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创案例分析
近两三年来,严肃的博物馆们打起了”创意牌“,从衍生品设计、
销售平台的改变、静态的文物被赋予了潮流的思维,”藏品“变成”
商品“,以新零售的形式垂直链接客户端。
感觉像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国内博物馆掀起一阵文创热。然
而,在漫长的过往,这项被当成“旅游纪念品“的经营并不受到重视。
博物馆也多数依赖政府补贴,缺乏活力和自我造血能力。2015年3
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博物馆可以从事商业经营
活动,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2016年5
月,《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出台,
进一步将文创产业发展推入了“快车道”。6月,国博和上海自贸区
签订战略协议,启动了“文创中国”项目,并且和阿里巴巴合作,要
用互联网博物馆的新模式,给整个博物馆文创开发提供更大的平台。
7月,北京故宫博物院与腾讯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开放了自己的一系
列经典IP,还开发了一系列经典故宫IP的APP。2016年也因此被
认为博物馆运营全面进入文创时代。
2017年2月,国家文物局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
划》中更是提出了2020年发展目标:打造5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
品品牌,建成10个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基地,文化创意产品年
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文物单位和企业超过50家。正因为如此,
业界普遍认为文博产业是一片充满机遇的蓝海,对传统文化优质IP
资源觊觎已久的互联网巨头们和优质资本,在完成游戏、动漫、影视
等行业的IP布局后,把触角伸到文博行业。
产业火爆的背后
入场晚、动作慢、落差大。故宫的文创口红火了,可以作为2018
年超现象级的消费奇观了。但其实这并非是博物馆向美妆产品跨界的
首次尝试。2018年2月,《国家宝藏》大火,国家博物馆就趁热打
铁,和巴里欧莱雅合作,以《千秋美艳图》中的五位美人为创作灵感,
推出一款限量版唇膏,但可惜没有激起太多的水花儿。2018年故宫
的彩妆系列从设想到付出行动,也历时一年半时间。以北京为例,一
百多家注册博物馆,文化元素的开发永远都是冰火两重天——一边以
故宫为代表的博物馆爆款频出,年收入高达10亿元,但是院长单霁
翔却直言:故宫的文化资源还没远远利用好。一边却是大量国内博物
馆在文创开发方面的“沉默不语”,1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半数
官网都不给文创产品“发声”的机会,即便是开发也处于“哑售”状
态。
台北故宫博物院通过图像授权、合作开发、品牌授权、出版品授权等
进行研发设计,并和90多家的本土及国际知名机构展开合作,2013
年文创部分的收入就达到了9亿新台币。
而在国内外,文创产品的开发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条,多
数知名的博物馆已能完全依靠衍生品而独立存活。年营收高达2亿美
金衍生品收入占到大英博物馆70%的收入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
馆2015年的收入就达到了9.46亿美金,占收入六成
迷之“卖萌” ,实用性不强、艺术授权待完善。与国外相比,中国
消费市场更喜欢跟风,继故宫“萌萌哒”系列走红之后,全国兴起诸
如“Q版杜甫”“嘟嘴卖萌俏格格”之类大批跟风的“卖萌”衍生品。
看过单霁翔院长的访谈,他坦言故宫的“萌萌哒”系列确实子在开始
运作时给他带来一些压力,但他声明这个系列也只是占据故宫博物院
的一小部分份额。毕竟,“卖萌”只是一种有趣的叙述方式,并不能
完全承载历史内涵。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 ≠ 偏离历史文化内涵
只有立足文化根基上的衍生品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打磨。
另外,《2017中国授权产业年度白皮书》显示,目前我国IP授
权市场上,博物馆授权只占2%,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博物馆对于藏品
物权、版权等知识产权概念不清晰,不了解藏品产权归属、版权收益
内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