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 补脾养胃益肺补肾论山药
山药为薯蓣科植物薯蓣 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的干燥 根茎。又名:土藷、淮山、薯蓣、山板薯、山药蛋、山药薯、山薯蓣、 白山药、怀山药、佛掌薯、扇子薯、野白薯、野牛尾苕。冬季茎叶枯 萎后采挖,切去根头,洗净、除去外皮和须根,干燥,习称“毛山药 片”;或除去外皮,趁鲜切厚片,干燥,称为“山药片”;也有选择 肥大顺直的干燥山药,置清水中,浸至无干心,闷透,切齐两端,用 木板搓成圆柱状,晒干,打光,习称“光山药”。原植物薯蓣野生于 山地向阳处,现各地皆有栽培,主产于河南,一般以博爱、沁阳、武 陟、温县等地(古怀庆所属)所产质量最佳,习称“怀山药”。
本品药材性状:毛山药略呈圆柱形,弯曲而稍扁, 长 15~30cm, 直径1.5~6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沟、纵皱纹及须根痕,偶 有浅棕色外皮残留;体重,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白色,粉性;气 微,味淡、微酸,嚼之发黏。山药片为不规则的厚片,皱缩不平,切 面白色或黄白色,质坚脆,粉性;气微,味淡、微酸。光山药呈圆柱 形,两端平齐,长9~18cm,直径1.5~3cm;表面光滑,白色或黄白色。
规格等级:( 1)光山药:按其长短粗细不等分为 1 ~4个等级: 一等:长15cm以上,直径2.3cm以上,呈圆柱形,条匀挺直,光滑 圆润,两头平齐,内外均为白色,质坚实,粉性足,味淡;二等:长 13cm以上,直径1.7cm以上,其余同一等;三等:长 10cm以上,直
径 1.0cm 以上,其余同一等; 四等:长短不分, 间有碎块, 直径 0.8cm
以上,其余同一等;( 2)毛山药:按其长短粗细分为 1~3个等级: 一等:长15cm以上,中部围粗10c m以上,弯曲稍扁,有顺皱纹或抽 沟,去净外皮,内外均为白色或黄白色,有粉性,味淡;二等:长 10cm以上,围粗6cm以上,其余同一等;三等:长 7cm以上,围粗 8cm以上,其余同一等;(3)出口规格:6支:直径2.66cm,条长 18cm; 8 支:直径 2.13cm,条长 18cm
12 支:直径 1.90cm,条长 15cm 14支:直径1.65cm,条长15cm 16支:直径1.40cm,条长14cm
( 4)历史规格:河南总称怀山药,分为超山、奎山、拣山、寸山等; 怀山药产地群众分为铁棍山药、 小绒毛山药、 白皮山药和菜山药四个 类型,其中以铁棍山药为最佳;山西分为秃面、西起各档、断山、山 药片等;江浙地区分为大超山、正奎、行奎、贡淮、老拣、拣淮、鸡 骨山等,或以支头分档;温州瑞安县有家种山药称“索条”。
本品味甘, 性平, 归脾、肺、肾经。 功能:补脾养胃, 生津益肺,
补肾涩精。 中医临床用于脾虚食少, 久泻不止, 肺虚喘咳, 肾虚遗精,
带下,尿频,虚热消渴。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本品有降血糖, 耐缺氧, 增强免疫力, 促进肠管运动, 促进创伤愈合, 抗氧化, 抗衰老等作用
其它药用部位:( 1)山药藤:味甘,性平,外用煎水熏洗或捣 敷,用于皮肤湿疹、丹毒;( 2)零余子:味甘,性温,无毒,主补 虚,强腰脚;晒干功用强于薯蓣,用于病后耳聋。
山药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暑 预”。谓“味甘,温。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 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一名山芋。”因唐代宗 名豫,故避讳改为薯药,后又因宋英宗讳薯(名曙),遂改名山药。 山药之名始见于《本草衍义》。《辞源》不同意此说,谓“《宣和书 谱》:晋•王羲之已有草书山药贴,唐人诗,如韦应物之‘山药寒始 华',韩愈之‘山药煮可掘',尤不胜举,是山药之名不始于宋时, 明矣。”《本草图经》曰:“署预,生嵩高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 北都、四明者为佳。春生苗,蔓延篱援。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 更厚而光泽。夏开细白花。 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 状如铃。二月、 八月采根,今人冬春采,刮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暴干用之。 法取粗根。刮去黄皮,以水浸,末白矾少许掺水中,经宿取,净洗去
涎,焙干。近都人种之极有息。春取宿根头,以黄沙和牛粪作畦种。 苗生以竹梢作援,援高不得过一、二尺,夏月频溉之。当年可食,极 肥美。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 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 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枚可重斤馀,刮去皮, 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为单呼为薯(音若殊)、 亦曰山薯。而《山海经》云: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与(音与署预 同)。郭璞注云:根似芋可食。今江南人单呼薯(音储),语或有轻 重耳。据此注,则薯蓣与薯乃一种。南北之产或有不同,故其形类差 别。然字音殊、储不同,盖相传之讹也。一名山芋。”
山药含淀粉 16%、黏液质、胆碱、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维生素
Co黏液质中含甘聚糖和植酸、3,4-二羟基苯乙胺、16种氨基酸和尿 囊素。在零余子中还含止杈素 (又称脱落素) 、多巴胺和山药素 I 等。 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怀山药中的 Fe、Zn、Cu Co Cr含量较高。 新鲜根中含有盐酸多巴胺、四氢异喹啉、山药碱。唐世蓉等对怀山药、 平凉(甘肃)山药(正常和退化)、温县(河南)山药、华县(陕西) 山药进行营养成分分析, 发现
5 个山药样品均含 17 种以上的氨基酸、 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游离氨基酸以丝氨酸、精氨酸、苯 丙氨酸、酪氨酸的含量较高,水解后的氨基酸则以谷氨酸、精氨酸和 天冬氨酸含量最高, 二者的含硫氨基酸如半胱氨酸、 甲硫氨酸的含量 最低。正常的平凉山药蛋白质含量最高(10.27%),超过怀山药的含 量(8.93%);含糖量则以温县山药最高(6.53%),超过怀山药(3.39%) o 另有倪少云等比较测定浙江省江山市二十八都镇产山药和普通山药
的氨基酸、粗蛋白淀粉等成分的含量,结果浙江产山药含 17 种氨基
酸 , 且含量较高;其营养成分较其他省为高,有开发的价值。 赵国华等研究山药多糖 RDPS-I 的化学结构并用小鼠移植性实 体瘤研究了 RDPS-I 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 RDPS-I 的分子量为 4 2200,比旋光度为[a ]22D(H2O为
+ 188.4(c=0.8 ),特性粘度 [n ] 为16.48 x 10-3(ml/g) , RDPS-I是由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以1: 0.4 : 0.1的摩尔比组成,以 a -D-(1 T3)-Glcp为主链,在6-0位
有 a -D- (1 T2) -Manp- p -D-1) -Galp 支链的杂多糖。RDPS-I 对移 植性黑色素B16和Lewis肺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通过全国大部分省市市场上的商品实地调查及鉴定, 商品山药的 原植物主要为薯蓣、 褐苞薯蓣、 山薯、参薯 4种,其中薯蓣使用最广。 另外日本薯蓣在很多省内民间使用。 杭悦宇等对 5 种山药的水解氨基 酸和微量元素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栽培的 5 种薯蓣的精氨酸、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较高,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库的比值一致, 但在 3 种商品山药的同样测定项目中河南怀山药的比值较高。 人类必 需微量元素在 5
种薯蓣中均有, 薯蓣则是含量较高的。 商品山药的比 较结果以河南怀山药显示与薯蓣同一趋势, 这为探索地道药材的内在 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 贾士奇等对几种山药的质量比较表明, 非地道 山药的微量元素含量与地道山药有差异,这可能与产地、土壤、气候
等自然条件有关。 怀山药中水浸出物与多糖含量成正比关系, 因此测 定水浸出物可作为一项指标来反映山药的内在质量, 该成分有提高免 疫功能的作用。由实验结果初步说明地道药材怀山药,铁棍山药(传 统产品,由于产量低而濒临灭绝,产武陟)及太谷山药(产量高,当 今主流产品,产武陟)质地优良。其它品种山药中又以山薯、褐苞薯 质地较好,而参薯质地较次,但富含蛋白质、淀粉,以食用为宜。张 重义等比较研究不同产地怀山药的质量。 结果不同产地怀山药中的淀 粉、蛋白质、浸出物、多糖含量不同,但道地产区怀山药中淀粉、多 糖含量较高。河南怀山药中多糖含量高于非道地产区 , 是怀山药道地
药材的主要特征之一。
萨支铀报道,参薯是“福建山药”的主流种,具有高产、适 应性广、栽培易等特点。福建省早在 100年前就开始种植了。 据统计, 全省淮山年用量在 200 吨以上,其中 80%是“福建山药”干制品。参 薯地下根茎营养丰富,为中国 18 种滋补品之一,化学成分主要含甘 露聚糖、植酸、 3,
4- 二羟基苯乙胺、尿囊素等,此外,根茎干重平 均还含粗蛋白 14.4%、粗脂肪 3.78%、淀粉 43.79%、全糖 1.14%、灰 分 5.51%、钾 2.62%、P2O5
0.72%、镁 0.14%、钙 0.12%、铁 53.67ppm、 锌29.22ppm、铜10.85ppm>锰5.38ppm,鲜薯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是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等保健食品,可罐装出口创汇,大 有开发前景的药食两用潜在资源。
刘玉萍等采用 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山药及其地方习用品的
18SrRNA 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山药、广山 药和土山药的18SrRNA序列长度均1 810bp,而方山药为1 807bp。 根据排序比较,广山药与正品山药的 18S rRNA 序列完全相同,而 与土山药和方山药的序列同源性分别为 99.89%和97.51%。DNA测 序技术可成为山药基源鉴定准确而有效的分子方法。
何报作等分析测试产自广西邕宁、博白、北流、桂平、容县的褐 苞薯蓣以及怀山药的 6 项质量指标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含水量 (%)分别为
15.39、18.52、15.41 、13.96、15.48、15.74;蛋白 质含量( %)分别为
7.06、8.45、9.20、9.67、8.63、9.79;淀粉含 量(%)分别为 84.51 、86.51 、82.72、83.65、84.19、79.13;水 浸出物含量( %)分别为
6.19、6.98、8.95、7.41 、6.70、9.40; 90% 乙醇浸出物含量( %)分别为 2.00、2.04、2.68、2.20、2.11 、 3.53;18种氨基酸含量(%)分别为
5.23、6.31 、6.22、6.78、6.59、 6.83。桂平、北流产的褐苞薯蓣质量优于邕宁产,博白、容县产的介 于它们之间;桂平、北流产的褐苞薯蓣质量与怀山药相似。褐苞薯蓣 作为山药长期药用及食用是有科学根据的
同属植物及易混品:( 1)参薯,又名方山药;干燥根茎呈不规
则圆柱形、扁圆柱形、纺锤形或扁块状,长 8~15cm直径2~4cm表 面黄白色或浅棕色,具棱状或不规则纵沟,常见棕褐色外皮残留,质 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淡黄色, 粉性,颗粒粗糙, 中心多裂隙, 土腥气, 味微甜,嚼之发黏,表面和断面均显紫红色荧光, 有的中心色泽稍深; 分布于长江以南等省区, 功能补脾肺, 涩精气,消肿止痛, 收敛生肌, 临床用于疮疡,面疮;台湾尚有一种条薯,根近表皮呈紫红色,称其 为红大薯、紫田薯;( 2)蜀葵叶薯蓣,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 根茎用于肢体风湿麻木,跌打损伤,积食饱胀,消化不良;云南称其 为细山药;( 3)脚板苕,又名脚板山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