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七年短篇小说 PPT

十七年短篇小说 PPT




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赵树理《登记》写解放后农民生活的变迁,为响

应《婚姻法》的颁布而写,这部小说被以《罗汉钱》 的名字,分别改遍为秦腔、豫剧、粤剧、评剧、沪 剧等剧种。 《锻炼锻炼》1958年歌颂大跃进
孙犁《铁木前专》中篇
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思想变化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短篇小说《党费》

《党费》所要 着力表现的, 是一个共产党 员在革命危难 时刻对党的一 片赤诚之心。

《党费》中的主人公女共产党员黄新, 送丈夫随红军长征后,便带着孩子在家 乡坚持敌后斗争。当时敌人割断了她与 党组织的联系,生活又极端困苦,但她 牢记党员的责任,积极组织群众坚持斗 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交 给组织,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献出 年轻的生命。

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此派
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 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 小说”,之称。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 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峻青的小说

峻青原名孙俊卿,一 九二二年生于山东省 海阳县,一九四○年 参加革命,在地方抗 日民主政府工作。
4、峻青夹叙夹议,有评有赞,叙事则曲折 悲壮,议论则辞切理深,赞颂则热情洋溢, 评论则推崇备至。 王愿坚的小说以客观描写为主,很少议 论,用人物自己的言论、行动去说明问题。 5、峻青过分追求故事的离奇、曲折、激烈, 人物刻画不够。 王愿坚把注意力放在把握挖掘人物 的性格特征及其表现形式上。


峻青的小说与王愿坚的小说比较
相同之处: 1、表现革命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和严酷斗争。 2、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使作品真实感人。 不同之处: 1 、峻青多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短兵相接,慷 慨悲壮。 王愿坚很少写短兵相接的战斗,而是通过 特定的生活事件和有特点的人物形象从一个具体的、 富有现实针对性的角度来完成这个主题。突出一个 焦点。如做党费的咸菜。
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 喜悦和怀念之情:

孙犁《山地回忆》、《吴召儿》、《小胜儿》 以回忆的方式写了八路军于根据地人民的鱼水情 茹志鹃《百合花》十七年最好的短篇 “清新俊逸”的风格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王愿坚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善于观察生活,从点 滴小事中发现深刻的主题,一速写式的手法展现生活《党 费》《七根火柴》是革命斗争生活的速写热情刻化了长征 时期英勇悲壮的共产党员事多写得紧张,曲折,惊险,并且成 功地运用悬念。 王愿坚的故事平淡无奇,短小单纯,作者 通过对人物动作,人物行为的细致描写,来刻画 人物的内心世界,开掘出生活的深刻内涵,找到 蕴藏在生活里使人们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的美的 诗意。 3、峻青喜欢写景,重彩浓抹,烘托渲染,由此来 表现惊心动魄的场面,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多 变的情节,英勇豪迈的人物,造成一种浓郁悲壮 的抒情氛围,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王愿坚写景少,对环境描写细致,风格上显得深 沉,真挚,简洁,凝重,写景写人大多用白描手 法,淡淡写来,但情深意长。感情比较含蓄。

1958年农村浮夸风
表现更丰富,更复杂的社会现实
A. 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饿社会生活和工作中阴 暗面的干预生活的作品,强烈的精神和批判意识。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绍棠《田野落霞》 李国文《改造》 李准《灰色的帆蓬》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 B.冲破不能写人情,人性的禁区,将艺术的触角深入 到认得内心世界。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邓友梅《在悬崖上》 宗璞《红豆》
短篇小说创作两大流派:

山药蛋派:这个流派以著名作家赵树理为代表,因其作
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 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个流派还包括马 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等一批小说家。在50年代后期, 他们结成了一个作家群体,创作出众多带有“山药蛋味”的 优秀作品。

早在四十年代,峻青 就开始了文学创作, 建国后他发表了一系 列优秀的短篇小说, 曾结集为《黎明的河 边》、《最后的报 告》、《海燕》等。 一九五九年作者又以 自选短篇小说集《胶 东纪事》向国庆十周 年献礼。
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



在描写革命战争的作品中,写于一九五四年的《黎 明的河边》是优秀的名篇,也是峻青的代表作。这 篇小说的主线单纯,主要是描写交通员小陈带领两 位武工队负责人通过敌人封锁区时,他和他的一家 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壮烈故事。 主人公小陈是一位在战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少年 英雄,作者将小陈放在激烈、紧张的斗争环境中, 让他的英雄性格及高尚的思想火花在与敌人的生死 搏斗中得到充分展现。 《黎明的河边》除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外,情节的结 构与布局也很有特色 。
王愿坚

与峻青一样,王愿坚的 短篇创作也是以描写革 命历史题材见长。王愿 坚一九二九年生于山东 省诸城,一九四四年参 加革命,次年参加八路 军,做过宣传员、文工 团分队长、报社编辑等 文艺、宣传工作。
王愿坚的小说创作

一九五四年王愿坚开始了短篇小说创作,写 出了第一篇作品《党费》。接着又先后写出 《粮食的故事》、《妈妈》、《七根火柴》、 《三人行》、《亲人》、《支队政委》、 《普通劳动者》等一系列作品。

《红豆》: “小爱” 与“大爱”
原名冯钟璞,冯友兰之女
1928年生,具有量好的启蒙教育, 1946年考入南开大学外语系, 1948年转入清华外语系。1960年《世界文 学》编辑 代表作《宗璞小说散文选》1980年北京 出版社 《风庐故事》1997年,短篇小说集
十七年短篇小说
十七年短篇小说
第一节 概
十七年短篇几个基本主题
1、抒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业绩,表达胜利之后喜悦和怀念 情 2、描写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示农民的命运变迁。 3、小说试图进入更深广的生活领域,以表现更丰富,更复杂 的社会现实

“十七年”短篇小说的美学特征
1、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革命英雄主义的情绪和基调。 2、民族化和大众化成为作家追求的艺术方向。 3、以突出工农兵正面人物为主的人物塑造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