承 担节目的播出任务;奇异网则承担着网络播出的任务,并且 和浙江卫视同步直播。通过强强联手,提高市场占有率,这 一现象是传统选秀节目所未曾走过的道路。第一阶段每期时 长约95分钟,每期出场选手1O~15人。自开播起,该节目 便稳坐卫视综艺收视榜前列,广告收益也是由原来的13.6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