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实务操作
-----劳动法律问题
与实务操作(一)
劳动法与企业
•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的概念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三、劳动法的渊源和层级效力
四、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劳动法是企业人事管理的基本法
二、劳动法是企业HR人员工作的底线
劳动法与企业
•劳动法概述
一、劳动法的概念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三、劳动法的渊源和层级效力
四、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法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劳动法是企业人事管理的基本法
二、劳动法是企业HR人员工作的底线
劳动法与企业
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就其内部管理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员工招聘、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员工奖惩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等无不与劳动法紧密相关。近年来,劳动法的提速使劳动法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的概念
英国《牛津法律大辞典》对劳动法的解释:劳动法是雇佣劳动相关的全部法律原则和规则。
日本学者木下正义认为,劳动法是具有修正在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前提的市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弊害,以实现生存权为独自法原理的法的领域。
德国学者则认为,劳动法是与劳动有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和。
美国学者实用主义色彩明显,不大关注劳动法概念的问题。
我国不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劳动法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不争的观点,即劳动法分为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上的劳动法。
狭义: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本片所讲的是广义上的劳动法。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一、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概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主体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劳动自身具有两方面的规定性,一方面是劳动的物质规定性,它体现着劳动和自然界的关系,即劳动是人们利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使之符合人类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劳动的社会规定性,即劳动的社会性质,他体现着人们在劳动中发生的一定社会关系。因此,在劳动过程中,人们不仅要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彼此之间也必然发生一定的联系。我们将这种联系称为社会劳动关系
社会劳动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劳动者在集体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劳动者或单位之间产生的关系;另一类是劳动者在实现集体劳动过程中与所在单位行政或业主之间发生的关系。这两类社会劳动关系并不全由劳动法调整,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仅限于后者,亦称狭义的劳动关系。因此劳动法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的特征
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
(2)劳动关系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3)劳动关系兼有平等性与不平等性。(4)劳动关系兼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
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1)主体资格不同
(2)主体关系不同
(3)主体待遇不同
(4)确定报酬的原则不同
(5)雇主的义务不同
(6)合同内容的任意性程度不同(7)法律调整不同
(8)受国家干预程度不同
(9)纠纷的处理方式不同
典型案例
小王毕业后没有找工作,而是待业在家。为了维持生计,他暂时选择做份兼职。通过一家知名的招聘网站,小王找到一份文化传播公司的兼职校对工作,在家即可自由开展,主要校对当下流行的司法考试教辅读物,约定按成果计费。一个月后,小王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上交后,一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小王一再催要也没有任何结果,便将该争议提交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认为,小王与该公司之间不是劳动关系而是劳务关系,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案件的范围,裁决不予受理。
点评
本案的焦点是小王与该公司之间到底属于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最主要的区别点在于:个人和单位之间是否存在被管理和管理的关系。本案中小王在该公司做校对,他不必到公司上班,也不用遵守该公司的考勤制度,仅仅按时交上工作成果即可。这种没有管理与被管理的工作模式是典型的劳务关系。需要提醒的是,实践中小王这样的人并没有本职工作,即使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在用工过程中很容易被劳动行政部门归类为劳动关系。好在小王工作特点比较明显,确定无误为劳务关系。
二、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1、劳动法所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特征
(1)当事人一般有一方是劳动者或用人单位,而另一方是劳动关系的相关人,或者双方均为劳动关系的相关人或用人单位
(2)它的目的是实现劳动关系,即它是为实现劳动关系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2、劳动法所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的内容
(1)劳动行政关系。
(2)劳动服务关系。
(3)劳动团体关系。
(4)劳动争议处理关系。
三、劳动法的渊源和层级效力
(一)劳动法的渊源
1、宪法中有关劳动法律问题的规定。
2、法律。
3、行政法规。
4、部门规章。
5、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
6、司法解释
(二)劳动法的层级效力
根据《宪法》、《立法法》和有关组织法及法理,我国法律法规制定主体的权利位阶顺序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省级人民代表大会---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较大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具有规章制定权的主体有:国务院各部委、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具有地方性行政规章制定权的有:省级人民政府、较大市的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