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页
中医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及治疗
【摘要】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女最常见疾病之一,中医理论认为,
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肾虚为本,又常见肝、脾、心等功能的失调。中医
辨证从肾论治的最多,也有从其他四脏论治和五脏合病论治,显示了
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理变化的复杂性,采用中医辨证治疗,选用古方、
经方和经验自拟方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治疗;肾虚;肝;脾;心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发生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候群,
是中老年妇女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我国北京地区40~65岁的妇女中约
半数人群有绝经相关症状[1]。因此,研究和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对保障妇女身心健康,提高妇女生命质量,具有重要的医学和社会意
义。西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主要采用激素替代疗法(HRT),长期使用
具有潜在的危险性。中医立足于整体治疗,调节脏腑功能,长期服用
安全可靠,在治疗上取得了一些效果。
1病机认识
古医籍中并无围绝经期综合征这一病名。1964著名中医妇科专家卓雨
农根据古籍的相关记载,结合临床实践,才提出“绝经前后诸证”这
一病名,并列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妇科学》中。关于这一
疾病,中医历代古籍中未见有专题论述,而是根据其主要表现,散见
于百合病、脏躁、崩漏、心悸、郁证、不寐、眩晕等论述中。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页
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目前临床医家多数认为妇女年届七
七,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二脉空虚,精血亏乏,脏腑失于濡养,
加之素体差异及生活环境、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妇女不能适应这个阶
段的生理过渡,阴阳二气失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而出现一系列的
证候。
由于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又
常兼有其他脏腑功能变化。肝肾同源,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表现
为阴虚阳亢之象;脾为后天之本,赖肾阳以温煦,肾虚阳衰,火不暖
土,可导致脾肾阳虚的腰酸、面浮肢肿、小便频数诸症;气血生化乏
源,经脉空虚,而致冲任失调,出现月经量多或少、经期延长甚至崩
漏;心肾水火相济,肾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而致心肾不交,出现
心神不宁、失眠健忘、心悸等。因此,围绝经期综合征以肾虚为本,
又常见肝、脾、心等脏功能的失调[2]。
2证候分型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分型目前比较多,尚未取得统一意见。陈
家旭等[3]通过文献检索,对本病同类证型合并,得到围绝经期综
合征共41个证型。常见证型按照累积频次由大到小依次为:肾阳虚证、
肾阴虚证、肝郁证、心肾不交证、肝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脾肾
阳虚证、心脾两虚证、阴虚阳亢证,即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主要证型。
有研究[4]在现代医学诊断基础上,对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中医症
状学、证候学、证和现代医学检测指标相关性研究,采用因子分析和
结构方程模型,运用“界点”理论,进行临床现场调查,其聚类分析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页
结果由专家根据专业知识最终认定,所聚成五类的对应关系为Ⅰ类肝
肾阴虚;Ⅱ类肝郁伤神;Ⅲ类目前尚难确定证型,仅为绝经前月经诸
症和检测指标;Ⅳ类肾阳亏虚;Ⅴ类肝阳上亢。
3治疗用药
由于对病机的不同认识,证候分型上的不统一,治法上也各有侧
重,目前大多数医家都认为更年期综合征的病机是肾脏虚衰,临床治
疗中医辨证从肾论治[5]的最多。此外,也有从其他四脏论治和五
脏合病论治的,显示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理变化的复杂性。
3.1经方、古方的运用李建生等[6]总结了8位知名老中医的72首
治疗绝经前后诸症的验方,发现50首以上为古方化裁而来,这些方多
以补肾为主兼以四脏同治,如地黄丸类(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杞
菊地黄丸、左归饮等)、肾气丸类(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以及
逍遥散、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百合固金丸、
清心莲子饮等,确为临床治本的常用之剂。李毅[7]用二仙汤合甘麦
大枣汤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118例,并与59例更年安治疗者对照,
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3个疗程后有效率分别为
42%、20%,6个疗程后有效率分别为92%、47%,两组3个疗程、6个疗
程的总有效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倪
苏侠[8]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汗出多者加五味子10g,浮小麦20g;食
欲不振乏力者加党参15g;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30g,远志10g,茯神
10g。共治疗126例,治愈66例,有效5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
92.86%。伍三妹等[9]采用六味地黄丸治疗22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