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方证药证研究(转贴)(2011-01-24 17:30:55)扶阳派附子运用规律探讨摘要: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本文总结了历代医家尤其是扶阳派应用附子的规律,作者从临证实践探讨附子的应用指征,配伍原则等,对附子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善用姜桂附,是扶阳派的标志,探讨扶阳学术,离不开姜桂附,尤其离不开附子。
明?张景岳将附子、人参、熟地与大黄列为“药中四维”,“礼、义、廉、耻”,古为国之四维,意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之要药。
但附子大热,药性竣烈,并且有毒,应用不无顾忌。
如何安全有效的运用附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功用,就必须熟练掌握附子的药性、应用指征、配伍原则、服用剂量、煎煮方法、毒性及应对方法等:「1」1附子的药性《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膝病不能行步。
金?刘完素:附子大辛大热、气厚味薄,---无所不至,为诸经引用之药。
《素问病机原病式》金?朱丹溪:气虚热甚者,稍用附子,以行参芪,肥人多湿,亦宜少加附子以行经。
《丹溪心法》金?王好古:附子能导虚热下行,以除冷病,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汤液本草》元?吴绶:附子乃阴症要药,伤寒及一切阴寒急症,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
舍参、附不用,将何以救之?《伤寒蕴要》明?戴原礼: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枝则补命门。
《证治要诀》明?李时珍: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而补药中少加引导,其功甚捷。
明?虞抟: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追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走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去在里之冷湿。
《医学正传》明?缪仲醇:附子性走而不守,入补气药则温中,入补血药则强阴,并能搜逐风湿,为百病之长。
《本草经疏》明?倪朱谟:诸病真阳不足,虚火上升,咽喉不利,饮食不入,服寒药愈甚者,附子乃命门主药,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归原,则浮游之火自熄矣。
凡属阳虚之候,肺肾无热证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本草汇言》清?陈修园:附子味辛性温,火性迅速,无处不到,故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
《时方歌括》清?黄宫绣:附子通行十二经,无所不到,补先天命门真火,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之无不奏效。
《本草求真》《医宗金鉴?参附汤注》: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
《古方药议》:附子虽为雄悍大毒之品,但于阳气脱垂之际,却可奏回阳奇效于瞬息之间,这正是其他诸药所不及之处。
现行中医教材《中药学》把附子的功效概括为:“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把主治概括为:“亡阳证、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寒痹等证”。
相对于《神农本草经》及上述各医家经验,现行中医教材对附子药性表述显然过于简略,从而成为束缚大多数人的一个成见,影响到附子的普遍应用。
相关研究表明「2」:附子的水煎剂有抗休克、抗凝、抗血栓形成、抗炎、抗溃疡作用。
附子常压耐缺氧作用效果非常明显,所含的乌头碱成分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四肢血管的作用,乌头碱在小剂量(未致心室纤颤)时,就已产生抗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还能促进物质代谢等作用,而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密切相关,所以附子的毒性成分正是发挥药效的物质基础,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卢崇汉教授说:“附子的这个偏性,这个毒,正是它救命回阳之所在。
”2附子的应用指征张仲景《伤寒论》113方,用附子者21方,37条。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
应用附子的指征是:“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又:“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脉微细,但欲寐,小便色白是少阴病的诊断标准,也是附子应用的提纲,其中尤以小便色白为关键。
小便的颜色是阴证(寒证)与阳证(热证)的鉴别依据。
清?吴又可云:“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色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除少阴病回阳救逆用附子外。
附子尚用为寒湿痹痛的主药,如: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
”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
”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
”四逆散条下列“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
”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
”后世医家尤其是扶阳学派继承张仲景的经验,演绎出的附子应用指征大大被拓展。
如:郑钦安:“钦安用药金针”提出“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观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
”此中两个“一概不究”,并且“百发百中”,提倡广用附子,是对附子应用的一大发展。
吴佩衡:“阴阳辨证十六字诀”提出“阴证——身重恶寒、目暝嗜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并见口润不渴或喜热饮,口气不蒸手。
阳证——身轻恶热,张目不眠,声音洪亮,口臭气粗。
并见烦渴喜冷饮,口气蒸手。
”于此,“渴喜热饮”或“口气不蒸手”成了应用附子的指征。
徐小圃:提倡不必待少阴证悉具才用附子,只要有:神疲,面色晄白、舌润、肢冷、脉软、尿清、便溏的阳虚证表现,临床只需抓住一二主证,即可放手使用,尤其小便清长者,可重用附子,如小便量少者,则改用肉桂。
无独有偶,湖南朱卓夫先生也提出:“凡见症有面苍、汗出、溲清、舌淡。
即可放手使用(附子)。
”对舌象的辨别也是扶阳学术研究的重点,众多医家饶有经验。
如:范中林认为:“凡舌质淡或淡红、暗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灰腻、白滑者,即舌无热象者,均为附子或四逆汤使用指征。
”李可说:“对于阳虚病证,舌质拿准了,放胆用附子,绝对没问题。
”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舌,则舌带糙米色,或如猪腰,或如淡墨,或白苔而润,或无苔而燥,或舌短不能伸。
此证口淡而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饮热汤,反映了少阴阳虚不能化生津液,治疗当用四逆汤扶阳以胜阴。
”李统华教授强调:“判断寒热不取决于舌苔之黄、白,而取决于舌质之红、淡,津液之多、寡。
”高德元先生提出,舌色深浅是附子用量大小的依据。
凡瘀血而致舌色为淡紫、紫色、暗紫、深紫等,皆是运用附子的客观指征。
舌色深用量大,色浅用量小,若为红舌,断不可用。
脉象也是判别阴阳证的重要依据,刘渡舟教授认为:“少阴寒证,若验之于脉,则脉沉而缓,或微细如丝,而按之无神……少阴病当凭脉辨证,其方法不论脉之浮沉大小,但觉指下无力,而按之筋骨全无者,反映了内有伏阴,阳气不足之候。
”另一伤寒名家陈慎吾先生也认为,肾阳虚以尺脉微为鉴定要点。
恽铁樵则认为少阴寒化证急用附子回阳固脱,关键要掌握辨证要点和时机。
他把亡阳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腕背与手背先冷,此为亡阳之征兆;第二、手腕肤凉,全手皆凉,此为亡阳之征,用附子最有效;第三、四肢逆冷,冷过肘膝,此为亡阳危候,急用附子,犹可转机;第四、体温外散,肌肤冷,涣汗出,此时阳气已绝,再用附子难以挽回。
综上所述,附子的应用指征应从神色、形态、口气、二便、舌脉等方面鉴别。
其中,舌象、脉诊的辨证价值尤其重要。
笔者经验:眼睛白轮上青络明显,和舌下静脉怒张粗壮皆是阳气瘀滞、血脉不通的征象,也可作为附子应用的指征。
3附子的配伍原则附子味辛性热,为百病之长,走而不守,功兼内外。
功能助阳补火,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最好用亦最难用,好用言其临床适应证非常广泛,难用则因其有大毒,必须把握住附子的应用指征,通晓附子的性能及禁忌证。
练就识别阴阳的火眼金睛,熟练掌握附子的配伍原则,做到万无一失。
附子的配伍有常法,有变法,与温补之品合用为常,与寒热之药合用则为变:如寒热错杂证,用药亦当温凉并投,充分体现了中药配伍的相须、相使原则。
张仲景为善用附子第一人,《伤寒论》113方,用附子者21方,37条。
《金匮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条。
探讨经方中附子的应用规律,是扶阳学术研究的必修课题:四逆汤:附子配干姜、甘草,为回阳救逆第一方,是以附子为主的代表方剂,扶阳医家最常用的就是四逆汤,由四逆汤衍变出的方剂有:干姜附子汤(干姜、附子)、茯苓四逆汤(茯苓、人参、附子、干姜、甘草)、通脉四逆汤(即四逆汤加重姜、附用量)、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加人参汤、白通汤(葱白、干姜、附子)、白通加猪胆汁汤等。
后世变通应用的四逆汤类方则有:回阳饮。
即四逆汤加肉桂(吴佩衡);温脾汤,即四逆汤加大黄、人参(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回阳救逆汤,即四逆汤加肉桂、人参、五味子、麝香(明?陶节庵《伤寒六书》);急救回阳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加桃仁、红花(清?王清任《医林改错》);破格救心汤,即四逆汤加高丽参、山萸净肉、生龙牡粉、活磁石粉、麝香(李可)。
上述方剂皆以附子为君药。
真武汤:茯苓、白芍、白术、生姜配伍附子,为温阳利水方。
附子汤:附子配伍人参、白术、茯苓、白芍。
为温阳益气方。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配伍附子,为温经发表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甘草配伍附子,为助阳解表方,尤善利咽通痹。
桂枝附子汤:桂枝、生姜、大枣、甘草,重用附子,为温阳除湿方。
衍变方: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即术附汤,白术配伍附子;甘草附子汤,桂枝、甘草、白术配伍附子,均为温阳除湿方,专治风湿骨节烦疼。
后世变通应用方:茵陈术附汤,茵陈、白术配伍附子,为温阳化湿、利胆退黄方,专治阳虚黄疸,即阴黄证。
附子粳米汤:附子配伍粳米、半夏、生姜、大枣,为温脾止泻方。
类似方: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加附子,即附子理中丸,为温阳健脾方《阎氏小儿方论》。
附子泻心汤:附子配伍大黄、黄芩、黄连,为温阳消痞方。
黄土汤:生地黄、阿胶、灶中黄土、白术、黄芩、甘草配伍附子,为温阳止血方。
大黄附子汤:大黄、细辛配伍附子,为温阳通便止痛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配伍附子,为温化湿毒方。
薏苡附子散:薏苡仁配伍附子,为温阳通痹方,专治胸痹缓急者。
九痛丸:附子配伍生狼牙、炙香、巴豆、人参、干姜、吴茱萸.温阳止痛,专治心腹冷痛。
肾气丸:附子配伍肉桂、熟地、山茱萸、怀山、丹皮、茯苓、泽泻,为温阳补肾方。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配伍附子,为扶阳固表止汗方。
类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为温经复阳、解肌祛风方。
栝楼瞿麦丸:栝楼根、瞿麦、茯苓、山药配伍附子,为温化湿热方。
以上为经方中含附子配伍的方剂,总结起来,其作用大致有:取附子之性用、去清热药之性,而存其用,以治寒证。
如: 薏苡附子散、大黄附子汤。
取清热药之性用、去附子之性而存其用,用治热证。
如:薏苡附子败酱散。
附子与清热药并施而不悖,治疗寒热夹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