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利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专利价值评估文献综述

国内外专利研究文献综述:2003-2012年引言专利作为技术信息的载体,自20世纪以来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 )的统计,90%-95%的研发成果包含在专利文献中,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有80%以上未出现在其他技术文献中,全世界90%以上的发明创造信息都是首先通过专利文献反映出来。

有效运用专利信息,可缩短60%的研发时间,节省40%的研发费用,专利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本研究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2003-2012年这10年间的中文核心期刊(不包括增刊)收录的论文,分别以“题名=‘专利’并且‘指标体系’”、“题名=‘专利’并且(‘评估’或者‘评价’)”、“题名=‘专利’并且(‘预见’或者‘预测’或者‘趋势’)”、“题名=‘专利’并且(‘转化’或者‘转移’)”为检索式,剔除同作者同题的论文、不同作者但内容相同的论文以及专访、知识讲座、文摘等非研究性篇目,获得独立记录(包括篇名、作者姓名、发表刊物、年份、期号等内容)的相关文献34篇,同时检索Web of Science 上同期(2003-2012年)论文,分别以“标题=(patent )AND 标题=(indicator* OR indicator system OR index system )”,“标题=(patent ) AND 标题=(evaluation OR assessment OR valuation OR estimation )”,“标题=(patent ) AND 标题=(prediction* OR foresight* OR trend* OR forecast*)”,“标题=(patent technology) AND 标题=(transf*)”为检索式,获得独立记录的全文文献16篇。

将国内外共计50篇文献(见表1)作为本文的分析对象并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其规律和特征。

笔者将这些研究归纳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专利价值评估研究、专利技术预见研究、专利技术转换研究等四大方面(见表2),力求对10年来国内外专利研究作比较全面而系统的概述,以期有利于该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表2 样本论文研究内容分类情况比较专利指标体系研究关于专利评价体系的研究,迄今也没有国际上公认的通行标准,国外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CHI专利评价体系、Ginarte-Park指数法、专利记分牌、洛桑报告专利评价体系、OECD科技指标系列手册等;国内王九云、黄庆、陈洁、李春燕、杨晨等分别构建了不同的知识产权或专利评价体系,而且各个地区也陆续出台了区域知识产权或专利评价体系,如深圳市、上海市、烟台市等等。

2.1 构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对构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目的的认识是构建指标体系的前提条件,这方面的研究在相关文献中有所涉及。

黄庆等[1]认为,构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实现:①评价我国在世界上、不同地区或者各个行业乃至企业的专利综合实力;②为制定和实施我国专利战略提供数据支持;③作为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经济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提高知识产权在国家科技、经济活动中的显示度。

肖国华等[2]认为,构建目的是:①方便专利信息分析,使专利调研更有针对性,服务于专利战略决策;②优化专利评价;③引导评价对象整合专利资源。

2.2 构建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国内学者对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的认识大体相同。

黄庆等[1]认为应该秉承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原则,其中他们对科学性进行了解释,认为科学的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备系统全面、注重质量和作用、“量”和“率”合理结合等特点。

肖国华等[2]认为设计原则包括科学性、客观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李振亚[3]则就具体指标的选择提出系统性、独立性、可测度性、规范性和实践性原则。

2.3 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设计关于专利指标体系的设计,国外学者较早便进行了研究,其中M. Reitzig的研究成果比较成功。

M. Reitzig[4]从公司的角度提供了专利权的评价方法。

他还通过23个关于专利指标和价值的实证研究,分析了13个最著名的用于商业目的的指标变量。

表3显示了已知的专利价值指标。

黄庆等[1]、肖国华等[2]、李振亚等[3]根据指标反映数据性质的不同,将专利指标分为数量类指标、质量类指标、价值类指标等(见表3),这是对于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国内早期对于专利指标的研究及运用,主要集中在数量指标上,后来,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逐渐成为专利计量分析的热点。

万小丽[5]介绍了国外成熟的专利质量指标,并运用“纵向”拉开档次评价的方法,验证了专利质量指标对知识产权战略绩效评估的重要作用。

近来,也有学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如李海清等[6]将评价指标的层次划分为专业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杨中楷等[7]通过分析有效专利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三项分解指标,即有效专利数量、专利寿命和有效率;李伟等[8]通过Delphi法,确定专利创造能力、专利运用能力和专利保护能力三大项指标;陈琼娣等[9]根据专利文献的内在特性,将专利计量指标划分为数量、质量、科技和速度4个层次。

表3 专利价值指标专利指标的构建和选择是挖掘专利信息的基础。

但是,单个指标只能表现专利某一方面的特性,只有将不同层次的计量指标综合使用,才能对专利进行正确的评价和研究。

J. O. Lanjouw 和M. Schankerman[4]的研究发现用综合指标可以消减专利计量的误差,更好地评价专利质量,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利用综合指标可以降低20%-73%的专利质量误差。

同样,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指标以及指标组合,并构建综合指标来全面反映专利的技术和法律信息。

黄庆等[1]、李振亚等[3]、李伟等[8]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指标权重。

通过建立指标AHP结构、构造成对比较判断矩阵、指标权值计算和单层次排序以及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终计算出每个指标对总目标的权重。

学者对权重的取值意见不一,此处不再赘述。

专利价值评估研究专利价值表达了人类对知识和智慧的高度认可。

成功的专利商业化运作(专利资本化、转让、许可等)保证了企业和国家的创新动力,但它必须建立在对专利价值准确评估的基础上。

对专利引进方而言,专利的初始价值评价则直接关系到对未来利润的评估,是技术引进至关重要的一环。

3.1 传统专利价值评估方法专利价值的传统评估方法主要是指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三种。

马忠明等[11]认为这些评估方法都没有考虑到应用专利权进行生产的特点。

胡元佳等[12]、张希等[13]认为传统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都是以市场为基准的方法,虽然它们较充分地捕获了市场信息,但是通常耗时费力,主观性较强,有可能出现应用相同的方法评估同一个专利,不同的人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情况。

万小丽等[14]、李振亚等[15]也分别研究了三种传统方法,从不同方面论证了其不足之处。

表4 专利评价指标注:①对于对外申请类专利,学者看法不一,故未列入表中。

黄庆等[1]认为对外申请量(率)属于价值类指标,李振亚等[3]认为PCT专利数(率)、跨国合作专利比例属于质量类指标。

②对于技术生命周期,肖国华等[2]归到质量指标类,李振亚等[3]将之归到价值指标类,故未列入表中。

3.2比较合理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基于传统评估方法的缺点,马忠明等[11]分析了专利所具有的期权特征,认为专利权赋予了企业进入专利产品领域的投资机会,因而将专利看作企业的投资机会来评估。

他引入技术生命周期的概念,标的变量利润流在专利整个存续期内按照两段不同的几何布朗运动变化,前一段的期望增长率是正值,后一段的漂移率是负值。

在这一模型中,首先计算出二维空间中任意时点(t,x) 处的项目价值,再利用动态规划方法倒推计算出任意时点的专利期权价值。

万小丽等[14]认为,马忠明等[11]采用实物期权法建立模型评估专利价值的方法考虑了管理决策者在投资生产以及产品研发等问题决策中的选择权,将专利看作企业的投资机会来评估,是一个好的思路。

但是没有考虑实施专利投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风险系数不可能是常数,而且预期利润流仍然要通过估算才能得到。

夏轶群等[16]认为已经存在的专利价值实物期权评估模型都只是基于最严格条件的评估模型而放宽某一个条件,但技术专利价值是受多种不确定因素同时综合作用的。

李振亚等[15]认为实物期权方法给我们展示了一种新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较多假设条件的限制,例如要求专利价格变化遵循几何布朗运动,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专利交易是连续的等,而且专利的预期收益现金流也是建立在预测的基础上,因此,此种方法仍然不能用于实际的专利价值确定,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个影子价值。

3.3 改进中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万小丽等[14]从理论上尝试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专利价值:首先,建立比较全面、系统的专利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的权重;其次,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时,比较合理地设计了专利价值的初评值和偏差等级及其分值,以求利用最后得到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计算出专利的实际价值量。

这种方法很好地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在一起,为专利价值评估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夏轶群等[16]建立了一个有可替代性的不确定条件技术专利价值实物期权评估模型,同时考虑了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专利引进方投入的不确定性基于某点的变化越大,专利的期权价值也趋于增大,因此这种不确定性不仅是成本,也蕴含机会,是有挖掘价值的;而专利技术的可替代性和专利的时间贬损会大幅降低专利期权价值,并且与专利价期权价值成反比,因此是必须控制的两个因素,评估时要格外关注。

李振亚等[15]提出的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了技术、竞争、市场、法律等因素的影响,以技术质量指标、目标市场价值为基础,量化了竞争程度和法律保护强度,通过数学运算来评估专利的价值,克服了传统评估方法缺乏客观性的弊端。

专利技术转化研究2005年以来,我国制定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

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2008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专利技术转化作为自主创新的手段之一,能有效推动区域企业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竞争力。

4.1 国内技术转移研究4.1.1技术转移模式分析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利技术转化水平不仅成为衡量其自身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且对于推动地区产学研合作、拉动地区经济增长,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近年来对国内技术转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上。

某课题组[17]认为高校专利技术转化模式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可分为主体系统、支持系统、政策环境系统、中介服务系统、宏观调控系统等5个子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