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的概念自上世纪末提出以
来,最近几年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数字化中频接收机是
软件无线电的重要部分。软件无线电的主要原理是将数字
化推向前端,即是把模数/数模转换器(ADC/DAC)尽量放在
射频端,这是数字化接收机的发展方向,也是软件无线电的
理想实现方法。早期的数字化接收机受ADC发展水平的限
制,采用正交双通道零中频的实现方案,即将射频通过变频
变换到零中频(基带),正交解调得到模拟的正交信号之后
再进行数字化。该方案的频率变换主要都在模拟部分实现,
数字化较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接收机。而且,此方
案实现起来设备量较大,方案中的正交混频器是模拟器件,
得到的正交I,Q信号也难以保证幅相正交的精度[1]。目前比
较成熟的数字化接收机理论和实现方案是中频数字化接收
机,即将射频信号经一次或二次下变频后,在中频(或高中
频)直接采样,再数字下变频到基带,得到正交I,Q信号。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其在航天测控领域的应
用成为了可能。在我国当前的C频段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中,
中频接收机主要由模拟电路构成,这种结构已经逐渐不能达
到测控系统的精度要求。数字化已经成为中频接收机的必然
发展趋势,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开展了很多[2-6]。文中设计
了一种数字化中频接收机,该方案采用软件无线电思想,并给出了采用FPGA和DSP实现该接收机的方法。
1系统工作原理
软件无线电的目标和思路是在标准化、完全可编程的硬
件平台上,用不同的软件适应通信、测控等业务的各种体制,
并实现尽可能多的无线功能,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在理
想的软件无线电中,系统的所有功能都在一个通用的处理器
上用软件实现,原则上允许同一硬件平台支持任何物理层和更高的协议层。
文中所设计的数字化中频接收机的应用了软件无线电
的设计思路,在中频70MHz上进行带通采样。输入的信号有
和路和差路,其中和路信号包含有测距、遥测等信息,而差路
信号则含有角误差信息。
和路和差路的输入信号经过滤波和放大后,被A/D采样
变为数字信号,分成I、Q两条支路,分别完成数字信号的下
变频。其中和路信号分成两条支路分别解调出遥测、测距信
息并完成信号幅度检测。环路鉴相输出的误差信号经数字滤图1软件无线电的结构框图Fig.1Softwareradiostructurediagram一种数字化中频接收机的研究与实现
邱冬冬,鲁新龙,董炯,金华松
(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江苏江阴214431)
摘要:概述了软件无线电的发展和应用,为满足雷达中频接收机的数字化要求,介绍了C频段微波统一测控系统中
应用软件无线电思想设计数字化中频接收机的方案,对其基本原理和实现的关键技术做了分析,最后给出了应用
FPGA和DSP等器件实现该接收机的具体方法。整个系统集成度高,可靠性好,使用灵活,已在多个某型C频段统一
测控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中频接收机;A/D;FPGA;DSP
中图分类号:TN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36(2012)24-0068-03
Researchandimplementationofdigitalintermediatefrequencyreceiver
QIUDong-dong,LUXin-long,DONGJiong,JINHua-song
(ChinaSatelliteMaritimeTrackingandControllingDepartment,Jiangyin214431,China)
Abstract:The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softwareradiowasdescribedinthispaper.Inordertosatisfythenumeralization
needofradarintermediatefrequencyreceiver,thedesignschemeofdigitalIFreceiverinwhichthesoftwareradioideawas
appliedinC-bandmicrowaveunifiedTT&Csystemwasintroduced,thebasicprinciplesandkeytechniqueswereanalyzed,
and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methodapplyingFPGAandDSPwasputforward.Thewholesystemishighlyintegrated,
reliableandflexible,ithasalreadyappliedinaC-bandunifiedTT&Csystem.
Keywords:softwareradio;IFreceiver;A/D;FPGA;DSP
收稿日期:2012-08-03稿件编号:201208010
作者简介:邱冬冬(1985—),男,安徽涡阳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微波信号接收。电子设计工程ElectronicDesignEngineering第20卷Vol.20第24期No.242012年12月Dec.2012
波后控制数字压控振荡器(DCO)的频率和相位完成闭环,并
给出多普勒频率偏移信息。和路信号为移相后的环路DCO
输出后信号,该信号与差路信号进行鉴相检测出方位和俯仰
角误差信息。移相器与DCO进行一体化设计,实现和路对差
路信号幅度的归一化的AGC控制信号由和路产生。图2所
示的是系统原理框图。
2关键技术及器件选择
2.1ADC的设计
带通采样适用于带通输入信号,因此将其作为理想的高
速中频采样方案[7]。
为了保证采样后不发生频谱混叠,采样频率必须满足:
2fhk≤fs≤2flk-1(1)
其中k取满足以下条件的整数:
2≤k≤fhfh-fl且fh-fl≤fl(2)
其fs是采样频率,fh是信号最高频率,fl是最低频率。本
方案中,载波中心频率为70MHz,信号带宽为3MHz。则有:
fh=70+B/2=71.5(3)
fl=70-B/2=68.5(4)
2≤k≤Ig[71.5/3]=23(5)
2×71.5k≤fs≤2×68.5k-1k=1,2,3…23(6)
由以上公式,为了保证采样变频输出各段频谱不重叠采
样率,fs的可选择范围很大。
ADC的性能必须满足自身和采样后系统的处理能力,其
位数则必须符合一定的动态范围要求及数字处理部分的精
度要求。用于中频频段的A/D转换器件,一般要求动态范围
在60~80dB。
ADC选用AnalogDevices公司的芯片AD9432。AD9432
为单片式12位的芯片,具有精度高、速度高和性能高的优
点,内部有采样保持电路,在整个工作频率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动态性能指标。对于输入带宽为25MHz的信号,它的无杂
散动态范围可达80dB,一般情况信噪比为67dB,模拟输入
带宽能达到300MHz,其最高采样速率可达105MHz,非常适
合用来进行中频采样。实际应用中,考虑到组合干扰等因素,
采样频率设定为55MHz,设为此值可以降低后续滤波器的
设计难度。
由于输入信号动态范围为-52~8dBm,最低幅度低于ADC
的最小分辨率,所以要加一个放大器。而且考虑到由于电路设
计中,还有许多电磁干扰因素,中频数据采集ADC的有效位
数定低于12位,较好的情况下能达到10位~11位,使得实际
动态范围不一定达到60dBm,因此该放大器还需兼顾一定
的AGC功能。这里选用了NS公司的数控放大器CLC5526。
2.2数字下变频器的设计
在ADC采样后,信号的频率下移到15MHz附近,还需
在鉴相时进行数字下变频才能完成载波信号的解调。
设输入的中频模拟信号为:
f(t)=A(t)sin[ω0t+准(t)](7)
采样后的信号为:
f(t)=A(n)sin[ωcn+准(n)](8)
式中:
ωc=2πf0/fs(9)
DCO产生的信号为sin(ωcn),经90°移相后变为正交信
号cos(ωcn),与采样信号在混频器相乘后得:
yI(n)=A/2{cos[准(n)]-cos[2ωcn+准(n)]}(10)
yQ(n)=A/2{sin[准(n)]+sin[2ωcn+准(n)]}(11)
通过低通滤波器滤除其中的倍频分量后,得到所需的正
交I,Q信号:
I(n)=A/2cos[准(n)](12)
Q(n)=A/2sin[准(n)](13)
由于信号的采样频率较高,即I(n)和Q(n)的速率很高,
一般远大于窄带信号的带宽,这时可对其进行速率转换(抽
取),以降低此时的输出数据率。不过,应当注意的是抽取后
图
2数字化中频接收机原理框图Fig.2Principlediagramofdigitalintermediatefrequencyreceiver《电子设计工程》2012年第24期
的数据率应大于信号带宽。
DCO的功能是产生频率可变的正交正、余弦样本,并作
为数字下变频器的本振信号。输入的信号与DCO产生的正
弦波样本在数字鉴相器中进行鉴相。由于数字载波中心频率
为15MHz,所以DCO产生的正弦波样本信号的基频应为
15MHz。这样,鉴相的同时完成了数字下变频的功能。乘法器
输出的乘积样本再经过低通滤波器,信号频谱被搬移到基
带,这样就完成了载波信号解调。DCO是决定数字下变频
(DDC)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
数字下变频部分的运算量很大,如果全部由DSP来完
成,对DSP需要具有很高的处理速度,比较难以实现[8]。目前,
数字下变频功能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用专门的
数字下变频芯片,如Intersil公司的HSP50214、HSP50216;另
一种是采用FPGA,自行设计数字下变频器。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的主要优点就是其完全可编
程性[9]。在设计中需要处理很多信息,为了提高可编程性和系
统的集成度,设计中采用了FPGA实现数字下变频的方案。
本文设计的中频数字接收机,有4路70MHz的中频信号输
入。在本文的设计方案中,FPGA选用ALTERA公司APEX
系列的EP2A15,其最大门数可达1900000门,最高工作频
率可达200MHz以上,能满足系统的要求。方案中,不仅4路
中频采样信号的数字下变频在FPGA中实现,而且抽取、滤
波、以及DCO均集成在FPGA中,FPGA的资源利用率达到
了70%~80%。
3硬件平台结构
数字处理平台基于FPGA+DSP的结构来构建,将FPGA
的可编程性及高速特性与DSP的复杂运算能力相结合,共同
实现数字解调锁相环,完成载波跟踪、环路锁定指示和相关
AGC电压的产生。数据处理平台与微机CPU进行的数据交
换采用PCI总线接口。结构框图如图3所示。
这种硬件平台结构具有通用、标准和模块化的特点,通
过软件编程来实现接收机的各种功能。同时,设计注重结构
的开放性和全面可编程性,通过软件的更新改变硬件的配置
结构,实现新的功能。采用标准的、高性能的开放式总线结构
(PCI),有利于硬件模块的升级和扩展。
4结束语
鉴于目前硬件水平的限制,直接对射频信号进行数字化存在困难,只能先将射频信号下变频至中频信号。数字中频
接收机是对中频信号进行带通采样数字化,同时还将信号频
谱向下复制到零频附近。中频接收机的数字化是测控系统终
端数字化的关键。文中设计了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采用
FPGA和DSP架构的中频数字化接收机实现方案,并分析了
其系统工作原理和关键技术细节。该方案基于一个标准的硬
件平台,通过不同的加载软件,该平台可以演进成适应多种
调制方式的中频接收机,其处理能力可以满足目前测控系统
中绝大部分场合的要求。该平台现已应用于国内某C频段统
一测控系统中,大大提高了该系统的整体性能。
参考文献:
[1]何勤,束永江.一种通用中频数字化接收机的实现[J].现
代电子技术,2009(11):94-97.
HEQin,SHUYong-jiang.ImplementationofgeneralIF
digitalreceiver[J].ModernElectronicsTechnique,2009(11):
94-97.
[2]雷兵.雷达数字化借手机设计[J].信息化研究,2010,36
(8):54-56.
LEIBing.Designoftheradardigitalreceiver[J].
InformationizationResearch,2010,36(8):54-56.
[3]汪敏,胡泽,肖斌.基于FPGA的中频数字化接收机系统实
现[J].信息技术,2007(7):113-115
WANGMin,HUZe,XIAOBin.RealizationofIFdigital
receiversystembasedonFPGA[J].InformationTechnology,
2007(7):113-115.
[4]张晓明,陈禾,仲顺安.脉冲多普勒小型数字化中频接收
机的设计与实现[J].电视技术,2008,48(11):5-9.
ZHANGXiao-ming,CHENHe,ZHONGShun-an.Design
andimplementationoftheminiaturizedanddigitizedIF
receiverforaPDradarseeker[J].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08,48(11):5-9.
[5]薛继华.一种中频数字化接收机中的自动增益控制方案[J].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2):11-14.
XUEJi-hua.Aschemeofautogaincontrolappliedindigital
intermediatefrequencyreceiver[J].JournalofNantongTextile
VocationalTechnologyCollege,2007,7(2):11-14.
[6]靳鹏飞,杨海涛.中频数字化接收机系统设计与实现[J].科
学技术与工程,2008,8(11):2972-2976.
JINPeng-fei,YANGHai-tao.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a
digitalintermediatefrequencyreceiver[J].ScienceTechnology
andEngineering,2008,8(11):2972-2976.
[7]陈礼光,徐福安,张进,等.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中频数字化
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04(11):94-97.
CHENLi-guang,XUFu-an,ZhangJin,etal.Designof
softwareradioreceiversIFdigitalizationsystem[J].Modern
ElectronicsTechnique,2004(11):94-97.图3中频接收机硬件平台结构图Fig.3Intermediatefrequencyreceiverhardwarestructurech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