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政党意识形态
内容摘要:意识形态是一定利益集团、阶级或阶层的思想体系,是该阶级、集团对现存世界及其秩序的“整体性”反映与判断。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构成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政治功能。政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政治现象”,是政党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等的集中反映。政党存在和发展,既要坚持一定的意识形态,更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化意识形态的消极功能为积极功能。
关键词:意识形态 政党意识形态 基本特点 基本功能
一、政党意识形态的含义
(一)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观),存在于共识与一些哲学趋势中,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二)政党意识形态
政党意识形态,则是一个政党所代表的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就是一个政党所持的“主义”,是一个政党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理想信念、政治情感等的集中反映,是政党的行动指南,其中核心的是政党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
二、政党与意识形态的的关系
列宁曾经指出,“在以阶级划分为基础的社会中,敌对阶级之间的斗争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势必变成政治斗争。各阶级政治斗争的最完整、最完全和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政党的斗争。” 揭示了政党的阶级性本质。从这个角度来看,所有的政党都与意识形态有着天然的联系。当今世界的执政党,从本质属性上来区分,可分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和资产阶级执政党。在这里主要谈一下无产阶级执政党即共产党与其意识形态的关系。
(一)离开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阶级自觉性和完整性、先进性以及改造世界的能力就受到极大的损害。
马克思认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卢卡奇也认为,“对无产阶级来说,‘意识形态’既不是随从于斗争的旗帜,也不是对它自己目的的一个掩饰物,它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目的和武器。由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被迫变成了资产阶级意识的从属的、受束缚的角色,而不是无产阶级意识的能动的角色,从而也就剥夺了无产阶级最强有力的力量。”
(二)无产阶级阶级意识、阶级先进性无时无刻不面临着资产阶级价值观消解的危险。
无产阶级和其他阶级区别在于,它超越了历史的偶然性,完全没有被这种偶然性所推动,而且它本身是这种偶然性的动力,并且在根本上推动着社会变化的进程。当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自己脱离了这个根本观点时,也就是脱离了产生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这个观点时,从而他们就把自己置于资产阶级意识的水平上
2 了” 。因此,加强意识形态,“积极地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教育,发展工人阶级的政治意识” 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历史任务。 “一个政党合法性危机的起点是党员对本党的纲领和章程所确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和转移,这是对执政党合法性提出的最严峻的挑战。” 对于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尤其需要处理好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意识形态的坚持、发展与创新,已经成为必须加以解决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失误,已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是共产党不得不认真思考的历史教训。
苏联垮台是苏联领导人从丧失共产主义信念开始,到丧失统治意志为止的过程。俄罗斯学者在总结苏联的教训时沉痛地说:“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形总是同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或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弃一起开始的。这两种情况都是苏联现实社会主义所特有的。今天,普通人和理论家们身处俄罗斯社会野蛮的资本主义化的条件下已经开始明白,所有这些议论无非是一种遮掩新资产阶级政权掠夺和剥削劳动人民过程的意识形态装饰而已。” 教条主义损害着党的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否定则背叛了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三、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特点
根据意识形态和政党意识形态的概念和内涵,我认为,政党意识形态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阶级性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政党意识形态虽然常常由某一时代、某一阶级的思想家们所创立,甚至以个人的名义命名,但反映的却是与特定阶级、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相适应的思想意识、政治观念与道德情感,往往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大众意志的升华。正如马克思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可以以国家意识形态的身份、以全社会普遍思想意识的形式,通过各种合法制度、法律等来表现,而成为“制度化的思想体系”。
(二)理论性和实践性
意识形态的理论性说明,政党意识形态不是支离破碎的想法和观念,而是特定阶级意识、阶层意识、政治集团意识的升华与系统化。政党意识形态的理论化目的在于指导本阶级、本政党的政治实践;引导本阶级、本政党的行动。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是该阶级、阶层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也是本阶级、本政党进行政治控制的有力工具。
(三)调整性与继承性
作为思想的上层建筑,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是与其经济基础、政治地位相适应,并具有时代性特点。当一定阶级、一个政党的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发生变化或时代环境与国际环境发生变化后,其意识形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时代性、调适性相比较,政党意识形态还表现出明显的历史继承性,每一种政党意识形态都有其历史渊源。这种历史渊源是政党的历史合法性所在。而且,新旧意识形态之间也存在着历史借鉴,不同执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也可以相互借鉴、甚至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也许是执政党规律使然。
(四)主观性与信仰性
不少人认为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欺骗性,实际上,主观性不一定等于虚假性、欺骗性,在一定时空条件下,人不可能同时站在不同的方位、不同视点看问
3 题。某个政党意识形态的真实性的多少,取决于一个阶级、一个政党能不能考虑、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意识形态属于政治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所关心的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抽象的问题;政治哲学的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意识形态的判断标准是价值标准,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等尺度。总之,政党意识形态具有主观性、价值性、信仰性,这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特点,能否代表最大多数人的意志与利益、能否代表时代发展的进步要求,是对政党意识形态进行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
四、政党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
政党意识形态是把“双刃剑”, 对一个政党而言,意识形态作用发挥的好,就能起到积极作用;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容易禁锢思维、走向僵化、阻碍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具体说,政党意识形态主要具有以下政治功能:
(一)辩护功能与批判功能。
政党意识形态的辩护功能与批判功能是统一的,辩护功能主要是为了维护本政党、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而批判功能主要是反驳对立意识形态的指责、挑战、反抗;其目的是为了牢固树立本阶级、本政党的意识形态,主张与维护本阶级、本政党的利益。当一个政党的意识形态受到其他政党或阶级的批评、批判时,政党意识形态的批判作用就会得到明显表现。对执政党而言,意识形态的这种功能体现证明执政或统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捍卫既得统治地位与既得利益,批评敌对的意识形态,以实现长期执政、和平统治的目的。而对反对党而言,这种功能体现为主张自身价值,伸张本政党、本阶级利益,以此来赢得支持、改善本政党的政治地位、实现其利益要求。
(二)凝聚功能与整合功能。
政党意识形态作为一个阶级或阶层共同的思想信仰体系,是本阶级、本政党共同的思想准则,有助于其成员达成一致共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增强向心力,减少与克服离心力,实现内部的团结和稳定。作为行动的准则与价值标准,政党意识形态是一种黏合剂,可以使本阶级、本政党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行动,增强合力、影响力与战斗力。
(三)激励功能与动员功能
激励功能与动员功能可以说是政党意识形态先天具有的政治功能,这是因为,政党意识形态虽然是一种思想体系,但它更是一种理想信仰体系,反映了一个阶级、阶层的理想信念,勾画出本阶级理想的社会蓝图,指明本阶级的奋斗目标,而且把阶级的理想与个人的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很强的思想导向、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心理导向的作用,因而具有强烈的激励功能与动员功能。该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效地激发垒体成员的激情、热情、信心,激发其为集体目标而努力的决心、毅力与斗志;二是使政党的政治目标更具吸引力、说服力,激发成员的集体主义与忘我精神,以获得全体成员衷心的支持和拥护。
(四)引导功能与建设功能。
政党意识形态作为一定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与行为准则,既对其成员具有思想与行为的约束作用,也具有引导、指导作用。对大多数普通成员而言,由于文化水平、实践经验、政治敏感度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很难形成系统的思想意识,只能自发地形成朴素的阶级意识与阶级情感,阶级的政党的思想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影响与熏陶、然后经过内化而形成。这样一来,政党意识形态本身就具有了教育引导功能,通过教育引导,可以使广大成员与支持者认清形势、明确前进的目标与方向。政党意识形态的这种引导作用发挥的好,可以起到积极意义与进
4 步意义,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如果运用的不好,可以起到消极的作用。同样,在一个国家之内,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如果能有效地发挥整合作用与导向作用,就能有效地发挥意识形态的建设性作用;否则,就容易产生消极作用、甚至是破坏作用。
五、小结
在新的历史时期,任何一个政党,要想争取或保持其执政地位,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推进其意识形态的创新。我们党的意识形态不仅在于指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还要满足人民群众理想信仰和精神文化的需要。正是着眼于此,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科学理论,实现了党的指导理论的创新。这些重大的理论创新,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科学指南,成为凝聚全体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前进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