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价值:各位团友,我们的旅游车已从库车出发,今天我们要去领略的是久负盛名,被誉为“佛教艺术宝库”的克孜尔千佛洞。

它是我国著名石窟之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第二个敦煌莫高窟”。

但其历史又远比莫高窟久远。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境内,距库车70公里左右,大约1个小时的车程。

神秘的克孜尔千佛洞素以精美绝伦的壁画以及延绵于山间的石窟寺闻名遐迩,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画家、佛教研究者、考古工作者以及络绎不绝的游客。

今天就让我们循着古代虔诚的修行者曾经走过的路,前往克孜尔千佛洞,亲身领略一千多年前的佛教石窟留下来的艺术神韵。

历史:在抵达之前,让我们先掀起它神秘面纱的一角,克孜尔千佛洞在古时位于龟兹国境内,而龟兹国国都遗址,即在现在库车县境内,谈到龟兹大家都不会陌生,它是古西域36国之一,丝路上的重镇。

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到过这里。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龟兹归于汉朝。

汉宣帝时,龟兹国王绛宾实行了与汉友好的政策,在他与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结婚后,一同赴长安觐见,汉朝封弟史为公主,给绛宾颁发金印绶带,归国后绛宾“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并令其子以汉朝外孙自居,此时的佛教于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龟兹,这里出现了早期的石窟寺。

在之后3-4世纪的魏晋时期,佛教在龟兹逐渐开始流行起来,并且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石窟寺。

公元4-5世纪,龟兹进入佛教文化时期,此时的龟兹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犍陀罗佛教文化,逐渐的融合吸收而形成本地灿烂的民族文化,而佛教也在龟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今天我们看到的库车、拜城等古龟兹地域内的众多千佛洞和其他佛教寺院遗址,就是在那个时期开始开凿营造而留存下来的。

中国古代杰出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那个时代的著名高僧。

公元6-7世纪,此时的西域经历了隋到唐的不平静过渡,唐统一西域后,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于西州,后移至龟兹,龟兹重新归于中华版图。

那时,龟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龟兹乐舞,在中原大地非常盛行。

与此同时,已经在内地盛行,并且融合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中原佛教随着川流不息的丝绸之路反传回到西域,龟兹佛教文化也进入了与中原佛教文化相融相存的安西佛教文化的历史时期。

开元盛世,龟兹大乘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期,佛教石窟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公元8-9世纪,随着唐朝内忧外患、纷争不断,曾经的天朝大国变得风雨飘摇,中央王朝的不稳定势必带来西域的动乱不安,经济的逐渐衰败、频仍的大小战争直接影响到了佛教在西域的传播与发展,虽然脚步变得沉重起来,但是兴建寺院的风尚依然暗潮涌动。

公元10-11世纪,龟兹几经历史变迁,随着王朝的更替,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宗教,也由当初盛行的佛教文化逐渐被伊斯兰文化所取代,虽历经抗争,但终于烟消云灭。

但由于它在此地曾经是有深远影响,所以,直到公元14世纪才被伊斯兰教完全取代。

洞窟:我们的车子已经来到了位于天山山脉中段的的雀尔塔格山,在山脉北麓,木扎提河蜿蜒流过,而我们要参观的克孜尔千佛那个洞,就开凿在木扎提河畔的明屋塔格山上。

这里的石窟依山而建,开凿在断崖绝壁上,一个个洞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似有千佛居住其中。

参观石窟,我们就需要了解石窟的开凿条件和开凿原因,作为佛三大教建筑之一的石窟,选址有两个必备条件:1、远离尘世,远离尘世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城镇的喧嚣与纷扰,使得出家人有一个可以安静修行的场所,但又不能太远,不能影响出家人的衣食保障,同时又方便信众进香礼拜。

2、依山傍水,依山是为了有合适的地方开凿洞窟,傍水则是为了解决僧众饮水之必须。

至于开凿洞窟于山上也有两个原因:1、佛教和印度教有宇宙中心是须弥山的信仰,神都住在山上,因此,开凿石窟于山上,在其中修行就有了一层神圣的象征意义。

2、远离尘世的山崖从物质形式本身就有两层意为,一是区别于世俗生活的隐世,二是显示了隐世苦修的决心。

洞窟从早期四壁空徒“雨安居”,发展到后期有壁画有雕塑的石窟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原因:1、在释迦牟尼去世后几百年,出现了神话释迦牟尼的偶像崇拜。

2、佛教的修行方法由早期单纯的修“止”,发展到后期出现了修“观”,而修“观”就是面对壁画或雕塑,从上到下再从下到上默默观察、细细记忆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然后再闭目冥思佛的形象。

古代的龟兹正是由于修行的需要,出现了一批单纯用于苦修、没有佛像的石窟;为满足修“观”和礼拜佛、供养佛的需要而塑有佛像、绘有佛和菩萨像的洞窟。

大家现在可以看到这座红色的山就是千佛洞的所在了。

克孜尔在维吾尔语是“红色”的意思,所以克孜尔千佛洞不仅是一个著名的古代佛教艺术遗址,也是一个景色十分秀丽的地方。

窟群中间有一道峡谷,峡谷中有两股清泉汇成一支溪流,清澈如镜,弯弯曲曲地流过千佛洞,使千佛洞前出现了一片绿洲,在溪流的滋润下,一片绿树郁郁葱葱,近千年的传播历程,这里留下了大量的佛教遗存。

虽然历经宗教更替的重创,风沙雨雪的侵蚀,又因外国探险家、考古学者的盗窃剥蚀,昔日的王族寺院、香火鼎盛的佛教圣地、现在的克孜尔千佛洞可谓满目疮痍、惨不忍睹,但是依然有大量的洞窟跨越了千年的风雨历程,为我们呈现了足以震烁古今的历史遗存,按自然区域划分,克孜尔千佛洞分为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山后区四部分,廷绵近3公里。

这里已编号的洞窟有236个,窟形完整的有135个。

这些洞窟按用途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供养佛和礼拜佛用的支提窟,又称礼拜窟。

礼拜窟按形制又可分为: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中心窟、方形窟,这一类石窟主要用于雕塑佛像、描绘壁画,同时用来讲经说法、观佛、礼佛。

另一大类是僧侣们日常生活起居的毗河罗窟,又称僧房窟。

除此之外,还有埋葬高僧遗骨的罗汉窟、储藏食物的仓房窟、生火做饭用的厨窟等等,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洞窟,大多有规律地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个单元。

这样完整的建筑体系,可以想象,当时克孜尔千佛洞是古龟兹国一处佛寺栉比、僧徒比肩的地方。

这种窟室结构和布局,在我国石窟建筑中较为罕见,乃至世界上其他佛教中心极为少见的。

壁画:在克孜尔千佛洞,石窟内的塑像大部分已经毁坏。

但仍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壁画。

面积约有5000平方米。

内容包括释迦佛陀、菩萨、弟子、天龙八部、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因缘故事、经变画以及乐舞、飞天、供养人等。

其中,绘制最多的是故事画。

与其他石窟所不同的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故事大都采用单幅构图形式,即以各种大色块划分许多单线山形格,只用一个画面,便将佛经故事的内容高度集中地表现出来。

特点是:菱形格内人物少,衬景简单,构图简洁,明快精练、取材准确,主题鲜明。

菱形格画是克孜尔石窟别具一格的绘画形式,在国内所有石窟中是独一无二的。

有多少个菱形格就有多少个壁画故事。

特别是壁画中的本生故事数量之多、画面丰富、分布之广不仅居我国诸石窟之首位,而且在世界佛教石窟中也是罕见的。

连环画构图形式在克孜尔石窟也有绘制,但数量较少,只有四幅。

壁画按主要内容可分为三大类:第1大类:本生故事画,佛教讲“轮回转世”,认为一个人死后并不是肉体与灵魂的毁灭,而是转世投胎,或重新做人,或变为畜生饿鬼,碾转不停于六道轮回中。

只有修炼成佛,才能逃离轮回的苦海,抵达幸福的彼岸,这类故事就是讲释迦牟尼在生前的许多世中曾经降生为国王、婆罗门、商人、女人等富人、贵人、穷人,也曾降生为象、鹿、猴、兔、鱼以至于蛇、虫等动物,由于他能广行善事、广积功德,经如此累世修行,最后终于成佛的种种经历,如“兔王焚身供养婆罗门”、“摩诃萨多王子舍身饲虎图”;第2大类:佛传故事画,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从出生对涅槃的种种事迹传记,释迦牟尼再世80年,事迹很多,要把所有事迹都画下来是不可能的,因此佛传故事绘出的只是释迦牟尼一生中在关键时刻发生的典型事件,一般来说,佛转故事分为四相图:蓝纰尼花园的诞生、菩提迦叶的成道、鹿野苑的初转法轮、拘尸那迦的涅槃;或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为八相图:受胎、诞生、出游、逾城、降魔、成道、说法、涅槃;第3大类:因缘故事画,佛教有“十二因缘”的说法,他是用来解释人生痛苦根源的,一个人的富贵贫贱、生死荣辱,都是有因有缘的,现在的缘,必有过去之因,过去的因,又有将来之缘。

而因缘故事画就是根据佛教十二因缘的说法所描绘的各种故事内容,主要是表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关系。

这些壁画大量采用菱形格的结构特点,与内地其它调整窟相比,风格迵异,魅力独特,在所有壁画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有“音乐窟”之称的38号窟,它在绘画技法和艺术表现等方面更是独树一帜,38窟被人们称为“乐舞窟”,它位于苏格特沟西端的悬崖中间,是一个典型的龟兹式礼佛窟,前室崩塌,主室门不大。

没有明窗,除了短时间的阳光斜射进门内,室内的一半稍微亮堂以外,室里经常是暗的,进门以后,仔细观察不由使人为壁画人物形象之美而惊奇,尤为不能真正听到“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古龟兹乐而若有所失。

洞窟主室的左右壁上端,各画一排伎乐。

每壁画出七龛并列,每龛内画有两个小半身的伎乐天,为一组,共计十四组,二十八身。

以下的大块壁画,左右都画佛说法图。

每壁各画三尊佛坐像,每像左右画听法众生和伎乐天人多身。

伎乐天人像,不止画出了演奏的动作,还出色的塑造了优美的形象:弹琵琶,拨箜篌,拍扁鼓,吹排箫,舞花绳等等,无不合拍击节,丝丝入扣,体态姿势或悠然闲适,或神采飞扬。

其中的两个乐天,一静—动,尤其引入入胜。

窟门上方的半圆形墙壁,画弥勒说法图。

主尊交脚弥勒左右原有十二尊菩萨,分前后两层侍坐;现被盗四身,剩下八身,大都安详恬静,虔诚文雅,而肤色姿态各异。

弥勒左侧前排居中的菩萨,肤色淡灰,素妆淡抹,而端丽温婉,目光深湛,容光照人。

弥勒右侧后排第一身,肤色深棕,面如满月,含笑欲语,极尽姿媚。

一窟之中,恬静娴雅的菩萨和纵情欢腾的伎乐天,对比之下,情趣殊异,但都表现了美,都达到了绘声绘色,夺人魂魄的境界。

绘画风格及颜料:在克孜尔千佛洞,绘画风格集众家之长,其中最著名的有尉迟乙僧的曲铁盘丝画法。

其特点是“绘画线条力度均匀、粗细均等、首尾如一,且用笔紧劲、细而不弱、一气呵成,如曲铁盘丝”,有来自印度,被称为“天竺遗法”的凸凹晕染画法,特点是“用色彩的浓淡深浅来表现人物的立体感”,有曹仲达首创被列为国画技法十八描之一的“曹衣出水”的画法,特点是“依靠轻薄面料的衣物来表现了犍陀罗风格的人体美”,这些残存壁画的颜色历经千年而依然光彩夺目,主要得益于绘画所使用的名贵的矿物颜料,如涂抹面部的白色铅粉,打底、涂饰衣物的白垩、石灰;涂抹口唇的红色朱砂、涂饰衣物纹理以及璎珞珠串的丹砂;用来“沥粉堆金”的黄色金泊、金粉;完全依赖国外进口,被称为“青金石”“群青”“回回青”的蓝色矿石青金石,被粉碎研磨用来做蓝色颜料;还有被用来做研磨作为绿色使用的的孔雀石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