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大别山红色文化心得体会范文
前不久国务院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
大别山革命老区再次引起人们关注。大别山地处鄂豫皖三省交界
地区,是长江、淮河的分水岭。范围包括:安徽省六安市、安庆
市全境;河南省信阳市、驻马店市全境,南阳市的桐柏县、唐河
县;湖北省黄冈市、随州市全境,孝感市的孝南区、安陆市、应
城市、大悟县、孝昌县、云梦县,襄阳市的枣阳市,武汉市的黄
陂区、新洲区。区域总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在这块红色土地
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了全国第二大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
地,抗日战争时期是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五师重要活动地区,解
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则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全国
十大将军县,大别山地区就有湖北红安、安徽金寨、湖北大悟、
河南新县、安徽六安等5个。大别山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
中形成了特有的大别山红色文化。
1、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大别山地区是我国传播马克思主
义较早的地区之一,1922年春,湖北黄冈、安徽寿县就建立了
党小组,一批共产党员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随着鄂豫皖革命
根据地的建立,大别山人民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增强了对马克
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树立了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无论是革命顺
利发展时期,还是在遭受严重挫折阶段,他们都义无反顾地追随
中国共产党,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商南立夏节起义领导人
之一詹谷堂不幸被捕后,遭到敌人严刑拷打,四次陪斩,仍坚贞
不屈,临刑前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牢房墙壁上写下“共产党万岁”
五个大字。六安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兼前方办事处主任周狷之出身
于地主家庭,为追随革命,毅然烧毁地契,变卖房产,组织革命
武装,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就义时留下“头颅抛千斛,风雨憾孤
舟。宁为革命死,不做阶下囚”的千古绝唱。
2、紧紧依靠群众的理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在
大别山区坚持28年红旗不倒,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广大人民群
众建立了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这个农村地区,动员、
吸引农民群众参加革命的重要手段就是抓住土地这个农民的命
根子,实行土地革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
区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如在大革命时期领导农民抗租抗息抗粮
抗捐抗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实行打土豪、分田地,土地政
策虽然变化较大,但广大贫苦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抗日战争时期
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在解放战争
时期,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通过土地革命,不仅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而且激发了农民革命和
生产的积极性。广大翻身农民为保卫胜利成果,积极参军作战和
支援前线作战,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地区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
参战,近百万人英勇牺牲。其中金寨有近10万人参军参战,六
安县有6.5万人参加红军、6000人参加新四军和解放军,红安
县仅牺牲的就有10多万人,不足10万人的河南新县有5.5万人
献出生命。拥军支前的事迹就更多,仅苏家埠战役,六安人民就
给红军捐献了约160万斤军粮。
3、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胸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由鄂豫
边、豫东南、皖西三块根据地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
各根据地人民为了革命的利益,顾全大局,相互协作,相互支援。
如周维炯在领导商城起义、创建红三十二师后,五次率部赴皖西
支援六霍起义,有一首歌记叙:“河南老红军,来到我西镇。钢
枪打前提(前阵),后跟赤卫军。先打闻家店,后打楼房湾,回头
捎带打了三个保安团。打土豪,杀劣绅,反动团总消灭净。 ”
红十一军军长兼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在商城起义时,率10余人
前往支援,途径罗田县滕家堡时被当地民团包围,不幸在突围时
牺牲。这种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精神,也随着鄂豫皖根据地红
军的足迹走向全国。如1935年冬徐海东在率红二十五军长征到
达陕北后,获悉中央红军经济困难,毅然从仅有的7000块大洋
中拿出5000块送给中央,因此毛泽东常言“徐海东是对革命有
大功的人”。
4、坚韧不拔的斗争勇气。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斗争经历了艰
难曲折的过程,几起几落。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时期,红军指战员
不仅遭受******军多次“围剿”,还历经错误“肃反”的磨难。
红军将士和根据地领导人有很多人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下,也有不
少人冤死在“肃反”中,仅金寨县牺牲的师级干部就有101人。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成立时有近3万人,到1932年6月第
三次反“围剿”结束,已发展到4.5万余人。第四次反“围剿”
失败后,主力红军仅有2万余人,被迫于1932年10月实行战略
转移。大别山人民前仆后继,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都是几次
组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驻皖西敌军声称“赤区人红、心红、
树红、土红,现在叫你黄土红三尺”,实行疯狂的杀戮。凭着坚
韧不拔的斗争勇气,大别山红军坚持了下来,党的组织依然存在。
人们相信:“红军都是英雄汉,白匪再多干瞪眼;总有一日天要红,
人民定要坐江山。 ”
5、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求实作风。大别山军民在党的领导
下,通过不断的实践、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如
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开始长征,次年9月到达陕西延川永
坪镇,成为第一支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部队,被誉为“北上先锋”。
高敬亭在领导红二十八军坚持大别山游击战时,根据敌强我弱的
形势,创造性地建立了便衣队这种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还提
出了游击战争“四不打”原则,即“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
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全面抗战爆发后,又主动
与******谈判,捐弃前嫌,共同抗日。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
我军开始战略反攻,开创了解放战争的新局面。邓小平在总结新
区土改经验教训基础上向中央建议:在新解放区,在我们没有牢
固地站住脚以前,不宜搞土改,应实行“清匪反霸,减租退押”
的政策。对此毛泽东极为赞赏,指示“各地各军采纳应用”。大
别山人民也勇于创新宣传方式。根据当地群众文化程度低、识字
少的特点,编写了许多歌谣。《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利用当地
民歌“八段锦”曲调填词的,一直传唱到现在。《三大纪律八项
注意歌》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由程坦根据《中国工
农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布告》内容编写的,并把歌词填入鄂
豫皖苏区《土地革命成功了》的曲调中,后迅速传唱到各路红军
部队,成为人民军队永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凝成的红色文化,对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努力弘扬这种红
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