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毛邓三考研笔记第七章

毛邓三考研笔记第七章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矛盾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这两对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而没有具体说社会主义的情况。理论界长期存在马克思讲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误解。

列宁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还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阐述。在苏联完成社会主义改造,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斯大林长期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完全适合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亲密团结,友爱合作,在政治上道义上是一致的,这种友爱合作的团结一致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直到1952年,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他才含糊地承认社会主义社会还有矛盾,说如果政策不对,调节得不好,是要出问题的。

2、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与实践

(1)毛泽东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矛盾双方既相适应又相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非对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调整和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突破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流行的否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形而上学的观点,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为后来的社会改革提供了哲学基础。

(2)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的缺陷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是有缺陷的。其不完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揭示社会主义本身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二是没有始终坚持把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则贯彻于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上,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了比较准确地判断: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是不久,毛泽东自己改变了这个判断。1957年9月八届三中全会,重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在实践中,在政治上发动“文化大革命”;经济上实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来解决这些矛盾。这不仅违背了毛泽东自己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的科学分析和解决矛盾方式的正确主张,而且对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毛泽东未深入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中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没有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在主要矛盾和基本国情的把握上出现了严重失误。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主要内容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毛泽东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实践的对比

共性: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差异:毛泽东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角度出发 ,做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的判断,结果导致文化大革命:“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邓小平从我国的现实生产力状况出发,做出了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国家需要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具体表现为高度集中的僵化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的判断,从而得出结论: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废除僵化的旧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的必然性

首先,改革是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建国初期,我国主要根据原苏联模式,建立了一套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政治等体制。这套体制虽然也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但是它存在着的种种弊端并日益显露出来,严重地束缚了生产的发展,妨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另外,“我们还有其他错误,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这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

“20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其次,改革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时代主题转换给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课题,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

最后,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长期以来,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的束缚了制约生产力发展,人民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科学技术和教育落后,官僚主义和家长制作风严重,经济体制与现137 代化建设不适应,使得人们对社会主义开始产生各种疑问。“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

第一,改革同革命一样,目的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提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 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第二,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形式就是该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问题是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后的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斯人林曾提出“道义上和政治的一致”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度全面否定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筑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著名论点,为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生产力的“解放”已完成,今后主要是发展生产力。在实践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其中重要原因在于讲话的体制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甚至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即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只有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以及其他各种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补充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第三,改革同革命一样,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深刻性。

首先,改革是对原有体制根本性的变革和彻底转换,而非一般性的调整或细枝末节的修剪。其次,改革是全面系统的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的彻底改革。。再次,改革是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根本转变,是体制的创新与利益的调整,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因此,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从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等方面来说,改革是中国又一场革命。

第一次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首先,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

改革与第一次革命不同。改革的对象是在我国各种体制中,在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着的弊端。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改革的原则是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改革的方法是要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要在各方面的协调中进行;理论理应走在实践的前头,先有一个蓝图,然后再着手改革。

其次,改革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改革那些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邓小平区分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基本制度是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它规定该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如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具体体制是体现一定社会基本制度并为实现社会基本制度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具体运行体制,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是体制上的缺陷和弊端,表现为僵化的旧体制与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国的改革是体制的改革而不是制度的变革。把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混为一谈必然导致两种后果:一种是把体制的改革变成对根本制度的变革,使改革变成“改向”,如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一种是把改革体制误认为是改变基本制度,反对对体制作任何改革,如中国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早在改革初期,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十五大指出,我们进行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