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I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1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4

2 相关理论概述 ...................................................... 5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界定及其计量 .................................. 5

2.2 审计意见的概念界定及其分类 .................................. 6

2.3 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分析 .............................. 6

3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分析 .................................... 7

3.1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条件 .............................. 7

3.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 8

3.3 盈余管理的手段和识别 ........................................ 9

4 实证分析及其过程 ................................................. 12

4.1 研究假设与样本选取 ......................................... 12

4.2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 13

4.3 相关性分析 ................................................. 14

4.4 逻辑回归分析 ............................................... 14

4.5 实证结果分析 ............................................... 14

结 论 .............................................................. 16

参考文献 ............................................................ 17

1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西方国家,国外许多学者基于西方资本市场对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了一股研究盈余管理的热潮。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大环境下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引起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盈余管理由于是运用法律法规的漏洞及其选择性进行盈余的调节,看似是合法且毋庸置疑的,但是对于依靠企业的财务报表获取信息的报表使用者来说,它显得极不合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涉及十几种行业类型,每种行业的上市公司的经营方式不同,所处的经营环境和行业环境更是千差万别,这使得每个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注册会计师对盈余管理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的研究观点。他们怀疑注册会计师不具有发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力,在某些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帮凶,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以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对于注册会计师是否能够发挥其自身的监督作用的质疑一时被推到风口浪尖,针对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是否含有披露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的信息,是财务报表使者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普遍存在,而投资者利益保护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盈余管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严重削减了投资者的信心,极大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的结果最终反映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而审计对财务报告具有重要的审核作用,因此需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成为上市公司隐含信息的一种信号传递,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非常重要的,是揭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关键。而对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能否被注册会计师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所识别,其审计意见是否具有较高的信息含量,审计质量是否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相关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注册会计师如何保持审计独立性,提高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防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是审计领域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证明注册会计师具有针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判别能力,为财务报告使用者真实的了解上市公

2 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提供帮助。其使用价值主要在于能够揭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极其动机,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认识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财务报告使用者自身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对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使资本市场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同时带动会计理论、会计准则及其会计方法协同发展,有效的发现当前的会计准则是否存在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机会的漏洞,判断准则是否符合现实中有关披露的规定,有利于实现会计准则的现实有效性,促进会计方法的科学发展。同时针对注册会计师对于不同行业的盈余管理的敏感度的不同,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于敏感度低的行业加强对该行业的了解,增强对该行业的上市公司及其环境特点的信息进行掌握,同时注册会计师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提高执业质量。另一方面,促进国家对于某些行业推出新的政策和准则,降低该行业的复杂的盈余管理行为,同时促进注册会计师能够更容易融入该行业,发现盈余管理行为,进而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1.2.2 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意义在于,第一,有利于提高投资者的决策质量。本文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规了范分析可以揭示公司管理当局盈余管理的手段和动机,提高投资者分析财务数据的能力,对公司的财务数据更准确地做出判断,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真正发挥资本市场的效用

第二,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总体审计质量有所提高,但是仍有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审计程序不完整,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不恰当等问题.本文拟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盈余管理和审计意见之间的相关关系,有效识别盈余管理,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做出判断,能够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健康的发展"

第三,有利于会计准则和会计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发展,通过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可以了解有关当局盈余管理的动机等,来判断现有准则是否符合现实披露的要求,这样能够促进会计准则的现实有效性,促进会计准则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003年Kim,Michael等西方学者基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质量是否存在某种关联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从而发现规模程度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是不同的,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想要选择虚增收益的应计项目,“四大”的注册会计师相对于非“四大”的注册会计师来说,其职业谨慎性更强,审计质量更好,该研究结论表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程度是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之一,

3 为以后研究提供了新的因素。

AndrewLeone和SteveRoek(1998)研究指出,当公司的奖励计划无法使大型跨国公司分部的经理感到满意或者公司设定的最高报酬限额无法达到契约计划的规定时,则公司的经理更容易使收益递延来调整其报酬。

Gul和Tsui(2010)的研究则认为,如果审计质量较高的话,盈余管理可能性越大的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应该越大;若根据各盈余管理计量模型估计出的可控应计利润和收到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越显著,则此计量模型揭示盈余管理的能力越强。

Eli, Ferdinand和Judy (2011)把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联系起来研究 ,首先检验了各种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效果,然后将其与审计意见类型联系起来.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盈余操纵程度和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几率成正比。

1.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造成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原因主要在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国有股一股独大,公司的股权高度地集中在单个的国有股身上并且不能流通,内部约束机制失效,容易发生盈余管理。因此研究公司治理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就不能不研究股权结构和盈余管理的关系。

李维安、王新汉、 王威(2010)文章研究了中国上市公司通过非经营性活动进行盈余管理是否会影响其收到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后称非标意见)的可能性。盈余管理越高的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我们选取1998~2001年3009家A股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支持原假设。我们进一步还对非标意见进行了归类分析,发现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仅仅会增加收到"带说明段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而对其他类型非标意见的出具则无显著影响。

刘伟、刘星(2011)通过对2001~2003年A股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审计师变更与公司可操纵应计利润的增长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两者关系在不同年度、不同前期审计意见的情况下有所不同。这表明,一方面审计师变更影响到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即公司能够通过更换审计师实现盈余管理的目标;另一方面,对前期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审计师采取了较为谨慎的做法,且伴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渐强化,后任审计师的独立性逐年提高。

王静(2012)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自愿中报审计与盈余管理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通过运用截面修正的Jones模型和Heckman的两阶段模型,使用2001年到2005年自愿审计的445家A股上市公司以及445家按照行业和规模选择的控制样本公司,分别从自愿中报审计的决定因素、中报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中报审计的自选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对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力求将审计、中期财务报告与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阐述清楚,为后面实证研究打好理论基础。其次,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自愿中报审计的决

4 定因素、中报审计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中报审计的自选择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周雪(2013)选取了2005年1237家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考察以上两个因素与审计师变更之间的关系。对于盈余管理程度的度量,本文使用经过修正的Jones模型估算出的公司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指标。经数据研究及模型回归结果发现,上一年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公司更倾向于在当年变更审计师。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数也与审计师变更也呈现了正向相关关系,与预期一致。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文章围绕着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相关性展开研究, 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用单变量分析来辅助证明本文的研究结论。分析了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在实证分析中,对我国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变更进行的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关系进行研究,旨在找到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方向,注册会计师对不同类型的盈余管理界定的重要性水平,公司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影响审计意见的主要因素,从而得出客观、有针对性的结论。 理论分析的目的是建立实证研究的框架。实证研究中,我们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通过数量研究法以及数学方法在单变量分析基础上用回归模型检验我们的假设。

1.4.2 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分为四大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方法以及有关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的来自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各国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的标准不同。第三章列明我国的盈余管理现状以及上市公司之所以进行盈佘管理的动机以及为满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所常用的盈余管理手段;针对出具的审计意见,本章介绍了审计意见的类型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第四章主要提出本文的假设,引入研究模型,同时运用单变量分析以及回归分析来进行论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