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和创新理论探 析
(作者 : 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 邮编 : __________ )
摘 要:本文首先对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形成进行了系统的 回顾,接着重点对全球价值链的理论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 主要从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驱动力及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最后分析了 全球价值链的研究前沿及发展动态。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治理,驱动力,创新 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 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和再构, 从而加快了国家、 地区和行业之间的 贸易、合作和分包的发展速度。 在市场推动和利益导向机制的双重作 用下,不同地区、企业和部门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从而实现了 价值增值。每一次合作在实现价值增值的同时也在价值链上形成了新 的一环,进而逐渐形成了一条条价值链。 价值的不断增值提高了区域 经济竞争力,推动了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因此,研究价值链的内在 规律、主要研究领域及成果具有相当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全球价值链概念的提出 全球价值链理论根源于 20世纪 80年代国际商业研究者提出和 发展起来的价值链理论,其中最具影响的是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而 Kogut 的价值链理论对全球价值链理论的贡献至关重要。
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 1985年在其所著的《竞争 优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价值链”概念。波特认为, “公司的价值 创造过程主要通过基本活动 (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 ) 和支 持性活动 ( 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 )两部分来完成。 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 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 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为价值链” 。为了认识成本行为与现有 和潜在的经营歧异性资源, 价值链理论将企业分解为许多战略性相关 活动。企业正是通过比其竞争对手更廉价或更出色地开展这些重要的 战略活动来赢得竞争优势的。在《竞争优势》中,波特还突破企业的 界限,将视角扩展到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交往,提出了价值体系 (value system) 概念,这是全球价值链概念的基础。
同期,寇伽特 (Kogut ,1985) 在《设计全球战略:比较与竞争 的增值链》中用价值增值链 (value added chain) 来分析国际战略优 势。他认为,价值链是由技术与原料和劳动力的融合而形成的各种投 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这些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 最后通过 市场交易、消 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过程。因此,寇伽特认为,国际 商业战略的设定形式实际上是国家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的竞争能力之 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或一家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 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 国家比较优势在整个价值链上的 体现状况取决于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资源应如何有效配置, 而企业竞争 能力在价值链上的体现则取决于企业为充分发挥和确保自身竞争优 势而选择的环节。与波特强调单个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观点相比, 寇伽特的观点更能反映价值链的垂直分离和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 关系,把价值链的概念从企业层次扩展到了区域和国家, 因而对全球 价值链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后,Dewatripont等人(1995)探讨了企业将内部各个价值环 节在不同地理空间进行配置的能力问题, 认为生产者突破地域限制实 现价值增值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方面。 克鲁格曼的研究实际上把企 业间价值链和区域、 国家间价值链融为一体, 这个概念的实质就是全 球价值链的内涵,但克鲁格曼没有使用全球价值链这一提法。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以美国杜克大学 (Duke University) 格里芬 (Gereffi) 教授为代表的不少学者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理论,集中探讨 了包括不同价值增值部分的全球商品链的内部结构关系, 并研究了发 达国家的主导企业如何形成和控制商品链的问题。但在整个上世纪 90 年代,格里芬等人的理论没有摆脱商品这一概念的局限,并没有 突出强调在价值链上运营的企业在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方面的重要 性。直到 2001 年,格里芬等学者在《 IDS Bulletin 》杂志上推出了 一期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特刊——《价值链的价值》 (The Value of Value Chains) ,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过程,认为应把商品 和服务贸易看成治理体系, 而理解价值链的运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 业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为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也是企 业不断参与到价值链并获得必要技术能力和服务支持的过程。 这份特 刊在全球价值链研究中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作用。 在特刊中, 许多学者 从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演变和升级等多个角度对全球价值链进行了系 统的探讨和分析, 并由此建立起了全球价值链基本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框架。
此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在《2002-2003年度工业 发展报告——通过创新和学习来参与竞争》 中指出, 全球价值链是指 在全球范围内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 销售、回收处理等 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 涉及从原料采集和运输, 半成品和成 品生产及分销, 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它包括所有参 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与价值和利润分配。 当前,散布于全球、 处于全球价值链上的企业进行着从产品设计、 开发、生产制造、营销、 出售、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自全球价值链的概念提出以来, 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对此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和分析, 理论成果主要集中在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驱动力
和创新等方面。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 价值链治理是指通过价值链来实现公司之间的关系和制度安 排, 进而实现价值链内部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环节间的协调。 Walter W.Powell(1990) 将价值链的治理结构分为市场、层级 制和网络三种组织形式,并从一般基础、交易方式、冲突解决方式、 弹性程度、经济体中的委托数量、组织氛围、行为主体的行为选择、 相似之处等方面对三种经济组织形式进行了比较。
Humphrey与Schmitz(2001 , 2002)根据主导公司对价值链控制 的程度 ,将 全球价 值链 的治 理结构 分成 四种 类型: (1) 网络型 (networks) ,即具有互补能力的企业之间对价值链的重要环节进行分 工,各方共同定义产品。网络意味着企业之间是一种平等合作关系, 在 全 球 价 值 链 中 分 享 各 自 的 核 心 能 力 。 (2) 准 层 级 型 (quasi-hierarchy) ,即一家企业对其他企业实施高度控制,常常规 定产品的各种特征以及要遵循的流程。 准层级意味着以下两类企业间 的关系:一类是法律上虽然独立但要从属于其他企业的企业; 另一类 是在全球价值链中制定其他参与者必须遵守的规则的主导企业。 (3) 层级型 (hierarchy) ,即主导企业对全球价值链上的某些运行环节采 取直接的股权控制,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之间的关系就属于这一 类。 (4) 市场型关系 (market-type relationship) ,处于价值链上的 企业不存在任何的隶属、控制等关系,纯粹是一种贸易关系。其中, 前三种是较为典型的形式。
在 Humphrey 和 Schmitz 分类的基础上, Gereffi 、 Humphrey 和 Sturgeon(2003) 指出,应以交易费用、企业网络和企业学习能力 这三 种学说为理论基础来研究全球价值链的治理。 他们根据市场交易 的复杂程度, 以交易能力和供应能力为标准, 将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 式细分为五种 (参见表 1) ,即市场 (market) 、模块型 (modular value chains) 、关系型 (relational value chains) 、领导型 (captive value chains) 和层级制 (hierarchy) 。这五种治理模式中市场和层级制分别 处于价值链行为主体间协调能力的最低和最高端 (参见表 1) 。
这五种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阐明了权力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运 作模式。例如, 在领导型全球价值链中,主导公司直接对供应商行使 权力,这种直接控制表明了一种高度的外在协调和权力不对称关系。 在关系型全球价值链中, 公司间的权力平衡更加对称, 并存在大量的 外在协调。 在模块型以及市场型全球价值链中, 客户和供应商的转换 相对比较容易,权力的不对称性相对较低 ( 参见图 1)。 Gereffi、Humphrey和 Sturgeon(2003)还指出,全球价值链治 理模式并不是静态,也不是严格与特定行业相关联的。同时,即使在 特定地点和特定时间内, 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也可能从一种模式转 换为另一种模式 (参见表 2) 。原因主要是: (1) 当新的生产商获取新 的产能时,权力关系可能会发生变化; (2) 由于投资的转换,对于主 导公司来说,创建和维持严格的层级型治理模式代价巨大; (3) 企业 和企业群往往并不局限于一条价值链,而可能是在多条价值链上运 营,因此有可能把从一条链 上学到的能力应用到其他价值链中。 价值 链治理模式的变化, 可能会导致交易复杂程度、 识别交易能力和供应 能力等的变化。
三、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 关于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动力机制, 有多种观点, 其中一种被普 遍 接 受 的 观点 是 驱 动 力 说。 这 种 观 点 的提 出 者 Gereffi 和 M.Korzeniewicz(1994) 认为,在全球商品链上运作的生产者和采购者 是两股不同的驱动力, 因此把 全球 价值 链 分为生产者驱动型 (producer-driven) 和采购者驱动型 (buyer-driven) 两种。
Henderson(1998) 在此基础上对全球价值链的驱动力进行了更 加深入的研究以后, 指出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是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 市场需求, 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 投资者可能是拥有 技术优势、 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 也可能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 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 一般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价 值链,如汽车、飞机制造等,大多属于生产者驱动型价值链。在这类 全球价值链中,大型跨国制造企业(如波音、GM等)发挥着主导作用(参 见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