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4-12-09; 修订日期:2005-01-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37) 作者简介:周心琴(1974-),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发展与规划。E-mail:xinqinzhou1018@163.com
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进展周心琴,陈 丽,张小林(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我国乡村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关于乡村景观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该文从农业景观、乡村文化景观、乡村景观评价和乡村景观规划4方面对近年来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并在评价这一时期工作的基础上,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关键词:乡村景观;景观评价;景观规划中图分类号:F32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5)02-0077-05
自1989年我国召开第一届景观生态学讨论会以来,学术界对景观研究投入极大热情,带动了乡村景观的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景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与完整性,如何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如何建设园林式的乡村景观,这都涉及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目前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景观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 乡村景观含义的探讨由于乡村景观研究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加之景观含义的丰富性,到目前为止乡村景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这一特点,金其铭等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1]。王云才则从4方面界定:1)城市景观以外的空间;2)包括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以自然环境为主;4)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2]。谢花林等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具有较大异质性,并兼具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3]。刘滨谊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提出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5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4]。虽然学者们对乡村景观内涵表述不同,但都一致认为乡村景观是带有不同程度自然景观特色的人文景观,具有生态、经济和美学价值。
2 近年我国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内容2.1 农田景观2.1.1 农田景观格局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林超、黄锡畴、陈昌笃等把景观生态学介绍到中国后,一大批学者运用其基本原理与方法,对中国农业景观进行研究,特别是对农区、林区、城郊以及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研究逐渐成为热点[5]。这一时期较有影响的成果有:肖笃宁首次将美国景观生态分析方法引入我国,并对景观空间格局指标提出若干创见;傅伯杰、王仰麟等集中对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农业景观的研究;俞孔坚对景观安全格局的研究;徐化成等对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崔海亭对农牧交错带景观和环境变化的研究;宇振荣对农田边界景观生态功能的研究;贾宝全等对干旱区和绿洲景观生态的研究等。2.1.2 农田景观变化研究 目前,学者们开始转向对农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过程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一些生态脆弱区、高强度土地利用区和特殊区域(如矿区、城市边缘区)进行的案例研究,如角媛梅等对干旱区绿洲景观格局的研究、宇振荣等对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及生态多样性的探讨、李秀珍对岩溶区景观生态脆弱性的研究、赵文杰对东北黑土典型平原农业景观的研究、付梅臣和曾磊等对矿区农田景观的格局、演变过程及重建的研究等。车生泉从景观多样性、景观空间格局和景观廊道效应出发,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生态格局进行了分析[6]。郭文华等对乡村与城郊景观格局进行了比
第21卷 第2期2005年3月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yandGeo-InformationScience Vol.21 No.2March2005较,结果显示城市郊区景观破碎度与多样性指数比乡村景观更高,两者优势度组分显著不同[7]。此外,部分学者对区域持续农业景观、城市边缘区农业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农田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乡村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景观多样性与乡村产业结构、景观农业等方面进行讨论。目前的研究中还缺乏对农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进一步探讨,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农田景观格局以及影响因素、高效农田景观结构的设计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加强。目前多采用RS、GIS技术与景观格局软件(FRAGSTATS)相结合对各类农业景观指数进行计算与分析,方法较为单调。针对这些现状,王仰麟指出,未来研究应理论规范化、方法定量化以及实证内容广泛化,即理论总结应具有较高抽象意义和普遍性,定量化研究结果和模式要有明确的生态意义,实证调查和研究范围应涉及不同尺度的景观格局和各种景观过程[8]。2.2 乡村文化景观2.2.1 类型划分及地方文化景观研究 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结果而形成的景观[9]。董新提出可根据相关性、同质性、外观一致性、共时性、发生演化一致性原则对乡村文化景观进行类型划分[10]。刘之浩和金其铭认为乡村文化景观的核心是聚落和土地利用,可根据商业服务半径及商业营业额、工业比重和人均工业产值、土地利用效率、人均村镇建设投资及住宅投资对乡村景观进行类型划分[11]。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地方性文化景观进行了探讨,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徽州文化景观、州汉文化景观、河北地域文化景观、福建土楼景观、海南岛文化景观等。目前已经有学者开始注意到景观中的/人0,如王岷与张柏运用行为地理学原理,对东北平原防护林网景观的行为地理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12]。2.2.2 乡村聚落景观研究 聚落景观是乡村文化的核心,也是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热点。1990年以前,我国乡村聚落研究以位置、形态、功能、布局、演变、规划6方面为主;1990年以后在空间结构、分布规律、特征、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加强。范少言、陈宗兴提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重点应放在规模与腹地、等级体系与形态、地点与位置、功能与用地组织、景观类型与区划方面,可以从宏观整体、村庄个体、住户单元3个层次对其特征进行研究[13]。汤国安等利用GIS技术对陕北榆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14]。蔡为民等对近20a黄河三角洲典型地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发现,乡村居民点最初与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密切相关,在其后的变化过程中,较多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人类活动、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影响[15]。在对乡村聚落扩散的研究中发现,人口增长、收入增加、家庭规模变化、交通条件改善、农村地区工业化成为乡村聚落演变的重要推动力。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对乡村聚落的空心化机理,区域乡村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乡村居住用地变化与人口的相关模型、窑洞村落景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应对乡村生活水平、社会服务条件、社会稳定度、经济能力与乡村智力能力等无形空间投入更多的关注。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渗透,乡村聚落景观的研究中溶入了许多生态学思想,出现了生态村、乡村聚落生态系统、乡村人居环境等新概念。还有一些学者对古村落景观进行深入研究,其中以刘沛林的研究成果最为典型。他认为中国古村落的选址、布局与营建过程体现出古人的和谐观、生态观及其追求诗画境界的理想环境观,其中宗族意象、趋吉意象、山水意象、生态意象成为中国古村落景观的最基本意象[16-19]。古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开发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2.3 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评价目的在于对乡村景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进而为乡村景观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供科学方案。目前我国乡村景观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3方面。2.3.1 乡村景观整体评价 刘滨谊与王云才把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分为5个层次21个指标:可居度评价(聚居能力、条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环境、经济条件、成长性、可持续能力)、可达度评价(廊道、区域组合、交通)、相容度评价(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对景观的破坏性、行为对景观的建设性)、敏感度评价(生态稳定性和敏感性评价、视觉敏感度评价、古聚落建筑环境的敏感度评价)、美景度评价(客体质量评价、吸引力指标、认知程度、人造景观协调度、景观视觉污染)[21]。谢花林与刘黎明采用3个层次31个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包括社会效应(经济活力性、社会认同性)、生态质量(生态潜力性、生态稳定性、异质性)、美感效果(有序性、自然性、环境状况、奇特性、视觉多样性、运动性),并将评价体
页78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21卷系运用于北京市海淀区5个乡镇的景观评价,取得了良好效果[22-24]。2.3.2 乡村景观生态评价 目前国内对乡村生态环境评价研究比较深入,从指标体系到评价方法都较为成熟,但主要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建立指标体系,如丁维等从农业生产、居民点生活、乡镇工业系统3个亚系统选择36个指标建立乡村景观生态环境评价模型[25];肖笃宁认为可以从独特性、多样性、功效性、宜人性和美学价值对景观进行生态评价[26];阎传海以地貌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山东省南部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包括5个景观型,15个景观亚型),并根据景观型之间的相识性与差异性,选取稀疏植被、森林植被景观及旱作、水旱轮作景观两套指标对各景观亚型进行生态评价[27];卢兵友以山东省西单村为例,从资源利用、生态、经济和社会4方面对农村景观生态工程建设效益进行评价[28]。2.3.3 乡村风景资源评价 目前风景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较多,包括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景观敏感度评价、景观阈值评价。谢花林等根据景观的自然性、奇特性、环境状况、有序性、视觉多样性和运动性对乡村景观美感度进行评价[29]。俞孔坚对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景观审美意识系统的层次结构、评价的方法与程序作了系统性的探讨,并运用BIB)LCJ审美评判测量法进行风景审美评判测量研究。景观敏感度评价原理主要从影响景观敏感度的因素(相对坡度、景观相对于观景者的距离、景观在视域内出现的几率、景观的醒目程度)出发,根据各单因素评价的敏感度分量函数进行综合。景观阈值是景观对外界干扰(尤其是人为干扰)的忍受、同化能力和遭破坏后自我恢复能力的量度,评价时首先根据各单一因素分别进行阈值评价,并制定阈值的分级分布图,然后将各因素阈值分布图叠置,求得景观阈值的综合值[30]。2.4 乡村景观规划乡村景观规划是根据自然景观的适宜性、功能性、生态特性、经济景观的合理性、社会景观的文化性和继承性,以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为出发点,以景观保护为前提,合理规划和设计乡村景观区内的各种行为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发展之间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31]。刘黎明提出,乡村景观规划必须合理解决并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为人们创建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为社会创造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系统[32]。2.4.1 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王云才提出乡村景观规划的7大原则:1)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2)保持自然景观完整性和多样性;3)保持传统文化继承性;4)保持斑块合理性和景观可达性;5)资源合理开发;6)改善人居环境;7)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乡村景观意象、景观适宜地带、景观功能区、田园公园与主题景观和人类聚居环境等乡村景观规划的核心[33]。王锐和王仰麟等提出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5项原则:提高异质性、继承自然、关键因子调控、因地制宜和社会满意[34]。谢花林等认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遵循整体综合性、景观多样性、场合最吻合、生态美学原则[35]。对于我国高强度土地利用区的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肖笃宁认为必须坚持4项原则:1)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2)补偿和恢复景观的生态功能;3)控制、节约工程及居住用地,塑造优美、协调的人居环境和宜人景观;4)水山林田路统一安排,改土、治水、植树、防污综合治理[36]。2.4.2 乡村景观规划方法 针对土地的合理使用、乡村旅游开发进行的景观规划研究,如包志毅等论述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生态网络0以及/自上而下0与/自下而上0相结合的乡村景观生态规划模式[37];王仰麟与陈传康以浙江金华观光农业规划为例,探讨景观生态学方法在观光农业规划中的应用[38];谢花林等认为采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敏感区、完善景观结构、建设生态工程、创造和谐人工景观4种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规划设计[35]。此外,王云才对现代乡村景观的旅游规划设计、秦嘉远对乡村溪流景观游憩空间设计、王路对传统村落经验对当代聚落规划的启示、赵辉等对村域景观资源的旅游规划、金昌伟对集镇规划中的文化景观设计等进行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