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中国名城1城市理论前沿 

4 宋丙涛 潘美薇 陈蕾宇 

摘要:近年来,有关_r-,_Ik4g ̄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问 题再次引起了学界的热烈争论,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工业 化与城市化在社会隔离状态下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再也无法持 续下去。但对中国为何长期实行社会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如 何才能废除户籍制度的研究却并不多见。从公共产品供给机 制的角度探讨了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制度障碍,揭示 了户籍制度难以割舍的公共产品需求结构方面的历史原因, 分析了作为工业化基础与现代化标志的城市化可能带来的公 共产品供给的规模经济效应,并对取消户籍制度后可能出现 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城市化;户籍制度;公共产品 

Abstract:In recent yeam.che relationship of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has once again attracted the attendons of scholars.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pattern of non—equilibrium development of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n the social isolation situation call no longer continue.However.there iS little study about the reason why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can be kept for long—teml in China and how to abolish it.In this paper,we discuss lllajor institutional barriers that affect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from the view of the demand structure of public goods, reveal the historical reasom behi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In addition,we also analyze the scale economy ofthe supply ofpublic goods that urbanization may bring,and the ways to solve problems that may arise in the abolition ofthe household registraton system Key words:urbanization;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public goods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升级,有关工 

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问题迅速弓l起了学界的热烈争 

论,也引发了决策层的高度关注。在中国快速工业化的 

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化应该如何发展?现代化的城市生 

活是广大农民应该享受的生活状态吗?如何改变我国欠 

发达农区城市化进程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所 

有这些急需回答的问题,困扰着我国的现代化转型进 

程。 

确实,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随着东南 

沿海地区工业增长出现的用工荒,工业化与城市化在社 

会隔离(户籍制度)状态下非均衡发展的模式再也无法 

持续下去了。而先行发展的工业化地区的居民所享受到 

的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政策利益也对欠发达农区的居民产 

生了巨大的政策诱导,于是我国中西部农区工业化的势 头迅速升温,醒悟过来的传统农区开始了跑马圈地、快 

速工业化的过程。然而,以原有社会隔离政策为基础的 内地新兴的工业化过程不仅未能解决城市化与工业化发 

展相分离的结构失衡现象,甚至还导致了对我们赖以生 

存的种植性农业的威胁性挤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三者 

关系的学术机理出发来探讨我国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与 

政策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1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研究述评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一f13—04(7) 

作者简介 宋丙涛,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 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潘美薇,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陈蕾宇,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学者们对城市化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入 

女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河 下游农区工业化与社会转型路径研究”(o6JJD77()009)和河 南省软科学项目“黄河文明演变的历史性原因与中原经济转型 的制度性基础研究”(112400450065)阶段性成果。

 手:空间的角度,产业的角度,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 

展的角度。 从空间的角度研究城市化的学者强调城市化包含两 个方面:一是人口的空间移动与从事的经济活动的内涵 

改变,一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也有少 

部分学者强调,城市化实际上就是非农化,但非农化不 

仅仅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城市文 

明的形成,特别是文化传播与教育方式的改变,这里实 

际上暗示了现代公共产品提供对城市化的依赖,但却未 

得到明确的解释。…美国的沃思(L_Wi rth)强调城市化 

不仅仅是一个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城市 

生活方式向周围的扩散过程。在这个扩散过程中,不仅 

更多的乡村变成了真正的城市,而且保留的乡村也在按 

城市的方式从事自己的生产生活活动。 

从产业的角度进行研究的学者,则更多的是强调 

城市化为工业化提供的帮助。他们指出,与农村的孤立 

和分散不同,城市的特点是集中和集聚。城市所产生的 

人口、资本、市场、信息和观念等要素的聚集与公共产 

品提供的规模经济,导致了城市是推动工业化发展最佳 

的空间载体。正如弗里德曼和弗罗里达(Feldman and Florid,1994)所说,高度专业化的资源,比如研究机 

构与大学在城市的聚集进一步刺激了工业创新能力的提 

高。更不用说城市聚集为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基础设施的 

成本与交易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的广 

阔的市场扩张与深化的前景。 

当然,更多的研究关注的是城市化与工业化二者之 

间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描述大致有三种观点:第一种 

观点认为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工业化必然带动城 

市化的发展。 第二种观点认为,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互 

为因果,相互促进的过程。 第三种观点强调,二者的 

关系随时间的发展而变化。 在分析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共同演进的过程 

中,托达罗强调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过度城市化问题, 巴顿则研究了发达国家的协调发展过程。此外,日本学 

者小岛(Kojima)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经济 

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变动趋势,他的研究表明,大 

多数不成功的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过度城市化问题,成功 

实现了现代化转型的发展中国家则都在工业化与城市化 

之间保持了基本的协调同步发展。 简新华等人的研究 

则强调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滞后现象, 中国的 China Ancient City f Leading Theory of City 

城市化滞后现象尤其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中国在政府 

控制下的城市化滞后现象甚至被学者们称为是“反城市 

化”。_8 当然,也有个别学者推崇中国的工业化模式, 

认为中国避免了没有工业化的过度城市化问题。 

在国内,学者们同样对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 的关系持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的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 

化水平显然低于中国的工业化水平 ,但也有学者认为 

中国存在隐性城市化现象,如果把这些因素加上,并不 存在城市化滞后的问题。 ”然而,这些学者所考虑的所 

谓“隐形城市化”恰恰是在城市居住而没有权力享受城 

市提供的公共产品的现象,这个现象恰恰表明了中国城 

市化的滞后,而不是以人的空间聚集来认定中国的超城 

市化存在。事实上,中国的问题,恰恰在于人已经进城 

了,但城市的发展没有跟上,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提 

供没有跟上,以至于大量的农民工必须回乡盖房养家糊 

口。当然,国内也有学者指出,中国的问题不在于城市 

化,而在于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从而未能 

带来足够的就业机会。 

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对 

城市化进程的不利影响,然而很少有学者用历史的眼光 

从户籍制度产生的背景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逻辑来分析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困境,很少有人从城市化空间聚集的 

前提条件来分析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本文从公共产品需 求结构与供给机制的角度来探讨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 

主要制度障碍,试图揭示户籍制度长期存在的历史性原 因,并对制度的粘性提供一个公共经济学解释。 

2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历史经验 

事实上,如果不考虑渔猎、采集为生的蒙昧状态, 人类文明的历史实际上正是从城市化开始的。随着近几 

十年来考古学的蓬勃发展,学者们不断地在华夏大地上 

发现了一个又一个东亚大陆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存,而这 

些接近文明萌芽时期的人类早期遗存都有一个共同的特 

点,或者说都有一个共同被认可为文明社会的标准,那 

就是城市的出现。换句话说,早期的人类就是从居住在 

城市、并且以分工为基础地从事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开 

始的,尽管缺乏现代市场体系,但早期的城市化与分工 

体系仍然拥有高度的公共产品效率与生产过程效率。 

此后,随着市场的出现,人类实际上反复尝试了工 

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体系相结合的可能性。从中国的 

5 中国名城}城市理论前沿 

6 春秋战国,到地中海沿岸的迦太基城邦,从希腊城邦的 

公民奴隶体制,到威尼斯的贵族共和机制,如何在宏观 

的公共产品集中提供与微观的分工分散生产之间获得一 个平衡,一直是人类探求的目标。直到近代的西欧,以 

机械/JnT技术为基础的工业化才再次与工人聚集在一起 

的城市化相结合,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雏形,并将大量农 业用地分离出来,构成了现代农业分工生产的基础,从 

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再一次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 

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 

其实,即使不考虑古代人类的工业化尝试,早在 

中世纪晚期,欧洲就记录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工业化尝试,即毛纺业与亚麻纺织业先后在南欧的意大 

利北部、北欧的低地国家以及英格兰等地进行了空间布 局相对集中的工业化聚集过程。然而,由于缺乏专业化 

的、以居住在市区为主要生活状态的现代城市居民的出 

现,十七世纪以前的羊毛纺织业并未引发导向现代社会 

的产业革命。那时的毛纺工业虽然出现了产业聚集,但 

生产工人却是来自附近农村的季节性农民,尽管工业发 

展改进了他们的收入状况,但却并没有完全改变他们的 

生活方式,特别是没有改变他们的封建式的无效的公共 产品提供方式。一旦农业生产有了好转,或者工业生产 

有了衰退,大多数的来自附近农村的工人都会重新回到 

农村,缺乏真正意义上城市化进程的近代早期的工业化 

不仅不能持久并引发产业革命,而且都可以逆转回到传 

统的农业经济社会。不仅中国的宋朝,而且13世纪到 

1 5世纪的意大利都发生了这样的逆转。 相反,只有英国产业革命之后的、与现代城市化 

相伴的工业化进程再也没有出现逆转。事实上,无论是 

西方的模仿者法国、美国、德国等后起之秀工业化国家 的转型过程,还是东方的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的追赶之 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工业化,不仅没有逆转,而且 

很快获得了成功。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不仅东 

南亚各国,而且墨西哥、巴西、印度、印尼与俄罗斯等 

国也迅速实现了同步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传统 

的学者认为,人类社会以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产业革命 

为界,明显地划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即以农 

业为主要经济活动方式的阶段和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方式的阶段,自那时以来,从前者向后者的转换即工业 

化转型几乎成为所有国家和地区追求的目标。但从历史 

的视野来看,近现代首先发源于英国的工业化其实仅仅 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伴而生共同发展而已,是工业生产 

与人口居住相对集中在同一个区域之内的过程,同时把 

农业生产以相对独立的分工形式纳入到市场交换体系中 

来。 因此很多人已经认识到,近代以来的现代经济发展 

首先不是一个工业化的进程,而是一个城市化的进程。 

因为经济发展的逻辑首先是劳动力结构转型的逻辑,是 

农民进城的逻辑,而不是农业就地工业化的原工业化的 

逻辑。历史资料告诉我们,美国1870到1910的高速发 展,首先是就业结构的调整与居民结构的调整,是劳动 

力从生产力较低的农业转向生产力较高的工业的结果, 

而不是工业部门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是农民生活方 

式的城市化的结果,而不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结 

果。尽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领域的生产力水平也曾 

经经历了大幅度提高的过程,但无论是早期的英国,还 

是后来的美国与作为后起之秀的德、日,经济增长主要 

是劳动力结构改善的产物。换句话说,英、美、德、日 

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腾飞主要是劳动力从农业转入工业与 

第三产业的结果,而不是农业生产本身生产力提高的结 

果,因此,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城市化生活方式与工业化 

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现代化起步的关键。 

另一方面,欧洲许多国家的教训、特别是意大利北 

部地区与荷兰的教训也表明,工业化本身的发展完全是 

可逆转,缺乏城市化的原工业化不可避免地会走上迅速 

衰落的道路。在201 1年第四期的《经济史展望》杂志 

中,两位英国学者Allen和Weisdorf对英国产业革命前 

后的城乡劳动力的工作努力程度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 究再次证实了前人的研究结果,那就是城里工人的工作 

努力不仅提高了人均生产力,而且扩大了内部市场,从 

而为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 

一个良性循环的基础。因此,城市化,即使只是由农民 

变为简单的建筑工人,只要是居住在城里,对工业化持 

续发展的推动能力就是不可低估的。 

3 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及其历史原因 

无论是在近代上海崛起的过程中,还是在英格兰的 

产业革命过程中,与可持续的工业化相伴随的城市化, 

是指失地的弱势群体或缺乏农村生产资料的下层农民的 

进城务工。对于这样的城市化来说,虽然能力的差距与 

资源的初始拥有量也有很大的不同,但一方面城市政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