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对策

大豆蚜虫病的防治对策

大豆蚜虫病昀 防治对策 

范广辉 

(黑龙江省国营宝清县果树示范场 155600) 

大豆蚜虫以刺吸式口器 食汁液,可危害大豆的嫩 

茎、叶和幼荚。 叶被害处叶绿索消失,形成鲜黄色的 

不规则形的黄斑,而后黄斑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受 

害严重的植株,茎叶卷缩、发黄、植株矮小,分枝和结英 

减少,从而影响大豆产量。大豆蚜虫危害盛期在6月底、 

7月初。一般6月中下旬开始在大豆田出现,持续高温, 

干旱少雨,容易使蚜虫大量发生,越干旱危害越重。 

1形态特征 

有翅孤雌胎生蚜,体长卵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 

0.96~1.52毫米。体侧有显著的乳状突起,额瘤不显 

著;复眼暗红色。喙较长,超过中足基节。触角6节,约 

与体等长,灰黑色。腹管圆筒形,黑色:基部比端部粗两 

倍,具瓦片状轮纹。尾片黑色,圆锥形,中部略缢,生有2 

~4g ̄j"长毛。 

无翅孤雌胎生蚜,体长椭圆形,黄色或黄绿色,体长 

0.95~1.29毫米。体侧的乳状突起、额瘤、复眼和喙的 

特征均与有翅蚜相同。触角长度短于体长,第五节末端 

及第六节基部和鞭部相接处各有1个原生感觉孔,第六 

节鞭状部长度约为基部的2~3倍。腹管黑色,圆筒形, 

基部稍宽.具瓦片纹。尾部圆锥形,中部缢缩,有3~4x ̄.t 

长毛。 

2生活史 

春季4月问平均气温约达l0℃时,越冬卵开始孵化 

为干母(无翅胎生雌蚜,以后均孤雌胎生),取食鼠李芽, 

繁殖1~2代。5月中下旬大豆苗出土后产生仃翅胎生 

蚜,迁飞至豆田,为害大豆幼苗。在豆田繁殖l()余代,气 

候适宜时,5天即能发育成熟。6月末至7月初是田间大 

豆蚜始盛期,7月中下旬为盛期,可引起大豆减产;7月末 

开始,因气候和营养等原因,大豆植株上出现体色淡黄 

的小型蚜,种群向植株下方移动,蚜量开始消退。8月末 

至9月初为大豆蚜繁殖后期,产生有翅型性母蚜迁飞至 

越冬寄主鼠李上,并胎生尢翅雌蚜,另一部分在大豆上 

胎生有翅型雄蚜,迁飞至越冬寄主,雌蚜与雄蚜交配后, 

寻找适当部位产卵并以卵越冬。 

3发生规律 

东北大豆产区大豆蚜一年中大致有4次迁飞及扩 

散,使大豆上的蚜量出现不同的消长变化。一般年份在 

越冬寄主上的越冬卵量较少,春季在越冬寄主上仅繁殖 

1~2代,第一次迁飞到豆田的蚜量不多,造成大豆苗的 

寄生率一般为1%~3%,早期田问常呈点状发生。第二 

次既有鼠李上向大豆田的迁飞,也有在大豆田内迁飞, ・农家医院・ 

约在6月下旬,为扩散蔓延阶段,有蚜株率上升,发生较 

为普遍,但虫口密度尚不大。第三次是在7fl中旬,正值 

大豆开花期,田间蚜量分布迅速扩散,单株蚜量剧增,如 

条件适宜,易出现严重为害。盛发期约有50%~80‘,/0的 

蚜量群集在植株的生长点和幼嫩顶叶上。第四次迂飞 

在9月份,由豆田飞回越冬寄主。在东北地区;气候条件 

影响大豆蚜数量变动有两个阶段,一是4月下旬到5月中 

旬,如雨水充足,鼠李生长旺盛,则大豆蚜繁殖量大,向 

大豆田迁飞量大,反之则豆田发生轻;另一阶段是6月下 

旬至7月上旬,为大豆蚜发生始盛期,若旬平均气温达20 

℃~24℃,旬平均相对湿度在78%以下,则有利于蚜量 

的增长,湿度高或雨量大则对种群数量有抑制作用。7 

月下旬一般雨量大,高温多湿,蚜量较低。 

4防治对策 

4.1清除杂草,保护天敌:结合田间管理清除田 

边、沟渠及田间杂草,以减少虫源。尽量选用选择指数 

高的杀虫剂,或改变施药方法,以有利于保护天敌。 

4.2苗期预防:4%铁灭克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 

粒剂播种时沟施,用量均为30千克/公顷(不要与大豆种 

子接触),可防治苗期蚜虫,对大豆苗期的某些害虫和地 

下害虫也有一定防效。也可在苗期用35%伏杀磷乳油 

喷雾,用药量为2千克/公顷,对大豆蚜控制效果娃著而 

不伤天敌。 

4.3其他生育期防治:根据虫情调查,在卷叶前施 

药。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在蚜虫高峰前始花期 

均匀喷雾,喷药量为300千克/公顷,15%唑蚜威乳油 

2000倍液喷雾,喷药量150千克/公顷;15%吡虫啉可湿 

性粉 ̄j2000倍液喷雾,喷药量300千克/公顷;l%~3% 

蜡蚧轮枝菌素溶液喷雾。 

4.4生物防治法: 

(1)利用赤眼蜂火卯:于成虫产卵盛期放蜂1次,每 

公顷放蜂量3O万~45万头,可降低虫食率43%左右 如 

增加放蜂次数,尚能提高防治效果。 

(2)利用白僵菌防治脱荚越冬幼虫:室外小 试验 

可提高幼虫寄生率,降低羽化率约50%~7O%。大田试 

验可提高幼虫寄生率30%~36%,降低羽化率50%~ 

70%。可于幼虫脱荚之前,每公顷用25千克白僵菌粉, 

每千克菌粉加细土或草灰9千克,均匀撒在豆田垄台上, 

落地幼虫接触白僵菌孢子,以后遇适合温湿度条件时便 

发病致死。 

・35・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