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附子与大黄配伍源流的研究

附子与大黄配伍源流的研究

第30卷第2期 2006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J。URNAL OF SHANDCING IJNIVERSITY OF TCM Vo1.30,No.2 

Mar.2006 

理论与方法研究· 

附子与大黄配伍源流的研究 王岚。彭成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 

[摘要]附子与大黄配伍是中药反佐配伍中增效减毒的重要方式。本文从历代文献方面论述这一配伍的沿 革,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关键词]方剂;附子;大黄;配伍 [中圈分类号]R282.7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59X(20o6)o2—0100—05 

Study on coml ̄tibility source of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and Radix et Rhigoma Rhei WANG Lan.PENG Cheng(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China) [Abs .ct]The compatibility of Radix et Rhizorrm Rhei and 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 is 8D_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effect and decrease toxicity in TCM.This article,referring to ancient literature,,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ecmatmtibility and pmvided the basis of compatibility in TCM for further research. [聊、 ords]formuh;Radix Aconiti Lateralis Praeparata;Radix et Rhizorr ̄Rhei;compatibility 

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首见于东汉张机《金匮要 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载大黄附子汤,以 大黄苦寒攻下,附子辛热散寒,两者寒热并用、相反 相成,开创温下先河。自此,两者临床配伍应用非常 广泛。为了总结附子与大黄配伍的研究概况,以便 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从历代文献方面对其进行论 述。 1沿革 根据历代文献论述,自张机以后,历代文献所载 附子大黄配伍这一药对的方剂甚多,《中医方剂大辞 典》收录共计266首l1 J。该书收录了东汉以来所有 重要方书所载成方,在内容上求其大全,所载方颇多 良莠;《中华医方精选辞典》[ J贝4有所选择,所载方 多疗效卓著,配伍严谨。笔者以二书为基本依据,从 附子大黄配伍沿革、配伍地位、配伍比例及功效主治 等方面,对含有大黄附子药对的方剂进行分析比较。 [收稿日期】2005—11-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230410) [作者简介]王岚(1972一),女,吉林公主岭人,医学博士,主要 从事疾病动物模型与中药复方药理的研究。 100 见表l。 本文对《中华医方精选辞典》所载以附子配伍大 黄为特点,且架构明确的方剂(药昧组成在10味以 内)进行了考查,以期理清此药对的基本发展脉络。 附子配伍大黄,源于张仲景之大黄附子汤,主治 寒积里实证,本方意在温下,重用辛热之附予,温里 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 涤积滞,共为君药。元-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卷 十》大黄附子汤补注谓之:“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 也……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 可知也。乃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且 紧属痛,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固非下则 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 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大 黄附子汤治阴气结深于内也,偏痛用大黄,岂非从治 之法乎?”二药为典型的寒热配伍,以大黄之苦寒佐 制附子刚燥之性,一热一寒,温通并行,辛苦通降,相 反相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3月 王岚等:附子与大黄配伍源流的研究 第30; ̄g 2期 膏 昙 帕成 芒 积水’如g如g硝、苍术、郁金 化痞块 腹痛胀满 。 。 10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3月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第30卷第2期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在大黄附 子汤的基础上卓有发挥,原方去细辛,加当归、干姜、 人参、芒硝、甘草而成温脾汤,用于阳虚寒积证,方中 附子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 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 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 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 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佐使。诸药协力,使寒 邪祛,积滞行,脾阳复。考《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温脾 汤有三方,本方见于“心腹痛门”,一方见于“冷痢 门‘”,另一方为本方去当归、芒硝。清·张璐在《千金 方衍义·卷六》评“冷痢门”温脾汤谓之:“温脾汤为冷 痢门中首方,而治久痢连年不止非人参甘草不能任, 大黄荡涤之威非姜附不能资……取附子开结破滞以 助大黄推陈致新之功,其附子泻心汤更以芩连佐大 黄附子散内陷之表邪,大黄附子汤更以细辛佐大黄 附子散经络之引急,温脾汤以人参、甘草、干姜佐附 子大黄以散肠胃之积寒也。”纵观本方,温通、泻下与 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 寒、攻下不伤正之特点。 唐宋时期,附子大黄配伍,治疗临床病症有多种 病机变化,其功效、主治通过与他药配伍得以充分发 挥。宋以后,两者配伍发挥较少。近代,对两者配伍 应用的临床报道层出不穷,但方用附子伍大黄无不 宗张机之大黄附子汤,其发展也皆以大黄附子汤证 为线,取其温下及大黄去性存用的特点。 

2两者配伍地位、配伍比例与功能主治的分析 我们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所载266首含大黄 附子药对的以攻下积滞为主的59首方作进一步分 析,见表2。 2.1 配伍比例及配伍地位 在59首方剂中,大黄附子比例为1:1的24首, 占41%;高于1:1的24首,也占41%;低于1:1的 11首,仅占18%。其中以大黄或附子为君药的共 26首,占44%;为臣药的30首,占51%;为佐使的 仅3首,占5%。这一分析结果可在一定程度上说 明四方面问题:其一,大黄附子配伍在前述治疗积滞 不下的方剂中起着主要作用;其二,二药配伍比例通 常大于或等于1,表明在作用机制上是以大黄攻下 为主,附子温煦为辅;其三,配伍比例在2:1和l:1 之间的方共42首,占71%,表明这一比例范围可较 好地发挥二者增效解毒的配伍意义;其四,其他配伍 比例的存在,表明针对“积”或“寒”偏重的不同,利用 药物的偏性,以获取较好治疗效果。同时,此类应用 中的毒性控制是更值得注意的问题。 表2 59首泻下为主的组方分析 

10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3月 王岚等:附子与大黄配伍源流的研究 第30卷第2期 缨表 前胡汤 托养丸 木通丸 木香丸 干漆丸 黎勒丸 附子泻心汤 大黄甘草圆 温脾丸 鳖甲丸 鳖甲大黄丸 鳖甲大黄丸 鳖甲煎丸 白术散 五积丸 中和散 丁香丸 丁香丸 小儿化积膏 木香丸 木香丸 木香卤砂丸 健脾汤 防葵散 苋花丸 附子丸 泻脾丸 泻脾汤 扁鹊曾青丸 积气丸 宽中丸 温脾丸 温脾汤 槐子丸 转脾圆 温脾汤 转脾丸 温脾汤 京三棱丸 淮王枕中丸 泽漆丸 橘皮丸 温脾汤 温脾汤 温脾汤 《千金翼方》 《卫生总微》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千金要方》 《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 《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 《杨氏家藏方》 《圣济总录》 《圣济总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成方选集》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卫生宝鉴》 (-t-金要方》 (-T-金翼方》 《外台秘要》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千金翼方》 《古今录验》 《普济本事方》 《三因极一病症方论》 《千金翼方》 《千金要方》 《太平圣惠方》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普济本事方》 《太平圣惠方》 《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 《圣济总录》 《千金要方》 《千金要方》 《普济本事方》 臣,佐 热结胃肠 臣,佐 脾虚 臣,佐 热结膀胱、食积胃肠 臣,佐 脾虚气滞 臣,佐 肝旺脾虚 臣,佐 肝郁脾虚 君,君 阳虚热结、表证 君,臣 脾肾阳虚 臣,君 脾阳虚、寒实积滞 君,佐 大热、伤阴 君,臣 热结、阴结 君,臣 疟疾 臣,臣 阴虚 佐,臣 脾虚、寒食积滞 臣,佐 肝旺脾虚 佐,佐 气血虚 臣,佐 脾胃虚寒 臣,佐 寒食积滞 臣,佐 脾虚、食结、水停 臣,佐 肝胃不和 佐,臣 肝气犯脾 臣,佐 肝郁脾虚 臣,君 脾气血虚 臣,佐 肝气旺 臣,佐 水结、食结 臣,君 阳虚热结 臣,佐 实证 君,君 脾阳虚 佐,佐 寒湿食积、脾阳虚 佐,佐 脾阳虚、食积 臣、佐 气滞、食积 臣,君 脾气虚 臣,君 脾阳虚 臣,臣 脾虚、食热积滞 臣,君 脾虚 臣,君 脾气虚、脾阳虚 臣,君 脾虚 臣。君 脾阳虚 臣,君 脾阳虚、寒食积滞 臣,君 脾虚、食热积滞 臣,君 脾虚 佐,臣 肺气滞、脾气不调 君。臣 寒食积滞 臣,君 脾阳虚 君,君 脾阳虚 泻热、攻下 温中、攻下 利尿、峻下热结 行气导滞 疏肝健脾、泻下消积 疏肝健脾、逐积 解表、泻热消痞 健脾温肾、攻下 温脾阳、攻下寒积 峻下热结、滋阴 攻下消痞 泻下滋阴 泻下滋阴、温阳 健脾、攻逐寒积 疏肝健脾、泻下攻积 健脾通便 温脾胃、消积 温胃健脾、泻下攻积 健脾胃、泻下逐积 泻下疏肝、止痛 疏肝健脾、泻下 疏肝健脾、攻逐寒积 健脾、泻下 疏肝止痛、逐积 攻下逐饮 温脾阳、攻下 泻脾攻下 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攻逐寒积、温补脾阳 温脾阳、逐寒积 行气宽中、泻下消积 温脾阳、攻下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清热止血、止痛、 健脾消积 温脾阳、攻下 健脾攻下 健脾攻下 温脾阳、攻逐寒积 健脾、泻热攻积 健脾、逐积消肿 理气、泻下 攻逐寒积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下转第158页) 

103 

1 1 1 1 1 1 1 1 l 1 1 1 l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l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l l ¨侣 加 拍 ∞ ∞ 铊 拍卯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