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中国经济学》作业学院:经济学院专业:统计学班级:12级2班姓名:穆科峰学号:120704208区域经济发展中辽宁省的发展方向辽宁大学经济学院12级统计2班穆科峰学号:120704208加快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主动接轨环渤海、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区域经济布局的初步设想(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发展思路与划分原则1.基本条件:主观条件,即制定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方针政策。

客观条件包括现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可移动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可移动的资本、技术、人才资源。

2.发展思路:一要充分、科学、合理地利用现有的经济、社会、技术发展基础。

二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

三要制定科学、合理、正确的政策、措施。

四要促进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要素资源在区域内的充分流动。

五要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

六要同其他区域实现双向的、全方位的、互利互惠的交换。

3. 划分原则:(1)区内经济的关联性。

没有经济关联性,经济区就不存在。

凡是有经济关联性的部分都要囊括进来。

同一个经济区域内的各组成部分,产业关联程度总体上应比区外密切,经济的互补性要高于区外,重复建设的必要性应低于区外。

(2)区域对外的开放性。

个独立的经济区应该有自己的出海通道和对外窗口。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没有出海口的经济区域,对外的开放性是难以实现的,也构建不成完整的区域经济。

同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区应该有广阔的腹地。

(3)区域对内的开放性。

对内开放应具备两条标准:一是经济区域内要形成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市场。

如果区域内部市场被分割,经济区就没有意义。

二是区内各部分边界是模糊的,各部分之间边界地区可以甚至应当既属于这个部分,又属于那个部分,不能划得过于清晰。

(4)内部经济发展的梯次性。

经济区域内部不同部分的发展应该有梯次性,不能完全一样。

从辽宁的实际出发,任何一个经济区都应有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有次发达的卫星城市,有欠发达的边远地区。

(二)区域经济布局的初步构想根据上述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原则,辽宁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可规划布局为"两区两带",即:中部城市群经济区、辽西沿海经济区、沿海经济带、沈大经济带。

1.中部城市群经济区(沈阳经济区)。

区位条件:以沈阳为中心,包括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6市。

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44.1%,人口2126.7万人,占全省50.1%。

2004年,区域生产总值4399.7亿元,占全省64.1%;固定资产投资1726亿元,占全省57.9%;地方财政收入220多亿元,占全省42%。

集聚有1座副省级城市、6个地级市、21座县 (市)和200多个小城镇,城镇化水平达54%。

设想依据:提出这一构想主要考虑该地区已经具备经济关联、产业集聚、交通便利的城市经济圈的发展条件。

一是经济集中度高。

形成了以机械加工、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钢产量2000多万吨,石油加工能力近2000万吨,装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70%以上。

产业关联度高,宜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梯次发展。

城市群之间功能连接空间较大,有利于推动各城市间物流、商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加速流动。

二是基础设施功能齐全。

哈大电气化铁路、高速公路及哈大国道主通道纵贯横通。

境内铁路里程2300公里,公路总里程20350公里,铁路货运量1亿吨/年。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开通了74条国内外航线,通航城市55座,年运送旅客247.6万人次、货运6.1万吨。

东北第二大的营口港弥补了区域缺少出海口的不足。

三是区域开放度较高。

2004年区域实际利用外资29.76亿美元,占全省的比重达55%;外贸出口52.69亿美元、占全省2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7.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56.7%。

四是经济梯次结构比较合理。

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指标超过2万元的发达地区有沈阳、鞍山2个市,超过1万元的次发达地区有抚顺、本溪、营口、辽阳4个市,及低于6000元的欠发达地区铁岭市。

沈阳市区域性的商贸、金融和信息中心地位明显。

2004年生产总值达1900.7亿元,占全省的27.6%;与鞍山、抚顺、本溪、营口、辽阳、铁岭6市生产总值的比约为1:0.53:0.20:0.15:0.17:0.15: 0.11,城市首位度较高。

沈阳周边各城市所需要的产品约占沈阳产品总量的45%。

存在问题: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能力较弱,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先进要素集聚功能薄弱。

区域内部合作刚刚起步,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区内产业链条尚不健全,中小企业配套环节发育不完善。

中心城市的现代物流、投资银行、科技中介、管理咨询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发育迟缓,自我集聚力大于辐射力,带动周边地区尚需时日。

发展方向:通过实施一体化战略,努力把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建设成我国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和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东北的第一城市群、改革开放与新型工业化先行区、科技创新先导区、生态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及现代商贸物流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化和小康社会目标,建设东北经济区的中心区。

2.辽西沿海经济区。

区位条件:由锦州、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5个市组成。

区域面积约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37.3%;人口1233万人,占全省29.6%。

2004年,5市生产总值1285.1亿元、占全省18.7%。

尽管区内城市化水平仅为35%,低于全国和全省水平,但在120公里的沿海交通圈内,拥有锦州、盘锦、葫芦岛三个地级市及凌海、兴城两个县级市的高密度城市群。

随着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阜新、朝阳也可进人1小时城市圈。

辽西沿海经济区处于京津冀经济区和东北经济区结合部,具有接受双向辐射的优势。

设想依据:一是特色经济前景看好。

辽西走廊海岸线长,浅海、滩涂开发潜力大,适宜发展海洋经济。

沿海三市炼油、造船、石化、有色加工、能源重化工业等具有一定的基础,港口等交通设施比较齐全,物流支撑具备,宜于整合发展临港工业。

北部地区腹地广阔,农业发展潜力大。

特别是区域内部现有产业同构程度低,易于合理规划,避免重复性建设。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锦州、朝阳两座机场通达全国27个城市。

区内有锦州、葫芦岛2个港口。

锦州港是中国最北部的一类开放口岸,东北第三大港口,年内将实现吞吐量3000万吨,集装箱15万箱,物流基地的作用日益显现。

区内铁路有京哈、秦沈等12条干支线;公路有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多条主干道。

三是经济发展呈现梯次性差异。

从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看,盘锦市为27226元,高居全省第二位,锦州、葫芦岛2市均在8000-10000元之间,居全省中下游水平,朝阳、阜新2市均低于6000元,为全省落后的地区。

四是具有形成新的区域中心潜力。

辽西沿海60公里半径内拥有三个地级市,陆地面积、人口分别占区域总量的45%、57%,空港、海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并集区内海洋经济、临港工业、科技教育、电子信息等方面精华。

2004年三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05.2亿元,占区域总产值的78.2%,聚合起来有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的实力。

存在问题:区域经济实力较弱,属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2004年5市外贸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分别为14.81亿美元、1.41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8%和2.6%。

投资环境和社会开放程度还有相当差距。

区域合作尚未提上日程。

区域中心没有形成,传统上的中心城市锦州,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仅343.1亿元,与盘锦、葫芦岛、朝阳、阜新的比值约为1:1.07:0.86:0.45:0.37,经济总量小,城市首位度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够。

发展方向:依托区域资源和现有基础,加大扶持力度,实施项目牵动,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辽宁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京津冀经济圈的产业转移,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实现错位发展,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构筑发展新优势;以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为重点,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托港口优势,努力构建沿海城市群,形成环渤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打造辽宁经济新的增长极,力争到2010年区域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倍增,城乡居民生活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3.沿海经济带。

区位条件:该区域涵盖了整个辽宁沿海地区和海洋资源,处欧亚大陆桥东端,背靠整个东北三省及内蒙东部腹地。

由大连和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5个地级市、18个县(市)组成。

陆地面积57744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0%;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人口1730万人,占全省的41.6%。

2004年区域生产总值3575.8亿元,占全省52%;财政收入190.6亿元,占全省36%。

区域城市化水平较高,市政基础设施和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比较良好的吸引国内外人才创业的城市群落环境。

教育与科研水平较高,拥有一大批各类高等院校和工程技术人员。

设想依据:一是产业关联性强。

区内汇集了制造业、石化业、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海水养殖和海产品加工业、国际航运和商贸物流业等多种特色产业,众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共同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产业群落和企业群落。

二是内外交通便利。

哈大电气化铁路、沈大高速公路及哈大国道通达中心城市。

以大连、营口、锦州和丹东港等为主体的港口群,货物综合通过能力1.53亿吨,集装箱通过能力107万标准箱。

大连和营口两港已成为国内的主枢纽港,目前已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远洋运输联系。

三是资本聚集性和对外开放性较高。

沿海地区已成为全省乃至东北资金、人才、技术、信息及物流的"五流"交汇地和外商理想的投资场所。

2004年,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260.7亿元、1125.3亿元,占全省比重42.3%、42.6%;出口、实际利用外资额分为142.6亿美元、25.5亿美元,占全省的75.4%、47.1%。

四是区域经济呈两个梯次。

2003年人均生产总值,大连、盘锦2市均超过3000美元,分居全省前两位,营口、丹东、锦州、葫芦岛4市均在8000-12000元之间,居全省中下水平。

区域龙头大连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步伐加快,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增强,2004年生产总值达1961.8亿元,占全省28.5%;与丹东、营口、锦州、盘锦、葫芦岛5市生产总值的比约为1:0.15:0.16:0.17:0.19:0.15,城市首位度高,具有较强的带动辐射能力。

存在问题:由于共同依托海洋资源,区域一体化缺乏统一规划,实际运作也还没有提上日程,极易造成重复性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