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印关系
行政管理 12708126 陈超
对印度的最初印象是从康有为的《印度游记》得来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
为逃往印度,在游历了很多地方,接触了社会各界人士后,纂写了这本书。反映
了早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和对印度人民的悲惨遭遇所报的同情态
度。在他的著作中,有大量对印度人民在英殖民者统治下惨状的具体描述。在亡
国奴地位下,印度百姓如猫如狗,即便是王公也不过是英国统治者下的阶下囚。
康有为痛心疾首,不禁渭然长叹曰:”伤哉,亡国人之惨也!”①
对于印度的最初印象可能不太好,但是近年来,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
国,经济增长势头相当强劲,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的庞大经济
体。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印度的军事能力、外交活力乃至文化张力随之扩
大,其战略地位正在不断提升。
《纽约时报》记者纽思道认为,“印度这个曾经强大的国家正在从几个世纪的沉
睡中苏醒”,“它已经为再度成为世界大国做好了准备”。
一、中印关系概述
中印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大约两千多年
前。在近代历史上,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患难与共相互
支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过去的五十多年时间里,尽管中印关系经历了一些
波折起伏,但总的来看,两国关系已经走上了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正在致力于
构筑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两国于1950年4月1日正事建立外交关系。中印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大体经历
了五个时期:
§巅峰期(50年代)
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
交通协定》,解决了两国在西藏地区悬而未决的一些历史性问题,开创了中印关
系的新时代。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两国总理在《联合公报》中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年,尼赫鲁率印度代表团访问中国。1955年4
月,万隆会议召开,尼赫鲁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显露头角发挥了重要作用。50
年代是中印交往史上最好的时期。
§低潮期(60年代初期至70年代中期)
1959年以后,中印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发生了重大争议。1960年4月,周恩来
总理亲赴印度同印方举行会谈,但是由于双方立场相距太远,谈判破裂。1961
年起,中印边境地区的形势日益恶化。1962年10月,中印双方在边界东、西段
发生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两国关系大幅度倒退。甚至各自撤回了各自驻派对方
的大使。双方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几乎全部停止。这个时期是中印关系
史的对抗期。
§解冻期(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
经过1962年的热战及随后进行的冷战,中印两国政府开始了重新恢复关系的
努力。1976年7月,印度新任驻华大使来到北京上任,同年9月,中国驻印度
大使到达新德里,两国开始了关系正常化的恢复。1981年6月,中国国务院总
理兼外长黄华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同意就边界问题和其他领域中的问题进
行深入讨论。之后两国在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有所扩大。
§回暖期(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
①
康有为:《万木草堂遗稿》 ,108页,台北,台北成文出版设,1976.
1988年,拉吉夫·甘地不顾国内的反对声,力排众议,在时隔34年以后实现
印度总理的首次访华。中国总理李鹏与印度总理进行了会谈。双方就中印边界问
题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提出了要本着“互谅互让”“互相调整”的精神,通
过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边界争端,在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的同时,积极
发展其他方面的关系,努力创造合情合理解决边界问题的气氛和条件。
1991年12月,中国总理李鹏应印度总理拉奥的邀请对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
问。一致认为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事务下应当共同对付面临的挑战。
1993年9月,印度总理拉奥应李鹏总理的邀请,对中国进行回访。这次回访,
对于推动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规定中印边界问题应
该通过和平友好方式协商解决,双方互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两国解决
边界问题之前,彼此严格尊重和遵守双方之间的实际控制线地区各自的军事力量
保持在最低水平,以便两国与两国日益发展的睦邻友好关系相适应。这一协定,
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中印关系的气氛,为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1996年11~12月间,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印度总统夏尔马的邀请,对印度
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在双边关系及不少国际性的问题上达成了多项共识,并签署
了四项重要的协定,其中《关于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
施的协定》把中印关系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令人遗憾的是,带有明显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印度人民党上台以后,编造借
口,渲染“中国威胁论”,于1998年5月进行多次核试验,直接伤害了中国人
民的感情,使两国关系出现了挫折和反复,违背了两国人民的根本意愿和利益,
使两国关系又冷淡下来。
§加热期(2000年至今)
2000年5~6月间,印度总统访问中国,使得一度遭到挫折的中印关系重新进
入正确的轨道。2001年,中国总理朱镕基访问印度,为中印关系的改善增添了
新的动力。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中国进行了富有成果的访问,双方签署
了发展两国关系的纲领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
合作的宣言》 。2005年,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印度,双方发表了《联合宣言》 ,
承诺建立面向和平与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确立了较高的贸易目标,并就解
决边界问题的政治原则达成共识。2006年是两国共同确定了“中印友好年”。2006
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印度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
二、中印关系的主要症结
§边界问题
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中至今没有解决的最大问题。1976年以后,印度政府在
较长时间内执行的对华政策是平行政策,即不解决边界问题,中印关系不可能正
常化。80年代以来改善关系的过程中间,中国领导人避开这个问题,是明智的
选择。1979年瓦杰帕伊访问中国的时候,邓小平建议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解决
边界问题,瓦杰帕伊认为应该开始试图去解决少一些争议的地区。印度已经开始
意识到有争议地区边界问题的政治解决应该是在双方都有一个合理利益基础上,
而且认为边界问题的存在,会成为过去问题的伤疤与将来关系紧张的根源。
§印度核试验问题
1998年5月印度进行核试验以后,受到世界一致谴责。两国各有说辞。印度
进行核试验的理由是中国1962年对印度发动侵略。新华社发表的文章指出,
1962年的边界冲突是印度奉行扩张政策的结果;印度在西藏问题上扮演了极不
光彩的角色,在西藏问题上,印度当局是对不起中国人民的;解决克什米尔问题,
必须遵从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印度不会轻易放弃继续发展战略核计划,这是印度
追求大国地位在军事实力上的重要战略步骤,也势必会对中印关系发展造成不利
影响。
§西藏问题
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一直是影响中印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9年元旦,流亡印度的达赖集团冲击中国驻印度使馆,印度政府对此采取纵
容政策,对此,中国政府提出抗议,并且拒绝参加在印度举行的50次国际合作
伙伴大会。中国认为印度让达赖分子滞留印度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国际关系五项
原则,而且也为中印关系的改善设置了一个障碍。
§“中国威胁论”
长期以来,印度某些政要总是把印度的国家战略、印度的对外政策的支点建立
在“中国威胁”的前提上。因而大规模扩充军备,以中国为假想敌;印度开展全
方位外交,实施“东进政策”,或明或暗地把牵制中国作为目标之一。
三、中印双方的互补关系
第一,中印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两国之间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大约两
千多年前的古代。这种友好交往对于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在
近代历史上,两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患难与共,相互支
持,结下了巨大的友谊。
第二,中印护卫重要邻国,又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许多重大问
题上持相同或相近的立场。中国和印度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由
一个或少数国际主宰世界并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在建立冷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新
秩序问题上,中国和印度有很多共同语言,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
第三,两国领导人共同唱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部队印度构成威胁,将
来发展了,也不会存在中国的威胁。早在1982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就指出,
“既不存在中国对印度的威胁,也不存在印度对中国的威胁”。
第四,中印两国都在进行全面经济改革,都面临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力,迅速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艰巨任务,都需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睦相处
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第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印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彼此合作的空间将会不断
增加,相互需求与合作将是基本的发展趋势,也是两国走向稳定的战略合作的重
要条件。
第六,中印两国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承担着重要责任。
从以上看出,中印两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是一致的,不是冲突的。互补性大于竞
争性。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有着坚实的基础。
四、怎样推动中印关系的发展
我认为要使中印关系得到稳定、健康的发展,除了加强交流、增进互信、扩大
合作外别无他法。还有,印度政府中那些坚持制造“中国威胁论”者必须彻底转
变冷战思维,放弃霸权政策,才可能实现中印关系的长期、稳定的和平发展。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浏览我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