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合唱常规进课堂
【内容摘要】学生多声部的意识和感觉要从他们第一节音乐课就开始建立。利用
音乐课堂,结合现有的教材,及早的溶入一些合唱方面的教学内容,把我们以往
在低段无意识的多声部教学变成有意识的合唱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养成一种良
好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
【关键词】常规训练进课堂 改变歌曲形式 声音、手势的训练
童声合唱这种艺术形式,被许多欧美国家用来作为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
丰富学生文化生活的一种活动。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的教师认为合唱是中高年
级的教学任务,低段学生只要学会齐唱就行了,这种思想是导致了中高年级陷入
合唱教学瓶颈的主要原因。合唱教学虽然是在小学中高年级才作为一项重点的教
学内容提出的,但不能由此忽视小学低段合唱前置教学的观点,希望在进行正式
合唱教学之前渗透与合唱教学有关的知识、技能,使学生顺理成章地学好合唱歌
曲。
1、学习是循序渐进不断练习的过程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合唱基本能力的培养不是等到高年级合唱教学
时才可以进行,任何的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不断练习、不断积累,以达到量变
而引起质变。学生多声部的意识和感觉要从他们第一节音乐课就开始建立。让学
生从学习音乐的第一节课开始就体验二声部的和声效果,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自
然地接受并喜欢多声部,建立多声部的和声概念。当孩子第一天走进音乐课堂,
这种能力的积累就应该开始。如果没有从最基本的音乐要素开始音乐学习,就不
可能把众多的音乐元素灵活地、综合地运用。
2、学生生理因素的影响
儿童在小学阶段就学年龄为7—12岁,此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童声期,在这期
间,他们的吸气量随年龄增大,声带也开始具有弹性,音域也加宽,音色可塑性
强,音准的掌握也较灵活,是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合唱训练的最佳年龄。同时,不
同年龄的儿童,心理上存在着差异,对生活的理解深度和知识水平也不同,从生
理角度来说,音色和音域上的差异也不同。因此,此阶段的童声又分为两个时期,
7-8岁的童声前期和9-12岁的童声成熟期,其中处于童声前期的孩子音乐听觉敏
锐,模仿力强,音色的可塑性也强,处于最佳合唱前期训练的年龄。在这时期,
对他们进行多声部听唱感知和和声听觉的训练,这对于他们今后的音乐实践是很
有价值的。
因此小学阶段,老师可以及时地抓住锲机,在学生步入小学的第一年开始,
就利用音乐课堂,结合现有的教材,及早的溶入一些合唱方面的教学内容,把我
们以往在低段无意识的多声部教学变成有意识的合唱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养成
一种良好的音乐听觉和音乐感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那到第一次接
触合唱歌曲教学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把合唱队的常规训练放入课堂
声音的训练,从第一节课,第一个音符开始。音乐要素中,音准是儿童最难
入门的一个要素,教师一味地采用在钢琴上弹学生在下面唱的方法,肯定会让学
生厌烦不已的。巧妙地创设情境展开训练,把合唱队里的一些常规训练放入课堂,
以游戏的方式进行各种练习,则会带给学生不同的乐趣。
1、律动放松,随着老师一起做各种姿态有趣的“体操”,这种活动的目的是
放松精神,学习简单的拍子。
2、短音练习。我会带领学生两腿分立,用力喊出声音,或学习小狗“汪汪”
叫,其目的是锻炼横隔膜,使腹部有弹性。
3、长音练习。我会用穿小孔,吹蜡烛的游戏。手持有中间有小圆孔的纸,
后面想象放着一支点着的蜡烛,问全体同学能不能整齐地穿过这个孔,吹动这支
蜡烛,但是不能把它吹灭?老师弹一个音,让全体学生用“WU ”来发出这个
音。
4、音程训练。我会将学生分四组,老师手捧一个长音MI送给第一组,由
第一组(在保持长音不间断的情况下)把这个单音传递给第二组,第二组以同样
的方式把音传递下去。第一轮的传递还未结束,老师又给第一组送去DO,这时
孩子们会发现美妙的和声在教室里回响。这样的游戏让学生长时间、很平稳地保
持住一个音的音高,同时还能听到他人的音高。
5、节奏训练,我会运用奥尔夫教学法,语言节奏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独具特
色的部分,低段的学生很喜欢这种音乐教学活动。因此,从语言节奏训练入手,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我在给一年级的小朋友上第一
节课时,对学生进行课堂常规训练中,就运用了语言节奏训练。
陈 明 陈 明 陈 明 陈 明
赵姗 姗 赵姗 姗 赵姗 姗 赵姗 姗
这些练习既可以使学生得以放松,为唱歌做准备,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亲
和力,增进团结与协作意识,既新鲜又有趣。学生颈部、胸部的肌肉得到放松,
心胸舒展,精神愉快。为学生创设一种较为宽松的氛围,使他们感觉既是在学习,
又是在娱乐。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放松中激起对合唱的兴趣。
二、善用教材,改编歌曲的演唱形式
1、变齐唱为轮唱
一、二年级的歌曲都以齐唱、独唱的演唱形式展开,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可
以挑选一些合适的歌曲改编成轮唱曲,让孩子们学唱。刚开始学习轮唱时,可以
先安排学生轮读歌词,使他们在听觉、感知上习惯下来,再进行师生合作,最后
进入到学生间的二部轮唱。在曲目的选择上要以节奏明朗、旋律轻快的曲目为主
进行二部轮唱的改编。如:《闪烁的小星》、《玛丽有只小羊羔》、《两只老虎》等
歌曲,都适宜进行二部轮唱。
2、变齐唱为合唱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有很多歌曲都是简单、易学、旋律流畅优美的。可以结
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歌曲改编成简易的合唱曲,用于学生对最基础合
唱的学习。
例如:歌曲《粉刷匠》 1=F 2/4
5 3 5 3 | 5 3 1 | 2 4 3 2 | 5 —| 5 3 5 3 |5 3 1 | 2 4 3 2 |1 —|……
我是一个 粉刷匠,粉刷本领 强。 我要把那 新房 子,刷得很漂 亮。
5 5 |5 5 5 | 5 5 |5 5 5| 5 5 |5 5 5 | 5 5 |5 5 5|……
刷 刷 刷刷刷 刷 刷 刷刷刷 刷 刷 刷刷 刷 刷 刷 刷刷 刷
加入旋律伴唱,使这首歌曲唱起来更有动感。
三、声音、手势的训练必不可少
1、自然和谐的声音是合唱也是音乐教学所追求的。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声
音的控制上缺少自制力,往往喜欢“喊”。这样的发声对学生的声带的发育会造
成一定的伤害,不利于学生良好声音的形成,这样的声音也是极不和谐的。教师
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声音并学会轻声唱歌,然后逐步指导学生正确的
发声。
2、指导学生养成看教师手势的习惯。
学会看老师的手势唱歌,这也是合唱所必须的。从一年级开始,就指导学生
学会看老师的手势唱歌,一方面可以统一学生的声音,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合唱
训练打下基础。
合唱教学与音乐知识、技能、歌曲等的有机结合,互相渗透,让学生在一年
级就潜移默化地接触并接受合唱入门教学,到中高年级进行合唱教学时,学生就
不会觉得突然,觉得合唱是高不可攀而存在畏惧心理,从而产生合唱学习的障碍。
学生有了良好的合唱基础,以后学习合唱曲就会觉得有趣而轻松了。
主要参考文献:
1、《合唱艺术手册》上海音乐出版社
2、《童声合唱训练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3、《童声合唱的训练与指挥》人民音乐出版社
4、《奥尔夫音乐思想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