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脂流变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润滑脂流变参数的影响,发现基础 油黏度较低的润滑脂,其强度极限
五 期
为基础的学科,逐步发展成为一 滑脂的结构比较稳定;当温度大于 和塑性黏度都较高,而塑性指数较
门介于力学、化学、物理与工程
130 ℃时,润滑脂的结构被破坏。
小。李光明 等 [20] 借助铝基润滑脂,
29
科学之间的新兴交叉学科。流变学
有学者以纳米二氧化硅[ 为 9,10] 稠化
学。1928年,流变学的奠基人宾 汉根据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 “一切皆流”,提出了“流变学” (Rheology)这一学科名[3]。他 定义流变学为物质流动和变形的科 学,并研究了胶体、油漆和水泥等 材料的流变特性。后人根据他对油漆 流变性的研究,总结了宾汉流体[4]。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荷兰、英国 等国家对流变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 研究。
丹[8]等以锂皂为稠化剂,从分子作
分散介质,其对润滑脂流变性能的
的技术突破[5]。
用力上分析了剪切速率对黏度的影 影响主要体现在其种类和黏度上。
19世纪以来,大规模数控和
响以及温度对黏度、触变性和储存
王晓力等[7]考察了基础油黏度对锂基
第
计算机的使用,使流变学得到了 较快发展。流变学由一门以试验
模量的影响,发现当剪切速率低于 10-2和温度低于130 ℃时,锂基润
目前,从润滑脂的流变性来探 究润滑脂在某些使用过程中出现的
润滑脂流变性模型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的研究文献很少,国外学 问题是润滑脂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
为了定量描述润滑脂的流变
者则多以高分子材料作为添加剂来 面,也是研究润滑脂流变性的源动 性,学者们提出了较多经验公式和
改进润滑脂的流变性。Martín- 力,推动着对润滑脂流变性研究的 流变模型。后人在宾汉研究的基础
第
五 期
润滑脂的流变性是指润滑脂在
受到外力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流动
向黏性转变并开始流动。润滑脂所 具有的这种复杂的流变性,使其在
和变形的性质,其主要是从应力、
28
应变、剪切速率、时间和温度等因
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流失等现象 未能得到较合理的解释。研究润滑
素来研究润滑脂在实际使用过程的
脂的流变性能,可以更好地理解润
Alfonso[22]等研究了以低密度聚乙烯
深入。
上,总结出了润滑脂的流变模型,
(LDPE)作为改进剂对锂基润滑脂 流变性的影响,发现当皂和LDPE的
米红英等研究了在高原条件下 车辆轮毂轴承润滑脂的流失现象[27],
称为Bingham模型[32,33],见公式 (1):
含量增加时,LDPE作为填充物进入 皂结构中,扭曲了皂结构,使其损
2014 October
基基础油>中间基基础油>石蜡基 段(90 ℃)加入PBTDI对润滑脂黏 脂的低温流动性能,发现加入了硼
基础油。目前,系统地研究润滑脂 弹性的改进效果最明显,而在制脂 化酯的锂基润滑脂具有更宽的低温
基础油种类和黏度对润滑脂流变性 的初期加入,会因为有水而失去其 流动温度范围,且泵送性能更好。
流变性,见公式(3):
和聚环氧乙烷对苯二甲酸二丁酯 锂基润滑脂的流变性能与摩擦参数
(PBTDI-PEO-PBTKI)3种高聚物 之间的关系,发现摩擦参数受到润 式中:
对锂基润滑脂流变性的影响[25],发
滑脂配方和生产工艺的影响,摩擦
τ ——剪切应力;
现低分子量的高聚物对锂基润滑脂 的黏弹性影响明显,并指出在制备 锂基润滑脂的冷却过程中的最后阶
影响的文献还没有见到。
效果[26]。
Mark Horton[31]研究了纳米碳管对润
添加剂 添加剂作为润滑脂的重要组 分,可以改进润滑脂本身的性质或
润滑脂流变性与使用性能的 关系
滑脂流动性能的影响,发现润滑脂 仍具有假塑性,纳米碳管含量能显 著增大其表观黏度。
增加其原来不具有的性质。有关添 加剂与润滑脂流变性的关系,至今
润滑脂在常温和低负荷下以微 流变学的发展
其流变过程进行了描述,见图1[2]。
形变保持一定的形状而不流动,并
在传统观念中,弹性和黏性
其 中 :·γ 为 剪 切 速 率 , τ y为 屈 服 应 力,t为时间,τ为剪切应力。
黏附在接触表面不滑落;当温度升 高或者达到其屈服应力时,润滑脂
是作为区分材料的重要方面。实 际上,大量的材料都不只是简单
综述 Review
2014 October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润滑脂流变性研究领域的最 新研究进展,包括润滑脂组成对流变性的影响、润 滑脂流变性与使用性能的关系、润滑脂流变模型及 润滑脂流变性测定仪的发展等,展望了润滑脂流变 性研究的发展方向。
润滑脂流变性研究 现状及展望
周维贵 郭小川 蒋明俊 王晶 何燕 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认为较大屈服剪应力、较高表观黏 度、较小流变指数是润滑脂流失的主
τ = τy + k·γ n 式中:
(1)
耗模量增加,此时锂基润滑脂的黏 要因素,增加稠化剂含量、增大基础
τ ——剪切应力;
弹性明显增加。Martín-Alfonso 还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性质的LDPE、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
τ ——剪切应力;
30
最高效的润滑脂流变性改性剂[23]。 Moreno[24]等探讨了高聚物含量和平
多的研究工作。Paul A.Bessette研 究了润滑脂分油与其表观黏度的关
τy ——屈服应力; ·γ ——剪切速率;
均分子量对锂基润滑脂的触变性、 系,发现稠化剂含量高的润滑脂,
q ——增黏指数。
因数与润滑脂的黏弹性参数存在线 性关系[13]。Lorimor[30]比较了加入硼 化酯的锂基润滑脂和普通锂基润滑
·γ ——剪切速率; X1——剪切表面所占面积的比率; α1 ——剪切应力倒数;
综述 Review
β1 ——松弛时间。
此外,比较常用的模型还有:
◇四参数模型[37],见公式(4):
τ = τy + k1·γ + k2·γ n
(4)
式中:
型[43,44],见公式(9)、公式(10):
τ = τy + k·γ n τ = τy eαp 式中:
(9) (10)
τ ——剪切应力;
公式来描述润滑脂的流变性,还有 待进一步的研究。
润滑脂流变性测定仪的发 展概况
τ ——剪切应力; τy ——屈服应力; ·γ ——剪切速率;
τy ——屈服应力; k ——表观黏度; ·γ ——剪切速率;
合物和不同分子量的聚合物对锂基 验后,基础油和稠化剂均发生老化 性,从理论上对滚子轴承的刚性润滑
润滑脂流变性的改进作用,发现含 反应,此时基础油分子氧化断链, 问题进行了分析。之后,又有学者提
HDPE、LDPET和PP的锂基润滑脂
稠化剂氧化分解,浓度减少,润滑
Hale Waihona Puke 出了黏性增强Bingham模型[35],见公
变形和流动特性。润滑脂是一种由
滑脂在使用过程中的状态变化,从
稠化剂和润滑液体所组成的具有塑
而指导实际应用。
性的润滑剂[1],这种多相介质的润滑
本文从流变学入手,介绍润滑
脂在微观结构上不是均匀连续的统
脂流变性的研究现状,探讨润滑脂
一体,因而在宏观力学上表现出非
流变性的发展趋势。
牛顿流体的性质。对于润滑脂这种 具有黏弹性的润滑材料,有学者对
表观黏度、黏弹性和损耗模量的影 其表观黏度易受分油影响;含聚合
1956年,Ering H [36]率先采用
响,发现高聚物对润滑脂流变性的 物的润滑脂,其表观黏度较易受分 Ree-Eyring非牛顿模型描述润滑脂
改进作用明显。Moreno具体研究 了聚对苯二甲酸(PBTDI)、LDPE
油影响;聚脲润滑脂的表观黏度不 易受分油影响 。 [29] Delgado研究了
油黏度、适度加入黏度指数改进剂 能够增大储能模量,减少润滑脂流 失。2011年,沈铁军[28]研究了热老
τy ——屈服应力; k ——黏度指数; ·γ ——剪切速率。
高密度聚乙烯(HDPE)、聚丙烯 化对锂钙基润滑脂流变性的影响,
1 9 6 0 年 , S a s a k i 等 [34]用
(PPor)、乙烯醋酸盐(EVA)聚 发现经120 ℃、360 h静态热老化试 Bingham模型描述润滑脂的流变特
脂有较好的黏弹性;当皂均化后, 形成较短的皂纤维和更高的结晶 表面度,润滑脂具有更好的黏性。 Arizona[14]等主要研究了锂基润滑 脂的流变性,指出屈服应力是皂浓 度的二次方,当皂含量小时,润滑 脂由抗应力强的材料变成抗应力差 的材料。
目前,润滑脂稠化剂正朝着适 用高温和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复 合锂[15,16]、复合磺酸钙[17]、复合 钛[18]、聚脲基和有机膨润滑土将是 发展前景广阔的稠化剂[19]。研究者 主要研究了锂皂稠化剂对润滑脂流 变性的影响,对于由其他较有前途 的稠化剂制备的润滑脂的流变性至 今报道很少。
2014 October
流变学从边缘学科成长为一门交叉
减小;同时使用不同稠化剂的润滑
基础油
新学科。经过半个世纪的研究,我
脂的屈服应力、塑性黏度和触变性
基础油是润滑脂中含量最多的
国流变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就,在 存在较大的差异。2011年,姚立 组分,是润滑脂胶体分散体系中的
化工、石油和医学等方面均有重要
除此之外,国外Sa'nchez [11]
甲基硅油含量增加,润滑脂表观黏
变性、剪切变稀和壁滑移等。润滑
等研究了以纤维衍生物(甲基和乙
度上升。岳利义[21]等研究了分别以
脂所具有的独特的流变性,是其区 基纤维)作为稠化剂的可生物降解 石蜡基、中间基、环烷基基础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