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卷第5期
Vo1.32 No.5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Of Tibet Nationalities Institute(PhilosophL and Socia1Sciences 2011年9月
Sevt.201l
试析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刘鹏,张学海
(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陕西成阳712082)
摘要:网络文学的语言是网络文学文学}生的体现。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语言形式。它反映了社会时
代文化和网络技术的要求,具有口语化和技术化的特点以及反讽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网络文学;语言;口语化;技术化;反讽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3—8388(201 1】05—01 29—05
网络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文
学是在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了的文学作品,
也就是说凡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
学。它既包括在网上首次发表的原创性作品,也包
括古今中外已有的印刷品文字经电子化转换的作
品。狭义的网络文学是指发布于互联网上的原创
性文学,也就是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
学作品。后者更能凸显作为一种新形式文学,网络
文学的意义和价值。因而,本文中的网络文学是指
狭义的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语言是网络文学的
载体,是网络文学文本意义、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
实现的基本形式。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文学,网络文
学的语言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即口语化和技术化。
它反映和体现了科技和艺术结合的时代文化要
求,以及文学为适应这种要求的自觉追求。
一、网络文学语言的口语化
从语言学的角度说,“口语”是相对于书面语
而言的,一般是指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所
讲的体现了口头表达共同规律的规范性口头语
言,而“口语化”指的则是这种规范性口语在口头
交际中的恰当的和创造性地运用。网络文学语言
的口语化是指网络文学运用凡俗的话语模式传情
达意,呈现出大众化、生活化、平庸化的话语行为。
网络文学语言多从民间社会中来,既通俗、平易, 又生动活泼,充满了率真的生活气息,凸显了旺盛
的生命力,展示了普通人最原始、最本色的生活感
受。
口语化的特征首先表现在词法上。具体地说,
则是表现在词汇的通俗化或用词通俗化上。亚里
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为了要做到清楚明白,
选用词汇的时候,就应该选用那些通行的、日常的
词汇”。词汇通俗化主要表现在:多用现代词汇,少
用古代词汇;多用通行词汇,少用方言词汇;多用
口语词汇,少用书面语词汇;多用形象词汇,少用 ’
抽象词汇;多用普通词汇,少用学术词汇;多用动
词,少用连词;多用格言、俗语(惯用语、谚语、歇后
语),少用成语。用词通俗化指用朴素明白的词语形
式表达真切、丰沛的思想感情,便于人们的交流与
信息的传播。但丁在《论俗语》说:“俗语是高贵
的。在我们之前,从来没有人讨论过俗语这门学
问,而事实上,我们看到这种语言对一切人都是极
为必要的。不只是男人,就是女人和小孩,也需尽
其所能地掌握它”。网络文学借助于大量的网络词
汇,使网络文学文本更贴切体现了在线创作与阅
读的原生态。网络词语有的用数字代用语,如7456
(气死我了),520(我爱你),886(拜拜了)等;有的
用汉语拼音的声母连写代替本词,如GG(哥哥),
MM(妹妹),TMD(他妈的)等,输入快速;有的采用
借代的方法创作新词,如美眉(美女),恐龙(丑
女),东东(东西),大虾(大侠)等,生动幽默,富有
【收稿日期】2011-07-05 【作者简介]刘鹏(1966一),男,陕西三原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字。
——
129-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情趣;有的中英文结合,如I服了you(我服了你), 响,作者、读者和批评家在线交流之时,有意无意
3Q3Q(thank you,谢谢你),给力(give力,挺,支持、 地采用了有利于彼此交流的通俗易懂的语言,把
赞同)等。网络创造的这些新词来自于网络聊天, 专业术语转变浅近的白话,把书面语变为口语,使
它适合了网络语境下快捷而又凡俗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语言崇高的精神指向转而回归到直感的真率
表达的需要。面对面的交谈中,交流者独特的身体 的现实生活。因而,从自由交往的现实性来说,口
举止、面部表情、情景氛围以及言说时的语音、语 语化成为这种交互性实现的必然选择。再次,网络
调、语速和停顿,会传达出超越语言文字之外的丰 文学的创作和阅读活动是日常生活活动的延续。
富的信息,赋予口头语言丰富的意蕴。网络聊天借 传统文学创作与阅读是一个审美化的过程,与人
助于网络技术虚拟了人的面对面的交流情景,聊 的日常生活是有距离的。日常生活的情绪状态是
天时所使用的语言最接近口语,内容上无非是谈 经过审美净化之后,才能进入文学的创作和阅读。
情说爱、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的凡俗生活和人生情 审美化的文学创作精心雕琢文字、细致推敲词汇,
态。它比纯粹的书面文字交流,少了些崇高精神的 所以,这种文学语言常常微言大义、言微旨长。而
玄虚,多了些真切直感的本真,也赋予了网络聊天 网络文学是人在日常生活状态下的创造,日常生
的文字语言更多的、只有口语才有的视觉和听觉 活的感性与非理性的冲动,不必经过审美净化和
信息。网络文学采用这些网络词汇,既反映了网络 感情升华。这种文学语言常常是“我手写我口”,率
的语言交流的口语化现象,又表达了作为一种新 直而真切地传达日常生活中感受和情态,经常是
的文学形式的语言身份认同。 信口开河而不需字斟句酌。最后网络文学的匿名
口语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表层来看,是由于 创作,使网络文学语言脱离了语言的社会责任承
网络文学创作与阅读独特语境。总体上来说,网络 担和神圣的精神指向,更加率性自然。日常生活的
文学是网络技术条件下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文 言语交际,言语行为要承担相应地社会责任,语言
学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象征。网络技术虚拟的“超级 只是交际的工具,其目的是为了社会的沟通;传统
真实”的世界,给人的自由精神实现提供了更多的 文学的言语行为,除了要自负文责之外,更强调言
可能,契合了文学的精神实质。具体而言,首先在 语的深层精神蕴含。网络文学的匿名写作方式让
网络情景下,文学审查制度宽松,给文学的自由言 写作者摆脱了社会身份的羁绊,获得更多自由创
说提供了空间。“网络空间的无限存储性,以及网 造的空间,以自我随意地言说显示自己的存在,而
站聚集人气的需要,使得作品发表门槛很低,文学 不必在意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追求富于蕴含的
资质审查十分宽松,网络发表成为一件轻而易举 文学语言。对于写作者而言,创作网络文学既不是
的事情。”ill(P1 在文学传统中,文学语言与口语有 “文以载道”,也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很大的区别,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言。文 而更多地是一种游戏、休闲方式和宣泄、狂欢途
本于语,不可偏指,因合而言之。”[2 。8)口语来源于 径。“从‘榕树下’网站原创作品阅读次数看,排在
生活,所以它质朴、自然,文学语言典雅、蕴藉,指 前三位的栏目是散文中‘开心一刻’,小说中的‘聊
向人的精神空间。文学语言虽然从生活中来,但口 斋夜话’和‘爱情故事’,这说明娱乐、幽默、爱情和
语不能直接成为文学语言。口语要成为文学语言 传奇故事是网民最爱阅读的作品。”嘲因此,网络文
要经过一番提炼加工,由生活语言转变为书面语 学的语言更贴近生活,更贴近身体感觉,甚至成为
言,否则就会被文学的传播机制摒弃。网络从文学 “粗口秀”,“土”得掉渣,“俗”得出奇。
体制上扫除了所有的障碍,谁都有权力上网发布 从深层或文学历史演变来看,口语化是文学
自己的作品,谁也无权阻止他人自由发言,来自民 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学的历史演变表明:文学的语
间的文学弱势人群有了和经典作家一样的平等权 言形式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一,文学的语言
利。为彰显这种在文学创作上的话语权力,他们刻 形式会受到传播因素的影响。文学传播是文学活
意地回避经典文学语言的雅致,表达出了一种以 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的创作和阅读都依赖
俗为美的审美旨趣。口语化的文学语言伴随着这 与文学传播才能进行,愈是近代,传播因素对文学
类新的创作群体登堂入室,成为网络文学语言的 的影响就越发重要和突出。而传播学理论说明,传
一种主要特点。其次,网络的交互性特点为文学创 播的必备条件之一是易于接受,而口语化是让人
造了交往的自由。文学语言的口语化满足了自由 易于接受。因而,文学语言的口语化反映了文学传
交往的需要。网络的交互性特点拆卸了作者与读 播对文学形式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其二,文学是
者、读者与读者之间交流的现实壁垒,使他们之间 “人学”。文学的历史演变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是人 的交往变得平等而迅捷、自由而透明。由于不同的 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人的文学需要在推动着文学
文化素养、专业知识储备、文学修养等因素的影 形式的发展变化。人类社会经过了从专制时代到
一
】30- 刘鹏:试析网络文学的语言特点 民主时代制度变化,文学也经历从少数人的或精
英专有到为广大人民广泛参与的过程。民主时代
的来临,人的生存方式更加地自由,更多人的文学
需求促成了文学从精英走向民间,文学的语言形
式也从典雅走向口语。就中国古典文学来说,文学
形式经过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的历史演
变,文学从神圣典雅的精神殿堂逐渐地回到平易
庸常的民间生活,文学包容了越来越多的人的精
神欲求。当一种文学形式被另一种文学形式所代
替,往往是旧的文学语言形式僵化,缺乏想象力和
创造力,也难以承担表现人的新的情感表现的要
求。“中国文学史没有生气则已,稍有生气者皆自
民间文学而来” 95),文学形式的新创造就要从民
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这是由于“民间百姓与他们诗
人和歌手的认同关系,与受过教育的人与他们的
领袖和代言人的认同关系相比,显得更加紧密,更
加一贯。”圈 7)民间文学反映质朴的民间生活和情
感,其语言具有鲜活、真切的生命力。它让文学回
到了与人的生活最原初的联系,给创造新的文学
形式提供了资源。从《诗经》到唐诗,再到近代,流
传下来雅俗共赏的名诗都是具有口语特征的。如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
唱歌声。东边Et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来
源于日常生活,没有美丽的辞藻和幻想中的崇高,
浅近直白,具有口语化特征。其三,文学语言的口
语化理论与实践,给文学语言形式的演变提供了
支持和动力。清末黄遵宪提倡“诗界革命”,提出了
“我手写吾口”(《杂感》)的著名口号,把诗歌从文
言语境中解放出来,主张“依言为体,以感人为用”
(《致饮冰主人手扎》),认为诗歌语言应该采用人
的日常生活语言即口语化,反对模拟复古。五四文
学革命主张言文合一,提倡白话文写作,为口语全
面地进入了文学扫除了理论和体制的障碍,此后
的文学实绩反映了文学语言口语化给文学的发展
带来的重要贡献。近年来,在互联网上的诗歌网站
多如牛毛,于坚、韩东等老牌诗人新作不断,伊沙、
李亚伟等新锐诗人的诗作获得了读者的美誉。这
些民间写作的诗歌,以日常情景人诗,发现在平凡
的Et常生活中深藏着的崇高和美,并以口语化的
诗歌语言反叛主流诗歌话语霸权,引领当代诗歌
方向。
网络文学的口语化写作把平凡的生活、日常
的境遇,以接近说话状态的口语方式自然朴素,不
露痕迹地呈现出来,保留着个体天然语言和感觉
的原生态,具有原创性的特点。“真正的艺术必须
具有原创性,生存之外无诗”嘲 t8)所以,口语化写
作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学语言风格的转变。口语化 写作使用常识的、可感的,第一性,具有生命和原
创性的语言,消解传统诗学语言形而上的象征、隐
喻的意识操控和升华,在日常经验、凡俗生活和事
物表象的描写中,恢复了语言与世界之间联系的
第一性状态,以一种细节化、生活化,人性化的说
话方式,抹平了文学与生活的距离,复活了词语自
动言说的功能。其次,口语化写作表达了一种审美
风尚。它不去刻意地营构审美对象之外的微言大
义,赋予审美对象以抽象的象征蕴涵,而只是老老
实实地直面当下即时的时空,在常识、生活和事物
的具体甚或琐碎的形态与细节上呈现自己,还原
生活和本真,体现了本质即现象,现象即本质的现
象学理论观念,和回归日常,注重凡俗的美学主
张。由此,口语化写作采用一种凡俗的语言表达策
略,充满知识、文化气息的虚幻的文学世界回到经
验、常识、生存的具体现场和事物本身,使文学由
知识分子的智性写作回到民间大众的常识写作。
文学的写作又回到了当下El常生活和情趣的起
点。
网络文学语言口语化的出现有它独特的意
义:它把语言从文化和个人意识干涉的神话模式
中解放出来,消解了传统诗学“陌生化”的语言规
范,张扬了语言的Et常性和自动化,具有颠覆性的
意义。另一方面,网络文学语言的口语化,也导致
了口水化和语言暴力,使网络文学平面化,精品稀
少,难以逾越经典文学。
二、网络文学语言的技术化
网络文学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计算机
和互联网技术丰富了网络文学的语言,赋予文学
表达更多工具和手段,使网络文学的语言出现了
一些技术化的特点。一方面网络文学语言由于计
算机技术的支持,出现了一些新造的词语和表情
性符号,丰富了网络文学语言的词汇,提供了具象
化的表达手段。生造的词语,如“潜水”(在聊天室
中沉默或私聊)、“灌水”(在论坛等处大量发表质
量不高的文章),“见光死”(令人失望的网友见
面),“菜鸟”(涉网未深的初学者)等,由于网络使
用的人多,也就约定俗成了,变成常用的网络用
词。特殊的词汇如“天”、“囿”等,用计算机剪切复
制技术创造的词汇,也具有丰富的表达效果,虽然
生僻,不知读音,但都可以望文生义,延续和突出了
汉字表意性特点。一些表隋性符号把词语表意的特
点形象化了,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
用,将声音、文字、图像、图片、动画、录像、数码摄
影、影视剪辑等综合起来,形成超文本的网络文
学,网络文学语言具有综合性的语言特点。历史形
一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