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 Deeember 2010 21世纪建筑材料 21 CENTURY BUILDING MATERIALS 第2卷第6期 V0l_2 No.6
聚氯乙烯阻燃抑烟特性分析
康永 ,柴秀娟
(718100陕西榆林陕西金泰氯碱化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摘要]聚氯乙烯(PVC)是第二大通用塑料,它以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以塑代 钢,以塑代木倾向,PVC作为化学建材更是得以迅猛发展。但PVC在燃烧时会生成大量有害烟雾.因此PVC材料的阻燃抑烟问题 成为PVC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文中对聚氯乙烯的阻燃机理作了分析。 [关键词]聚氯乙烯;阻燃;抑烟;分析 [中图分类号]TU532 ̄.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1324(2010)一06—0046—03
O 3l言
聚氯乙烯(PVC)是世界上第二大通用塑料,它以 优良的性价比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要保证聚氯
乙烯化学建材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除提高聚氯乙烯的
强度、寿命和加工性能外,提高聚氯乙烯阻燃抑烟性
能是关键。虽然聚氯乙烯的阻燃性能优于聚乙烯,聚
丙烯。但由于聚氯乙烯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有害
气体(氯化氢,苯,甲苯等芳烃化合物),因此研究有效
抑制聚氯乙烯在燃烧过程中有害气体的释放具有重
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1阻燃过程分析
通常高分子材料的燃烧过程经历如下五个步骤[】]:
加热一熔融一热裂解(分解/或解聚) 氧化
着火。 高分子受热后,首先熔融,当温度继续升高至
材料的裂解温度时,发生热裂解反应,分解释放出 低分子有机可燃组分;随后裂解产物扩散到材料表 面,可燃组分与氧发生强烈的氧化反应(即燃烧), 同时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当氧供应量不充足时.则 发生不完全燃烧反应,产生大量碳微粒,飘散于气
体中形成黑烟。因此,热裂解是高分子材料燃烧的
收稿日期:2010—10—30 关键性步骤。 聚氯乙烯的极限氧指数约为47,在空气中不易
燃烧,是自熄性材料,因此聚氯乙烯的燃烧主要以热 降解为主。首先,体系脱出HC1气体,HC1吸收空气中
的水汽,变成大量的强腐蚀性白色酸雾。脱HC1后生
成的共扼多烯结构环化生成苯、甲苯等芳烃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的不完全燃烧即可导致产生大量的“碳 絮”,悬浮于气相中,形成黑色的浓烟。因此,PVC所 要求的阻燃抑烟剂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功能中的一项
或几项:减少HCL气体的脱出量;隔离热源、氧源;阻
止PVC分解释放出芳烃化合物:使PVC在裂解过程
中形成更稳定的不易裂解的结构;降低可燃性气体分
解物质的浓度。亦即,起到阻断或削弱上述热分解一 燃烧历程中的任何一步的作用.均可实现对PVC的
阻燃抑烟功能。
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PVC的阻燃抑烟剂
应参与聚氯乙烯燃烧过程中的热分解反应,改变其
热分解反应历程,抑制其热分解过程中芳烃化合物
的生成,都能有效抑制PVC燃烧过程有害气体的释 放,起到有效的阻燃抑烟作用。
2阻燃机理分析
一般PVC在热裂解过程中存在的反应是很多 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第2卷第6期 康永,等:聚氯乙烯阻燃抑烟特性分析 47
Rt—CH;CH—CH—CH-CH:CH—R R z—cH c}卜CH=CH-CH=CH—R / \ { 一 R 一CH CH—R cH:Cl1 Ctl=cH—R. \ / CH C}f 在过渡金属金属氧化物阻燃抑烟剂加入PVC
后,可提高PVC热降解的起始温度,抑制PVC热分 解释放HCL,减少多烯烃结构生成,残炭量提高,分 解产物中苯,甲苯,萘等分子内环化产物的量减少。 过渡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具有(n—1)d,ns和np共9个
价电子轨道。对过渡金属离子而言,其中rls和np轨 道是空的,(n—1)d轨道为部分空或者全空,而且离子 半径小。这种离子的构型,具有强烈的接受配位体孤
电子对的条件。因此,具有很好形成络合物的能力。 而PVC上的Cl原子具有孤对电子,因此空轨道和Cl 之间可以很好地形成络合键。此外O原子的电负性 大,可与PVC中的H形成氢键。从而使整个体系的
稳定性增加,导致PVC释放HCI的反应的活化能变 大,反应受到抑制。 另外.添加的阻燃抑烟剂也可与PVC直接反应, 促进HC1从PVC中析出,脱离主体材料并放出水蒸
气,对PVC表面可燃组分进行稀释冲散,以起到早期
阻燃的功能。同时。通过MClx的作用,以抑制脱氯化 氢后的多烯烃链分子内环化,生成芳环结构,并促进
形成分子间交联结构。从而减少裂解物中芳烃化合 物的含量,增加凝聚相的凝胶含量和残碳量。
3 PVC国内外阻燃抑烟问题研究进展
涂洪斌l2]应用xPS、TGA技术,配合凝胶实验,研
究了PVC的Cls和C13s,3p谱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以 及阻燃抑烟剂CuO,Cu20和MoO,的价带谱随温度变
化的情况。研究得出:300℃以后的PVCCls峰变窄显 示PVC已脱去HCI;随温度的升高,PVC的特征价带 谱Cl3s,3P峰逐渐消失,到350oC时,PVC的价带谱已 经与聚乙烯的价带谱十分相似,说明PVC热降解脱
去HC1。形成了聚多烯结构。这从实验上直接证实了 PVC热降解过程中聚多烯结构的生成。此外发现:Cu
元素的化合价在过程中经历了如下变化:Cu ̄-Cu+VCu LCu0_Cu 。类似的过程在Mo化合物中也观察得到: Mo 一Mo+5_Mo 一Mo 。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总结.
其认为CuO,Cu20和MoO,对PVC的阻燃抑烟作用 遵从Lattimer和Kroenke提出的还原偶合机理。涂洪 斌对过程中凝聚相的变化进行了直接的观察分析,并 取得了很有价值的信息。但遗憾的是,TGA等热分析
工作只是一个宏观整体过程的变化描述,XPS方法属 于表面分析技术范畴,单一的XPS数据似乎缺乏说
服力,此外,他未能对为什么大部分的MoO,未发生 价态转化,而Cu化合物在过程中却有90%以上是以
CuC1 的形式存在进行解释。 .
郭少云等[3]将硼酸锌(ZB)加入PVC体系中,通 过对体系的热失重和动力学分析,发现:PVC在加入 5%的ZB后,PVC脱氯化氢的活化能降低,反应级数
降低,热降解速率增加,但体系总的热失重明显减少,
成炭量增加。据此他们推测出ZB的阻燃抑烟机理: ZB抑制PVC燃烧发烟主要是由于ZB吸收PVC热
分解释放的HCI,生成ZnC1 ,ZnCI 是一种强的
LewisAcid,是脱HC1的有效催化剂,由于ZnC1:的催 化作用,使PVC的反应活化能降低,热降解脱HC1被 加速。同时,ZnC1 的存在使PVC脱HC1后,分子链倾
向于形成反式多烯结构,有利于进一步生成交联结 构,使成炭量增加,发烟量减少。该结论与Stoeva等
的研究结果相互应证,为PVC阻燃抑烟的LewisAcid
机理提供了又一个证据。
皮红等 研究了高能振磨作用对PVC/硼酸锌
(ZB),PVC/ ̄氧化二锑(Sb2O3)一三氧化钼(MoO3)以 及PVC/Sb O,一MoO。一ZB体系阻燃抑烟性能和力学性 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能振磨可使PVC与ZB、Sb20, 或MoO,分子闯产生化学键合,增强了PVC基体与阻
燃抑烟荆ZB,Sb2O3一MoO3,Sb2O3一MoO3一ZB之同的界 面相互作用,促进了阻燃抑烟荆(FRs)在PVC中的分 散,使PVC/FRs体系的烟密度(Dm)值降低,极限氧
指数(LOI)值以及抗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
率得到明显提高。
皮红等 用ESCA技术对PVC/V2O5,PVC/MoO3, PVC/ZnO和PVC/Fe O 体系经过210 ̄C/3 h恒温热分 解后的主体骨架和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结构演变进行
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加入过渡金属氧化物的体
系,主体骨架中有第三种结构形式的碳出现;过渡金
属氧化物在反应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有两种不同的形 48 2l世纪建筑材料 2O1O
式,ZnO和Fe2O3转化为ZnC12和FeC13,而V2O5和 MoO 则保持原结构形式不变。V 0 ,MoO,,ZnO和 Fe:03对PVC的阻燃抑烟遵循两类不同的机理。 陈深情等 利用烟密度箱、TG、GC—MS等分析技
术研究了钙锌、铅盐和有机锡热稳定剂对PVC的抑 烟作用及对燃烧过程中主体凝聚相和释放的芳烃化 合物的影响,并探讨了钙锌稳定剂的抑烟机理。结果
表明:这三类热稳定剂对PVC均有一定的抑烟作用, 其中钙锌稳定剂的抑烟作用更为明显。钙锌稳定剂 通过燃烧过程中生成的ZnC1:改变PVC热降解历程:
一方面抑制分子内环化反应,减少有害芳烃化合物的
生成;另一方面能促进分子间交联反应,提高残炭量,
起到抑烟作用 P.Carty研究小组.他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铁系 化合物,包括:FeOOH,二茂铁等,研究表明:铁系化合
物无论对单一PVC体系,或者PVC与其它聚合物构
成的二元。三元体系均具有良好的阻燃抑烟效果,它 可使体系的LOI值大幅度提高,Dm值明显降低,残
炭量显著增加。根据这一系列的实验结果,他们提出
了铁系化合物对PVC的阻燃抑烟机理模型:
一 一 ■一 芦 a—、 i 一 c
3 一cH cH一+Ha+FcCIj ~2+ 一~lI=l …
J
_一CH~CH^一 卫 ~ 一。 一 I ~ 一 ~…
上述机理的核心为:铁系化合物通过电子转移, 使高分子链上形成阳离子,然后再促进多烯烃链按阳 离子聚合方式进行反应,生成交联结构。他们所借助
的实验技术主要是:TGA以及极限氧指数(LOD)和 Dm的测定。 stoeva研究了含多种金属离子的固熔体对PVC 的阻燃抑烟作用,结果表明Zn有很好的抑烟性能,
这是因为Zn在燃烧过程中生成的I_ewiSAcid—ZnC12 能促进PVC的脱HCI反应,形成反式多烯烃结构,减
少了分子内成环生成苯及其衍生物的可能性。其作 用模式如下所示:
~ [~ 0“~i=l{一i“~— [~ —i¨ 一]——
¨ ‘L二l H 。 …~zn(、}
一 ~——一 一 ~一。甲 /”a l\…CI H Zn ’
总之,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工作来看,大多数阻 燃抑烟剂存在阻燃抑烟效率不高:安全性能指标仍 然局限在LOI值,Dm值,残炭量,热释放情况等后期
宏观指标上;在理论研究方面,依赖的实验数据主要
来自于对热分解最终产物一芳烃化合物的分析上,未 对体系中的HC1,凝聚相及阻燃抑烟剂等各个组分作
全面的分析。
4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简单将PVC阻燃抑烟通
过几个效应描述。抑制效应:起到与自由基反复反应 生成水的作用,抑制OH-的连锁反应;转移效应:促
使基体改变热分解模式,抑制芳香族化合物的生成;
吸收效应:生成的HC1被高效吸收,消除了HC1对 PVC进行降解的催化作用;吸热效应:减缓体系温度
上升的进程,如释放结晶水。覆盖效应:在高温下生成
稳定覆盖层,对基材起隔热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稀释 效应:热分解时产生大量不燃气体,使可燃性气体浓
度降低。
参考文献
[1]曾晓峰,胡力平.弹性体材料的燃烧与阻燃[J].合成橡胶 工业,1989,12(1):51 ̄59. f2]涂洪斌.聚氯乙烯及聚氯乙烯/过渡金属氧化物体系热降 解及炭化过程的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1994. [3]郭少云,王泽琼.硼酸锌对PVC力学及阻燃性能的影响 [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7,13(3):100-105. [4]皮红,郭少云.PVC/I ̄燃抑烟剂体系的力化学改性[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20(4):156~159. [5]皮红,郭少云.过渡金属氧化物对PVC抑烟机理的ESCA 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1(3):164-168. [6]陈深情,熊雷,皮红,等.热稳定剂对PVC抑烟作用及其机 理研究[J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23(2):206--210. 作者简介 康永,男,陕西富平人,助_Y-,主要从事化工工艺 研发,Email:appliation@163 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