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教育与培训业发展特点、问题与建议 兰 蓓 【摘 要】 成都市教育与培训业主要是指以企业、行政事业、社团、民办非企业等为主体开展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近年来,成都市教育培训业得到较快发展,发展特点是: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区域间产出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带动社会最终消费能力较强;规范的公司制结构占绝对优势;中小型企业成为发展的主要载体。发展建议:努力形成城乡满覆盖的社区教育培训服务网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攻坚,构建城乡一体的人才新模式;加强政府统筹领导,努力搭建促进发展的平台;推进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效衔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关键词】 成都市;教育;培训;特点;建议
一、发展现状 2009年,全市教育与培训业实现增加值127.81亿元,较2008年增长13.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较2008年下降0.1个百分点。从全市教育与培训业的发展看,教育与培训主要是指以企业、行政事业、社团、民办非企业等为主体开展的教育与培训活动。 表1 教育与培训业分类 分 类 具 体 内 容 学前教育 幼儿园、各类婴幼儿教育机构 义务教育 初等教育、初中教育 普通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
职业教育 中等专业教育、职业中等教育、技工学校、成人中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其他未列明的教育(含党校、行政学院) 普通高等教育 各类大专院校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
其他教育 特殊教育、中小学课外辅导班、(其他体育)中的文艺体育培训、(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群众文化培训、少年宫、青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
(一)公共教育 全市公共教育事业发展良好。2009年末,在蓉普通高校42所,在校学生58.9万人,专任教师36732人;在蓉中专学校94所,在校学生22.1万人,专任教师8536人;普通中小学校989所,在校学生133.1万人,专任教师80048人;幼儿园1691所,在园幼儿29.5万人,专任教师13591人,幼儿园入园率达到95.7%。学前教育入园率快速提高,远远高于全省、全国同期水平。小学入学率男童、女童均达到100%,高于全省、全国同期水平,并且消除了性别差异。初中辍学率下降、升学率上升。小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高于全省、全国同期水平。生师比下降,优于全省同期水平。普通高中规模持续扩大,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上升,高于全省、全国同期水平。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持续增加,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市属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公平进一步落实。
表2 成都市教育事业发展情况 单位 2000年 2008年 2009年 学校数 普通高等学校 所 20 42 42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所 51 96 94 普通中学 所 548 513 486 小 学 所 2467 497 503 在校生数 普通高等学校 人 140661 568625 589291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人 64969 203240 221132 普通中学 人 482494 640730 636529 小 学 人 771582 717148 694180 毕业生数 普通高等学校 人 23624 145477 146039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人 20148 75530 60815 普通中学 人 106203 196546 200333 小 学 人 147700 141506 133829 招生数 普通高等学校 人 55131 181491 174089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人 17697 80808 89082 普通中学 人 182487 218271 214256 小 学 人 129966 100307 98582 专任教师数 普通高等学校 人 11246 35823 36732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人 3175 8063 8536 普通中学 人 30655 40560 41699 小 学 人 37618 38156 38349 每一教师负担学生数 普通高等学校 人 12.5 15.9 16.0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人 20.5 25.2 25.9 普通中学 人 15.7 15.8 15.3 小 学 人 20.5 18.8 18.1 数据来源:成都统计年鉴(2010年)
(二)培训业 1.总体发展状况。 成都目前拥有的教育培训机构700多家。随着成都市教育局禁补令、均衡教育等一系列政策出台,产业迅速扩大,机构总量将超过千家。市场增长迅速。2009年成都教育与培训业市场规模为28.9亿元,已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的教育培训大市。 从产业分布看,成都已基本实现“全域化”,市场结构呈现出从应试教育、英语培训到以语言培训、电子信息培训和少儿、青少年教育培训为主,兼顾出国留学培训、企业管理培训、金融培训、考试类培训等各种类型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从年龄段看,培训对象正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儿童、成人等各个年龄段的人群。 2.重点行业发展现状。 语言培训行业。2009年,成都市语言培训市场呈现稳中求发展的局面。从需求群体上看,10~20岁,多为学生,为了升学或考试参加培训;20~35岁,多为初入社会的毕业生以及白领阶层,为工作需要或进一步晋升参加培训;随着外语不断普及,成都市的儿童和老年人也加入到培训集体中。从行业和职业上看,有较高需求的是学生、职员、技术人员、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等,覆盖文体、制造、政府机关、电信、商服、医疗卫生等各行各业。主要集中在四大领域:语言考证类培训,以中高级口译、英语四六级、PETS培训等为主,适合在校学生和其他想获得外语能力证书者;语言实用型培训,以实用口语、综合培训为主,一般采用外教小班教学,适合以外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求学者;出国留学培训,帮助学员通过各类出国留学考试,如托福、雅思、GRE、GMAT培训等;小语种类培训,包括德语、法语、韩语等,该类市场需求尤为强劲。 电子信息培训行业。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猛,2009年产值约达1400亿元,产业发展促使电子信息培训行业迅速发展。截止到2009年底,北大青鸟、成都锦江、成都时代、成都金牛、朗沃教育、银河教育、清华电子信息等50多家电子信息培训机构在成都开展电子信息培训服务,加之游戏学院、兰谷数码学院等游戏、动漫人才的培养,成都电子信息培训行业发展极其迅速,2009年成都电子信息培训规模达到1.73亿元。虽然成都市电子培训机构越来越多,但由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井喷式”发展,人才供给仍“供不应求”。目前成都电子信息人才培训基地已在“西部智谷”产业园区正式成立,是武侯区打造的高科技文化信息产业园,是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承接基地和电子信息人才聚集平台。 管理培训行业。成都管理培训市场机构近百家,范围涉及拓展培训、企业内训等多个细分领域,2009年成都管理培训产值达到1.04亿元。但成都管理培训市场仍存在缺少体系,创新不足等问题。在消费者缺乏成熟理性指导的背景下,培训机构缺乏系统的、长远的战略思考和分步推进的实施策略,缺乏一批队伍稳定、功底深厚的培训师。目前缺乏高端的管理培训机构,没有形成集群效应。 早期教育培训行业。成都市早期教育起步较晚,但金宝贝、东方爱婴、乐贝源等多家知名早期教育机构已进入成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目前成都早教培训机构开设的课程杂乱,办学水平良莠不齐。早期教育市场收费悬殊,有些机构1年只收一两千元,有些则要一两万。而对于公办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没有收费参考,师资力量薄弱,早期教育师资一般都是由婴班或小班临时抽调来进行“补缺”,即使是从科班专业毕业的教师,目前所受教育主要针对3~6岁的幼儿,早期教育专业人才仍是缺乏。
二、发展特点 (一)产业发展重点突出 从2008年全市教育与培训业各行业增加值的构成来看(见图1),普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所占比重分别为35%、27%和23%,合计占85%;从全社会教育资金流向来看(见图2),上述三类教育获得资金所占比重分别为42%、20%和27%,合计占89%;从教育与培训业从业人员分布来看(见图3),这三类教育分别占22%、36%和23%,合计占81%。可见,普通高等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当前全市教育与培训业的重点领域。
图1 2008年成都市教育与培训产业各行业增加值结构图 图2 2008年成都市教育资金流向分布图 图3 2008年成都市教育与培训产业从业人员分布图 (二)区域间产出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态势 从2008、2009年全市分区域教育与培训业实现增加值的情况来看,中心城区教育与培训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最大,但增速最慢,仅为11%。第三圈层区(市)县教育与培训业增加值比重虽较小,但实现了比中心城区更快的增长,增幅达到16.3%。 表3 教育与培训业增加值区域间发展情况
区域 2008年 2009年 同比增长(%) 增加值 (亿元) 占全市比重(%) 增加
值 (亿元)
占全市比重
(%)
全 市 112.73 127.81 12.5 中心城区 56.32 50.0 63.28 49.5 11.0 二 圈 层 38.63 34.3 43.60 34.1 13.1 三 圈 层 17.78 15.7 20.93 16.4 16.3 数据来源:成都统计年鉴(2009~2010)、各区(市)县统计年鉴(2009~2010)
(三)带动社会最终消费能力较强 2008年成都市教育与培训业总产出(即提供的教育与培训服务的总量)255亿元,带动社会最终消费216亿元,占全社会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为9%,占服务业最终消费总额的比重为18%,分别比教育与培训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教育与培训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高6.2个点和12.1个点。教育与培训产业的最终消费中(见图4),政府消费所占比例为32%,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5%和28%。
图3 教育与培训产业市场容量分布图 (四)规范的公司制结构占绝对优势 表4数据显示,2008年全市教育与培训企业类型中内资企业有4415户,其中公司制户数占绝对优势,占内资企业的83.5%。个人独资、合伙企业等其他形式的内资企业仅占内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