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生物工程2011,Vol.28No.3Chemistry&Bioengineering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802057)
收稿日期:2011-01-07
作者简介:王莉衡(1977-),女,陕西西安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内生菌的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研究。Email:hengheng_
1103@163.com。doi:10.3969/j.issn.1672-5425.2011.03.002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王莉衡
(西安文理学院生命科学系,陕西西安710065)
摘要:植物内生菌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资源,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近年来成为微生物资源研
究的热点之一。对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和生物学作用进行了综述,以期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植物内生菌。
关键词:植物;内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Q949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425(2011)03-0005-03
在植物的生态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
它们有的附着于植物的表面,有的则生活于植物体内。
对于附着于植物表面和根际的微生物已有很多研究,
而对于植物体内微生物的研究却刚刚起步。但有资料
显示,一些植物内生微生物与宿主发生关系时,可明显
增强宿主的抗病性,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因此,合理利
用植物的内生微生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
值[1~5]。植物内生菌作为微生物研究领域之一,近年
来一直备受关注。内生菌不仅在农牧业生产和环境净
化领域有良好应用效果,而且在植物病虫害防治、新型
无公害农药研发、保持植物微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以及维护农田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植物内生菌的起源
内生菌(Endophyte)概念是在1866年首先由Ba
ry提出的,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
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内部的微生物(主要
为真菌和细菌)。其后的很长时间内,内生菌研究进展
缓慢。直到1993年,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Strobel
等[6]从短叶红豆杉的韧皮部位分离到一株产新型抗癌
物质紫杉醇的内生真菌,从而启发人们可望从植物内
生菌寻找与植物产生的相同或相似的化合物,由此促
进了植物内生菌的研究。
2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内生菌为植物组织内的正常菌群,包括植物内生真菌、内生细菌和内生放线菌[7~9],广泛分布于各
种陆生及水生的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中。植物内生菌
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寄主植
物种类多样性、内生菌在寄主植物不同部位分布多样
性和内生菌自身种类多样性。
目前全世界至少已经从上百种植物中发现了内生
菌,其中仅在禾本科植物中发现的内生真菌就有80个
属290种之多[10],大多数内生真菌都属于子囊孢子类
(Ascomycetes),包括核菌纲(Pyrenomyetes)、盘菌纲
(Discomyetes)和腔菌纲(Loculoascomyetes)的许多种
类以及它们的一些衍生菌。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
内生菌在一些重要的经济林木如针叶类的各种冷杉、
云杉、红杉、紫杉、松柏等以及阔叶的桉树、桦树、恺木
等植物的树皮、枝叶中相继被发现并得到了广泛的研
究。进而在多种灌木、草本植物以及栽培作物、果树甚
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中也发现了内生真菌和细
菌[11]。内生细菌在植物中的数量比内生真菌要少得
多,但早在50多年前就已有关于植物体内存在内生细
菌而不引起植物病症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已从小
麦、棉花、水稻、花生、马铃薯、番茄、柠檬、柑桔等近30
种植物中分离出了近60个属的内生细菌,其中约有三
分之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12,13]。近年来关于内生放
线菌的报道也陆续增多,1992年,Saarcchi等[14]对意
大利28种植物根进行表面消毒分离培养出大量放线
菌。此外,还从赤杨根际和根瘤中分离出一个Amy5王莉衡: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2011年第3期
colata的新种(A.alni)[15],从日本猫尾木及泥炭藓中
均分离到放线菌。在我国,也报道了从棉花、香蕉等植
物中分离出内生放线菌[5,16,17]。
内生菌的菌丝生长于植物组织的细胞间,分布于
叶鞘、种子、花、茎、叶片和根。研究表明,叶鞘和种子
的内生真菌菌丝含量最高。已经从黄瓜、甜菜根、花生
果仁、马铃薯的块茎、种子和胚珠、棉花的培根、未开的
花及水稻叶子及其它植物的储藏器官中分离得到大量
内生菌,可见植物内生菌的分离部位趋于多样
化[17,18]。
3植物内生菌的分类
内生菌按存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
类[17,19]:(1)依赖性(专性、兼性)。植物内生菌不仅存
在于植物的内部,也常见于土壤。目前内生细菌中如
假单孢菌属、肠杆菌属、沙雷氏菌属、产碱菌属、志贺氏
菌属、柠檬细菌属及革兰氏阳性细菌的一些属,都属于
兼性内生。红苍白草螺菌或织片草螺菌只能够生活在
高粱和甘蔗等作物的组织内,属于只存在于植物内部
而在植物根际无法分离得到的专性内生菌。(2)忍耐
性(持久、暂时)。植物内生菌不仅可以永久存在于植
物组织内,也可以只存在于植物生育期的一段时间内。
甜菜中的腐烂棒杆菌和水稻中的成团肠杆菌可以在宿
主植物的整个生活史中存在,而大部分内生菌只存在
于植物生活史的部分时期。(3)专一性(专一性、非专
一性)。有些内生菌可以存在于多种寄主中,而有些内
生菌只存在于单一寄主中。大部分内生菌属于非专一
性。荧光假单孢菌可以从菜豆、小麦、番茄、柠檬、甜
菜、玉米中分离得到。成团杆菌也可以从玉米、柠檬、
黄瓜、土豆中分离得到,而重氮营养醋杆菌只存在于甘
蔗中。
4植物内生菌的生物学作用
内生菌在植物体中的生物量是很微少的,但植物
内生菌作为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天然组成部分,可以
通过自身的代谢产物或借助信号传导作用对宿主产生
影响。现已发现内生菌对宿主植物至少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有益作用:固氮作用、促进宿主植物生长、抗逆境、
抗病原真菌和细菌以及他感作用等。
4.1固氮作用
氮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之一,氮的使用
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农作物的产量。定殖在健康
植物体内的内生固氮细菌可与宿主植物进行联合固
氮,进而促进植物生长。现已从甘蔗、水稻、玉米、高粱及牧草中分离得到内生固氮菌。
4.2促进宿主植物的生长
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内生菌的植株一般比未感染
植株生长得快。内生菌对宿主植物的促进生长作用主
要表现在种子发芽、分蘖生长、幼苗存活、植株的高重
和生长势、生物量积累等多方面[20]。内生菌的这种促
植物生长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内生菌
可产生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如植物生长激素(IAA、吲
哚乙腈)、赤霉素以及细胞激素等,直接促进植物生长。
另一方面,内生菌也能帮助宿主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
元素,或与病原菌竞争营养和空间或直接产生拮抗物
质而抑制病原菌,从而间接促进植物生长[21]。禾本科
农作物的内生细菌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感染内生真
菌的牧草对氮、磷的摄取能力也有所提高[22,23]。
4.3增强宿主植物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内生菌增强植物的抗逆性可分为非生物胁迫和生
物胁迫两类。非生物胁迫主要表现在可增强抗高温、
抗干旱、抗盐碱等方面,有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内生菌的
牧草对环境胁迫如干旱[24]具有更强的抗性。生物胁
迫主要表现在可阻抑昆虫和食草动物的采食、抵抗病
虫害等方面,保护宿主免受危害[25~29]。
4.4其它生物学作用
植物的他感作用是指植物植株向环境中释放某些
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它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
程的现象。这种作用是种间关系的一部分,是生存竞
争的一种特殊形式,种内关系也有此现象。他感作用
是自然界存在的普遍现象。
研究表明,有的感染内生菌植物会对周围的其它
植物产生抑制或促进其生长的他感作用,其中牧草内
生菌产生的毒麦碱对邻近植物有较强的他感作用[30]。
感染内生细菌的红花车轴草(Trifoliumpratense)也
具有抑制玉米生长的他感作用[31]。在植物与内生菌
的作用过程中,有的内生菌成为了分解宿主植物自身
组织的先锋[32],有的内生菌能够诱导宿主植物细胞的
活性物质代谢[33~35]。植物内生菌的上述生物学作用
使其在菌-植物-动物-环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
5展望
植物内生菌生存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既有理论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有多方面的应用潜力,是潜力巨
大、尚待开发的微生物新资源。近20年来,虽然在植
物内生菌的入侵机理、系统学、生态学和资源开发方面
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但是对很多问题还不是很清6王莉衡: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2011年第3期
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绝大多数植物的内生真菌仍
有待深入研究。总而言之,植物内生菌是一类应用前
景广阔的资源微生物。
参考文献:
[1]BirdLS,LivermanP,PeroyRG,etal.Evidencethatmicroor
ganismsinandontissueshavearoleinamechanismofmultiad
versityresistanceincotton[A].ProcBeltwideCottonProdRes
Conf,NationalCottonCouncilofAmerica,Memphis,TN.1980:
283285.
[2]ElzikKM.Symbioticorganismassociatedwithplantpartof
MARandnoMARcottons[J].Phytopathology,1985,75(11):
13441347.
[3]SchipperB.MolecularAspectsofPlantGrowthAffectingPseud
omonasSpeciesinReorganizationinMicroPlantSymbioticand
PathogenInteraction[M].SpringVerlay,BerlinHeidelbery,
1986:3679.
[4]CookCG.EffectoftreatmentwithBacillusspeciesoncotton
roottraits,yield,andphymatotrichumrootrot[J].Idem,1987,
47(3):235239.
[5]刘淑芬,韩宝坤.植物内生菌研究综述[J].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00,17(2):1520.
[6]StrobelG,StierleA,StierleD.Taxomycesandreanaaproposed
newtaxonforabulbilliferousbyphomyceteassociatedwithpacif
icyew(taxusbrevifolia)[J].Mycotoxon,1993,40(7):7181.
[7]AzevedoJL,MaccheroniJW,PereiraJO,etal.Endophyticmi
croorganisms:Areviewoninsectcontrolandrecentadvanceson
tropicalplants[J].JBiotech,2000,3(1):4065.
[8]郭良栋.内生真菌研究进展[J].菌物系统,2001,20(1):148152.
[9]曹理想,周世宁.植物内生放线菌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4,
31(4):9396.
[10]AndrewsJH.Biologicalcontrolinthephyllosphere[J].Ann
RevPhytopathol,1992,30(1):603635.
[11]Zouwenxin,Tanrenxiang.Biologicalandchemicaldiversityof
endonhytesandtheirpotentialapplications[J].AdvancesinPlant
Sciences,1999,(2):183190.
[12]韩继刚,宋未.植物内生细菌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潜力[J].自然
科学进展,2004,14(4):374379.
[13]林玲,乔勇升,顾本康,等.植物内生细菌及其生物防治植物病害
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6):969974.
[14]SaarcchiM,SardiP.GrowthPromoterStreptomycesEmployed
inSeedBacterizationInstituteofPlantPathology[M].Milano,
Italy,1992:4587.
[15]EvtushenkoLI,AkimovVN,DobritsaSV,etal.Anewspe
ciesofactinomyceteAmycolataalni[J].IntJSystBacteriol,
1989,39(1):7277.
[16]曹理想,田新莉,周世宁.香蕉内生真菌、放线菌类群分析[J].中
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2):7073.
[17]张姝.植物内生放线菌Fq24的分离筛选及生物活性初步研究
[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05.
[18]McInroyJA,KloepperJW.Surveyofindigenousbacterialen
dophytesfromcottonandsweetcorn[J].PlantandSoil,1995,173(2):337342.
[19]LynchJM,FletcherM,LathamMJ.MycorolialElologyACon
ceptualApproach[M].UK:BlackWellScientificPublications,
1979:3361.
[20]任安芝,高玉葆.植物内生真菌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资源微
生物[J].微生物学通报,2001,28(6):9093.
[21]文才艺,吴元华,田秀玲,等.植物内生菌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问
题[J].生态学杂志,2004,23(2):8691.
[22]ReisVM,BaldaniJI,BaldaniVLD,etal.Biologicaldinitro
genfixationinGramineaeandpalmtrees[J].CriticalRevPlant
Sci,2000,19(3):227247.
[23]MalinowskiDP,BrauerDK,BeleskyDP.TheendophyteNe
otyphodiumcoenophialumaffectsrootmorphologyoftallfescue
grownunderphosphorusdeficiency[J].JAgronCropSci,
1999,183(1):5360.
[24]RavelF,CourtyC,CoretA,etal.BeneficialeffectsofNeoty
phodiumloliionthegrowthandthewaterstatusinperennial
ryegrasscultivatedundernitrogendeficiencyordroughtstress
[J].Agronomie,1997,17(1):173181.
[25]ChristensenMJ.Antifungalactivityingrassesinfectedwith
AcremoniumandEpichloeendophytes[J].AustrPlantPathol,
1996,25(3):186191.
[26]SturzAV,ChritieBR,MathesonBG,etal.Endophyticbac
terialcommunitiesintheperidermofpotatotubersandtheirpo
tentialtoimproveresistancetosoilborneplantpathogens[J].
PlantPathol,1999,48(3):360369.
[27]WilkinsonHH,SiegelMR,BlankenshipJD,etal.Contribu
tionoffungallolinealkaloidstoprotectionfromaphidsina
grassendophytemutualism[J].MolPlantMicrobeInteract,
2000,13(10):10271033.
[28]CastilloUF,StrobelGA,FordEJ,etal.Munumbicins,
widespectrumantibioticsproducedbyStreptomycesNRRL
30562,endophyticonKennedianigriscans[J].Microbiology,
2002,148(Pt9):26752685.
[29]RichmondDS,ShetlarDJ.Blackcutwormlarvalemigration
andbiomassinmixturesofendophticperennialryegrassand
Kentuckybluegrass[J].JEconEntomo,2001,94(5):1183
1186.
[30]SutherlandBL,HumeDE,TapperBA.Allelopathiceffectsof
endophyteinfectedperennialryegrassextractsonwhiteclover
seedlings[J].NewZealJAgrRes,1999,42(1):1926.
[31]SturzAV,ChristieBR.Endophyticbacteriaofredcloverasa
gentsofallelopathicclovermaizesyndromes[J].SoilBiolBio
chem,1996,28(45):583588.
[32]MullerMM,ValjakkaR,SuokkoA,etal.Diversityofendo
phyticfungiofsingleNorwayspruceneedlesandtheirroleaspi
oneerdecomposers[J].MolEcol,2001,10(7):18011810.
[33]WangC,WuJ,MeiX.Enhancementoftaxolproductionand
excretioninTaxuschinensiscellculturebyfungalelicitationand
mediumrenewal[J].ApplMicrobiolBiotechnol,2001,55(4):
404410.
(下转第18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