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如秀女唷研究
以《挂壁飞泉图》为例
探索龚贤山水画艺术
口郑姣姣
摘要:文章从龚贤的《挂壁飞泉图》着眼,分析了他的山水艺术的阶段性——“白龚”“灰龚”“黑龚”的特色和他的积墨法的具体
笔墨运用形式,以及构图法的具体呈现形式。
关键词:阶段性积墨法构图法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 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是“金陵八家”之 首。明朝末期生于江苏昆山(约1618年), 逝于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龚家是昆 山的大家族,祖上几代都在朝上当官,家境 殷实。不幸的是龚贤10岁左右母亲就去 世了。这样的环境使龚贤从小就很敏感, 经常写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使他对美有 一定的领悟,为后来的作画打下了基础。 其后来随父亲来到金陵(今南京),13岁拜 董其昌为师。他处在明清朝代更换之际, 清兵很快进入金陵,龚贤被迫离去,后来为 了养象去了海安当私塾先生。当他再次回 到南京时,过的是清凉山上的隐居生活,他 人生的最后时光也是在这里度过的,享年 71岁。下面笔者具体介绍龚贤的山水画 艺术。 一、《挂壁飞泉图》创作背景 现无从查此图的资料,但从风格上断 定,它具有“黑龚”的特点,是龚贤后期的作 品,从年表来看,约作于康熙年间,这时龚 贤50多岁。龚贤经历了全部亲人的离世, 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后因朝代更替导致其 一生的颠沛流离。作为明朝的遗民,他从 明末到清初一直没有停止对清统治者的反 抗。他一生都活在矛盾和逃避之中,只有 山水画创作才会给他一片清静之地。 二、总论龚贤积墨法特点 “自龚”时期是龚贤20到30岁之间,代 表作《疏木茅屋图》《江山林屋图》。关于他 的早期作品文献里记载很少,只能靠推 断。“白龚”作品皴擦比较少,连染都很少, 只画山体的外轮廓。此种风格的小画还可 看得清晰,大画则必须离远才能看出山 石。此种风格前无古人。“灰龚”时期是他 30到40岁之间,代表作品是《清溪绕门 图》。这个时期龚贤主要还是画皴擦少的 山水,也会尝试画一些皴擦多的山水。“黑 龚”时期是其40岁之后,代表作是《千岩万 壑图》。这是他成熟期的风格,这时他的山 水画最具有艺术价值。“黑、厚、润、实”是其 此时期画作的最大特点。他的积墨法师法 沈周较多,如从沈周的《东庄图》能清晰可 见龚贤积墨法的踪影,只是此图中只画了 一遍,这一遍可以说是龚贤积墨法的雏形。 总体而言,“白龚”时期与“灰龚”时期 的画相对简单些,后期的画更有层次、更有 分量,单从点景的房屋就能看出,后期的画 哪怕是一个点景的房屋也被精心渲染以分 出层次。 三、细论龚贤的积墨法 龚贤的皴法是一遍一遍干皴,所以走 的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由干 入润是他的积墨法特点,这样他的画才会 具有黑、厚、润、实的效果。与其他画家的 积墨法相比,他的画层次感强,主要是因为 他灵活使用“面皴”。龚半千用的“面皴”不 同于”线皴“(如以线为主的披麻皴),此种 皴法也是独一无二之法。在此介绍一下 “面皴”和“线皴“的区别,有助于我们理解 龚贤的积墨法和他的绘画师承关系。从长 宽方面讲,“面皴”比“线皴”较宽些,且短 些。这两种皴法的共同之处是都能层层积 墨,只是“线皴”的遍数不宜过多,否则线条 就会失去书法的美感,也显得乱而无章。 龚贤的皴法也汲取了米家山水的营养:把 “米家”的湿横点变为干笔面皴。 此皴法有面积的大小,有干湿浓淡的 变化,这样容易画出“活墨”,画面比较鲜 活、生动,不同于一般的“死墨”画面呆滞不 通,大大减弱了画面意趣。应从淡而干的 墨皴起,渐渐地加深,一层层的形状大小应 有所区别,这样层与层之间就会有所区别, 还会有飞白出现,就显得比较透气。“死墨” 与“活墨”的最主要区别在于水分:用笔干 则出现“活墨”,用笔湿则容易变成“死 墨”。当黑则黑,当亮则亮,这是龚贤处理
画面关系的最大特点,能强烈地显出石头
的三面来。要做到黑,至少得皴十几遍。
四、《挂壁飞泉图》的构图法则
此图遵循郭熙的“三远”法中的高远法
则,有仰视的感觉,是中国画传统意义上的
“动点透视”。此图留天不留地,不同于“四
王”的留天留地。画面分为四大段,中间以
云雾隔开,层与层之间用树木连接,避免脱
节,有连贯性。大石头与小石头相间,主宾
明显。此图可算是巨幅,以气势取胜,且气
势有流动感,不僵硬。但与气势较强的宋
画相比略显弱,和以“柔弱”相称的“四王”
相比要强。“四王”的构图略显散、碎,所以
气势减弱。
五、《挂壁飞泉图》的艺术价值
此图为立轴,绢本,纵273厘米、横99
厘米。图中主要表现山泉飞泻,这是整幅
画的视觉中心。白云围绕山峦,茅屋错落
于山问,草木葱郁,衬托出一股静谧气息。
技法方面,作者用积墨法一遍遍皴点山石,
笔墨厚重。用墨较浓,但留出了受光的部
分,黑白对比分明,构图比较满,但并不让
人觉得堵塞。墨色浑然一体,稳重淡雅,显
示出了层次感与润泽感。画的右上角题写
“挂壁飞泉同夜月,月光来处四窗虚。山中
满地白云湿,不是楼台不可居”,这道出了
龚贤创作时的心境。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龚贤研究.上海书画出版
社,2005.
[2]孟繁玮.中国绘画大师精品系列:龚贤.江
西美术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编辑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