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牟昱苍
(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民本思想,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基础,也是其根本与核心。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文化中,儒家民本思想一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借鉴和学习儒家民本思想的精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本思想启示
民本思想,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
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
益的政治学说。中国传统政治的指导思想是儒家
的政治哲学,而民本思想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
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文化的一个基本命题,对中国
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是一种施政理
念,而且作为一种思维形式,深深地影响着一般
国人乃至思想家、政治家。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民本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概括起来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重视民生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民生问题始
终是统治者要着手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这个问
题解决不好,将会直接危及社会的安定。因此,主
张统治者一定要“制民之产”,使百姓拥有稳定的
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样,老百姓丰衣足食,没有生
活之忧,他们才乐于服从君主的统治,社会才能
安定;否则,一旦失去稳定的生活来源,甚至无法
生存下来,老百姓就会铤而走险,走向与统治者
对抗的道路,社会也会因此而陷入动荡之中,因
而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
治。只有坚持实行民生政策,满足百姓的生存需
求,才能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体恤民力
赋税和徭役是封建国家得以存在的物质基
础,而赋税的轻重对百姓的生产与生活有着重要
而又直接的影响。历史上许多思想家从爱民的立
场出发,主张轻徭薄赋,以有利于百姓的生存和
社会的发展。同时,在征收赋税的时候最好要做
到取之有度,不要竭泽而渔,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横征暴敛只能是自取灭亡。因此,统
治者必须建立合理的赋税征收体制,切实减轻百
姓的负担。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人民获得最基本
的生存权力,才能使封建国家得到源源不绝的赋
税,从而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三)施教于民
儒家认为社会的长治久安,不但取决于民众
的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国家法律制度的健全,还取
决于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因为只有形成良好
的社会风气,才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
要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教育,引导他们遵守国家的
政策法令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把他们的一言一
行都纳入到礼仪的轨道上来,以培养人们高尚的
道德情操。这样,民众的道德水平普遍得到了提
高,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不对民众进行教
育,而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法律手段去限制他
们,就不能保证长治久安。
(四)顺从民意
儒家强调民意是百姓心声的吐露,是对统治
者的政策正确与否的最好检验。凡是保护民众利
益、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必定会得到人
民的拥护;而那些损害民众的利益,与社会的发
展背道而驰的政策、措施,必定会遭到人民的反
对。因此,统治者在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时,一定
要注意倾听民众的呼声,尊重民众的意愿,并把
它作为自己制定政策、措施的依据,只有这样,才
能保证其决策的正确性,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和
支持,才能使社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五)与民同乐
儒家认为“人和”的关键就是要争取民心。这
就要求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做到忧民众之
收稿日期:2008-09-10作者简介:牟昱苍(1967-),男,汉族,青海贵德人。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MinoritiesTeachersCollegeofQinghaiTeachersUniversity第20卷第2期Vol.20.22009年11月Nov.20096牟昱苍: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所忧,乐民众之所乐,从而赢得民众的真诚拥戴。
因为君主与民休戚与共,民众就会跟君主同心同
德,即所谓“乐民之乐者,民亦与其乐;忧民之忧
者,民亦忧其忧”,否则,就会使自己脱离广大的
人民群众而成为孤家寡人甚至独夫民贼,最终落
得身死国亡的下场。
(六)取信于民
“信”作为儒家倡导的五德之一,历来倍受人
们的推崇,并被提升为立国之本。国家可以没有
充足的粮食储备和兵员,但不能不取信于民。因
为一旦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产生重要的信任危
机,国家就会很快走向灭亡。取信于民的关键是
为政者要做到公正无私,依法办事,从而让人们
口服心服。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也就是说,任何思想的结晶都是社会实践的结
果,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受其制约。任何思想家的
思想论述,都不能超越他所生活的时代。儒家的
民本思想,在对当时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同
时,也具有历史局限性。
总的来说,在儒家民本思想中,反对用“霸
道”治理社会,即用武力和法令对社会进行管理
和控制,提倡用礼、仁、德治理社会。他们主张爱
民、利民、福民,反对统治者过度剥削和压迫民
众,有利于提高民众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有利于保护民众的部分利益;主张实
行“仁政”,要求统治者重民、惠民、养民,这在一
定程度上让民得到了实惠,缓解了社会阶级矛
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推动了社会发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儒家政治思想
最核心的价值。这一思想认定民众是国家的根
本,要求统治者关注民生,实施惠民政策。历史事
实证明,“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对人民有利,而“乱”破坏生产力,阻碍社会发展,
对人民不利。在历史上凡是重视以民为本的统治
者,在他统治的时期都获得了好的政绩,社会就
会相对平衡,社会矛盾就不那么尖锐,相反则会
引起社会极大的动荡。儒家这种以民本思想为核
心价值的“德治”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进步性和
人民性。虽然民本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但
它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民本思想是封建王朝统治合法性的基础。民
本思想对统治者有一定的劝导和制约力量,历代
思想家倡导君主要为政以德,勤政爱民;官吏要廉洁自律,为民做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
级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的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君
主的中央集权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也
多多少少有一点社会服务职能。“封建统治者把
民众视为邦国之本,把自己和民众的关系比喻为
舟和水的关系,希望民众能够安居乐业,统治阶
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能够和睦相处,这并不是一
种虚伪的道德说教,而是基于期望封建国家长治
久安的政治需要。”[1]的确,较为明智一些的封建
统治者都乐意把自己打扮成“民众保护者”这一
角色,因为他们深知人民在国家经济生活和政治
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是公开否认民本思
想,就意味着抛弃自己的“子民”,也就等于毁坏
统治的合法地位。民本主义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
着想,可以说是古代政治文明的最高表现。
儒家民本思想曾经发挥过重大历史作用,对
于今天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乏借鉴意义。但
是,和它产生、成长其中的土壤———封建社会一
样,本身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表现在:
(一)重民主张是恩赐式的
传统的民本思想是在承认专制君主权威至
上的前提下,来关照“民”之为“邦本”的,是为得
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其本质是“名为重
民,实为治民”,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维持统治
阶级的统治地位。正如毛泽东所说:封建统治者
讲爱民和爱牛差不多,爱牛是为了从牛身上挤出
更多的牛奶,让牛耕更多的田。“以民为本”只是
一种维护统治的手段。历代民本论者对民众巨大
的力量都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民众的暴力革命
是君主王朝覆灭的原因。因此,他们提出重民主
张,规劝统治者要重视民生,体察民情,安抚民
心,爱惜民力。但是,重民的主体是君主,重民的
内容是为民做主,重民的措施是施行仁政。民本
政治的主动权在君主手里,是至上而下的恩赐,
没有把民意作为最高权威来源,民众并没有真正
的政治权利。民虽为“邦本”,但“在中国历史上,
历代君王并不是通过一种客观的、合法的选举制
度而产生的,都是由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领袖
来秉承天命,取得王位,做人民的统治者,人民的
幸福完全是依靠上天即明君的惠泽”。[2]
(二)民本实质为官本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从官本位意义出发,民的
价值就是为统治阶级存在而不是为自己,民与统
治者的关系是主从关系,民是统治者眼中的工
具。在他们思想中根本就没有把“民”的价值上升7到“人”的高度。历代儒家思想家宣扬民本主义,
并非为民请命,而是为君主专制的长治久安着
想,因此才受到有政治眼光的君主的青睐。在君
主的专制统治和官吏的特权是不容挑战的时代
里,这种民本思想是没有任何制度和物质保证
的,而既有意识形态作辩护,又有暴力作后盾的
君主及其官僚对民众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因此
“官本位”才是封建社会的真实秩序。
(三)钝化群众斗志,延缓历史进程
民本思想家提出种种兴国安邦的政治主张,
提出顺民心得民意的许多措施,在君权至上的原
则范围内,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百姓
安于现存剥削制度。尤其主张德治教化以宣扬君
权神授和封建伦理道德,使百姓成为循规蹈矩的
“训民”,维护封建君王的权威。如孔子倾向于把
民本政治工具化,在其“君君、臣臣”的政治模式
中,“君本位”是不可动摇的。因此,儒家民本思想
无法冲破封建制度的藩篱,成为群众的自己解放
自己的斗争旗帜。
三、儒家民本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一)“以民为贵”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前提和
基础
在“民贵君轻”的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心
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政权的更迭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在工作中,“以民为贵”有利于我们“立党
为公,执政为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民服务,
为民谋利。“只有牢记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
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决不能用来谋取私
利,才能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廉洁从政,使我们的
工作符合群众的要求,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
望。”[3]
始终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全心全意为人
民服务,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
所谋”。“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记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
第一位,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牢固
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不断增强同人民群众
的感情。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党的意识,正
确对待权力、地位、名利。”[4]我们的领导干部什么
时候也不要忘乎所以,一定要善待人民,做人民
的“公仆”。
(二)把“民”在真正意义上升到“人”的高度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
和核心。“仁者爱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建
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立正
确的公民意识,抛弃“清官意识”、“官本思想”。如
果民为主官为仆,变子民为公民,就根本用不着
寄希望于清官,清廉对于官员来说是基本的职业
道德,是对官员最低的要求。事实上,历代对“清
官”的歌颂,归根到底,都是对制度的否定,历来
老百姓对“清官”的期盼,实际上都透着浓浓的对
法律不信任的情绪。
(三)要尊重人、关心人、不断满足人的有效
需求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只有不
断激发人的创造愿望,支持他们的创造活动,肯
定他们的创造成果,满足他们的有效需求,才能
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达到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和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爱民、利民”,
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
群体,完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
民心向背,决定政权的存亡,必须重视改善
人民的生存环境,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
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
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
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5]
今天我们重温儒家民本思想,目的是借鉴其
精华部分,以史为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让
人民当家做主,确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
系,利为民所谋”,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
设的步伐;重民、爱民、利民、惠民,深刻认识“以
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构建。
参考文献:[1]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N].光明日报,2006-10-9.[2]栾亚丽,宋严.儒家民本思想与民主化进程[J].辽东学院学报,2006.[3][4]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J].求是,2004(1).[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责任编辑:李晓)牟昱苍:儒家民本思想及其对我们的启示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