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建国60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发展,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由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以我市1949年至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经济增长的指标,以1950年至2008年平均从业人数(由于资料所限,以年初从业人数和年末从业人数的平均数作为平均人数)作为就业增长的指标,对两者关系作简要分
析。 一、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 1.GDP和从业人员大幅增长。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2.9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821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了675.3倍,年均增长11.7%,我市从业人数由1950年的101.6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673.94万人,增长了6.6倍,年均增长3.3%。数据表明, 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呈现不同的特点,就业增长相对平稳,GDP增长则波动较大,详见图1。 图1:GDP指数、从业人数指数图
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0.0
195119561961196619711976198119861991199620012006年份
%从业人数指数GDP指数 广州市三次产业全面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8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67.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0.9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198.9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18亿元增加到4849.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1%。与此同时,三次产业的从业人数也不断增长,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从1950年的62.11万人增加到82.51万人,年均增长0.5%;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从1950年的12.96万人增加到264.97万人,年均增长5.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从1950年的26.59万人增加到326.46万人,年均增长4.4%。 2.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均呈现第三产业比重增长,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趋势。数据表明,广州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不断优化的过程,总的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949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27.4:33.0:39.6,此后广州工业化进程加快,195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超过第三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15.5:43.0:41.5,此后至1988年第二产业比重一直位居首位。与此同时,广州第三产业也较快发展,198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1989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8.4:45.0:46.5。此后几年,广州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呈“胶着状态”,占GDP的比例位次交替变化。直至1994年开始,广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且在1998年广州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50%,2008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为2.1:38.9:59.0(详见图2)。 图2: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情况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94919541959196419691974197919841989199419992004年份%
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从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非常明显。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一直呈现下降态势,但在1984年之前,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一直居首位,从业人数在三次产业的比重由1949年的61.1:12.7:26.2调整到1984年的35.5:35.5:29.0,在1984年到1995年期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居第一位。从1996年开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比重,居第一位,当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22.7:38.2:39.1。随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不断加大,2008年广州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12.2:39.3、48.4(详见图3)。 图3: 三次产业从业人数比重情况0.010.020.030.040.050.060.070.0
1950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份%
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 3.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较效益最好。本文采用增加值与平均从业人数之比计算劳动生产率,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之比计算比较效益。2008年,我市劳动生产率为12.19万元/人,其中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为2.03万元/人、12.07万元/人、14.85万元/人,第三产业比较效益达1.22,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和第一、二产业,第二产业比较效益为0.99,与全市基本持平;第一产业比较效益最低,仅为0.17,远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从历年数据发现,我市从1987年开始,第三产业比较效益就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以最近5年数据对比,我市社会劳动生产率比2003年提高了4.88万元/人,上升了66.73%,第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0.88万元/人、4.56万元/人和5.06万元/人,分别上升76.49%、60.66%、 51.70%。由此可见,虽然我市第三产业比较效益最好,但最近5年增长幅度相对较慢,比较效益从1.34下降到1.22,产业竞争优势相对有所减弱(详见图4)。 图4: 全市劳动生产率比较图
0246810121416
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年份
万元/人社会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4、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数高度相关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通过计算两者相关系数来说明。数据表明,除第一产业外,无论是GDP,还是第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也无论是现价还是不变价,它们与从业人数均呈显著相关。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的相关系数高达0.90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数相关系数也达0.85以上,第一产业相关系数则不到0.3,相关程度较小。由此可见,除第一产业外,从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详见表1。 表1: 增加值与从业人数相关系数表 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系数 以不变价计算的相关系数 总体 0.86 0.89 第一产业 0.10 0.24 第二产业 0.85 0.86 第三产业 0.92 0.95
二、就业弹性分析 由历年的数据分析和相关性检验可知,广州市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是相关的,但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隐性失业等原因,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不是同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会受到就业弹性的影响。就业弹性系数是指增加值每增长1%,所引起的就业增长百分之几,即就业增长率与增加值增长率之比。就业弹性系数有实际弹性系数和名义弹性系数之分,在实际弹性系数的计算中,增加值增长率要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按可比价格计算,在名义弹性系数的计算中,增加值增长率不考虑价格因素,直接采用当年数据。本文计算自1990年以来我市三次产业就业弹性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就业弹性
年份 实际就业弹性 名义就业弹性 总体就业弹性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 总体就业弹性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 1990 0.20 -0.04 0.39 0.20 0.20 -0.03 0.59 0.19 1991 0.27 0.21 0.20 0.64 0.21 0.20 0.17 0.38 1992 0.18 -0.05 0.33 0.16 0.13 -0.04 0.27 0.10 1993 0.18 -1.47 0.21 0.36 0.11 -0.09 0.16 0.17 1994 0.14 -0.13 0.05 0.49 0.08 -0.06 0.04 0.20 1995 0.13 -0.08 0.13 0.21 0.08 -0.01 0.08 0.13 1996 0.09 0.21 -0.17 0.37 0.07 0.11 -0.14 0.25 1997 0.29 -0.06 0.41 0.34 0.27 -0.06 0.39 0.31 1998 0.31 0.13 0.37 0.36 0.31 0.14 0.59 0.29 1999 0.16 -0.07 0.18 0.29 0.16 -0.16 0.20 0.23 2000 0.68 1.65 1.12 0.51 0.55 1.73 1.36 0.36 2001 0.11 0.62 -0.10 0.25 0.10 0.45 -0.13 0.20 2002 0.06 -0.21 -0.03 0.23 0.06 -0.35 -0.04 0.21 2003 0.18 0.59 0.12 0.33 0.16 0.15 0.11 0.26 2004 0.25 -1.12 0.13 0.67 0.20 -0.91 0.11 0.53 2005 0.48 -0.64 0.66 0.60 0.39 -0.32 0.60 0.46 2006 0.41 0.66 0.42 0.56 0.34 2.15 0.36 0.46 2007 0.61 -0.84 0.82 0.65 0.53 -0.14 0.72 0.59 2008 0.24 0.03 0.08 0.40 0.19 0.01 0.06 0.32 从不同年份就业弹性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弹性较低,且
超过一半年份就业弹性为负,说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吸纳就业作用不大,相反地第一产业有相当多的剩余劳动力要向其他产业转移。另外,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在多数年份均大于第一、二产业,说明第三产业发展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强。以2008年实际就业弹性为例,GDP每增长1%,拉动从业人数增长0.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拉动就业增长0.03%;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拉动就业增长0.08%;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拉动就业增长0.40%。 三、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分析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平衡性通常用结构偏离度来度量,偏离度是指各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之比与1的差,它是指各产业就业结构与各产业GDP比重结构之间的不对称程度。它的绝对值越大,表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越不对称。结构偏离度大于零时,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