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艺术特征新的技术必然带来新的现象,由计算机网络与文学联姻所滋生的“网络文学现象”,正在改变着传统汉语文学的发展格局。
网络文学研究也日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在理论界兴起了一股“网络文学研究”热。
至今,“网络文学研究”似乎已修成正果,俨然已成为一门新的学问。
然而,纵观目前网络文学研究的现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网络文学界定首先,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界定网络文学?对于网络文学,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从广义上看,网络文学是指经电子化处理后所有上网的文学作品,即在互联网上传播的文学都是网络文学,这样的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仅仅只有媒介载体的区别;在中观的意义上,网络文学是指网络上的原创文学,即用电脑创作、在互联网上首发的文学作品,这个层面的网络文学不仅有媒介载体的不同,还有了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诸多改变;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本性的是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互动性,不能下载作媒介转换,离开了计算机网络就不能生存,它将网络文学与传统印刷文学完全区分开来,这是狭义的网络文学,也是真正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起源于都市化的知识民间,可以看作是流于“键盘”和“指头”的“新民间文学”。
很多网络写手不是要当作家,他们只在于一种宣泄,一种表达,是民间大众用网络写作表明自己存在的一种话语方式。
传统写作被体制、范式和惯例所束缚,又被少数文化精英所垄断,圈外的绝大多数文学钟情族无法参与其中。
而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参与的平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回归,是文学成为原生意义上文学的一个突破,是文学生产力的一次大解放。
但是,无可否认,网络文学带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互联网只是一种媒体,一种数字化载体,它无从改变文学的文化身份和审美本性,同时,网络文学原创者素质的参差不齐,造成许多作品的稚嫩和粗糙,并使之相对于传统文学,缺乏一种深沉的价值底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网络文学界定为由网络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制作的作品,这类作品具有网络的依赖性、延伸性和互动性,不能下载作媒介转换,离开了计算机网络就不能生存,同时它具有创作民间大众性,及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创新性。
二、网络文学的特征(一)网络文学的技术性特征网络文学的技术性特征包括由于网络这一技术平台的利用而带有的网络技术性特征和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因自身局限而在其作品中体现的创作技术性特征。
严格地讲,网络包含了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
它的核心是指计算机网络,即“因特网”。
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网络除了特指因特网外,还应该指因特网所构筑的社会关系。
它“假借了中国传统社会渔猎时代…网‟的有形实在与中国传统医学上…络‟的无形虚拟的有机结合”。
具有了中国本土特色。
同时,网络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体而出现的。
传播具有不同的向度,有单向传播、双向传播和多向传播。
因此,网络的出现产生了一种新的传播类型:双向互动多对多,成为继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媒体,又称作超级媒体。
传播方式的改变使文学发展出现新的趋势。
麦克卢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媒体即信息” [1]。
麦氏指出任何媒体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
人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
具体到文学上来说,网络技术正是这种“新的尺度”,从而使文学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也使网络文学具有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特征——网络技术性。
网络文学的技术性特征还包括在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因自身局限而在其作品中体现的创作技术性特征,具体言之就是指游戏冲动冲击审美动机、技术智慧冲击艺术规律以及工具理性冲击价值理性。
第一,游戏冲击审美动机。
最早从事网络文学写作的人多是属于文学边缘人群或业余文学钟情族。
如痞子蔡是学水利的,邢育森是学通讯的,安妮宝贝、宁财神最初是学金融的,李寻欢也是学理工出身,……他们上网摆弄文学大多是休闲时的“无心插柳”,更多的是游戏冲动,因此网络文学呈现出游戏冲动冲击审美动机的技术性特征。
第二,技术智慧冲击艺术规律。
网络是一门技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也首先是由技术载体的分野引起的。
“以机换笔”、“软载体飘移”、“无纸传播”、“蛛网覆盖”、“触角延伸”、“虚拟现实”、“交互式欣赏”等等,都是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崭新名词。
网络技术的客观存在,无可避免的,使技术优势冲击着文学强势,使文学精神依赖技术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技术优势冲击艺术规律的技术性特征。
第三,工具理性冲击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而价值理性是以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以及人性的终极关怀为阪依的人文精神。
网络工具客观物理属性决定了网络工具理性着眼于“器”的因素和“物”的目的,而价值理性瞩目于“人”的因素和“道”的宗旨,在某种程度上它们是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及其认知方式。
因此不可避免的网络文学呈现出工具理性冲击价值理性的技术性特征。
网络文学创作依托数字化媒体优势,以大众狂欢的“新民间话语”形式,在一定程度远离文学应有的人文审美本性,相当一部分的网络文学创作(其中又以网络小说为代表)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动机,用技术智慧替代艺术规律,用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使网络文学具有有别于传统文学技术文学艺术化特征,同时这也是网络文学总体水平不高的主要症结之一。
(二)网络文学艺术审美特征相对于传统文学,网络写作有两大突破:一是审美立场的突破。
传统的审美是精英化的审美,即以极少数人的审美代替大多数人的审美,以极少数人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经验替代所有人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经验。
而网络写作注重的是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无须求证别人,无须别人来评价好坏对错。
二是审美方式的突破,如文本形态的改变,读屏对读书的改变,读图对读文的改变,多媒体对单媒体的改变,虚拟现实感觉对文字想象体验的改变等。
这种形式的改变的实质是文学审美方式的变化,即由想象性的体验快感变为享受性的经验快感,纯粹精神性的美感变为器官感觉的舒张。
网络文学的艺术嬗变主要还在于它采用多媒体和超文本表达方式,悄然改换着文学的诗性。
网络技术环境下,视听多媒体已成为普遍的文化触摸方式,图文并举、视听并陈、音画两全、彼此融通已成为互联网感受世界的基本方式。
数字化的视像文化正在改写书写印刷文学的审美成规,纯粹诗意的精神之美由新的身体叙事手段和欲望审美所体现,世俗化生活吁求的消费与生产冲击着读图文化的视觉美感,促使着传统读图文化的审美立场的突破。
还有,数字化网络带来的不仅有文学审美方式的变化,更在于技术载体和审美方式变化诱发的社会文化转型,即图像文化对文字文化的冲击和替代。
网络技术环境下,视听多媒体方式已成为普遍的文化触摸方式,图文并举、视听并陈已经成为今天感受世界的基本方式。
但“读图”解放了我们的视野,却未必能解放我们的心灵。
文字的隽永性决定了“读文”乃是“读”灵魂、读韵味,文是对图的透视,文的深度是图无法达到的。
数字技术引发的读图转向是人类文化认知的改变,是人类心灵对美感的重新建构。
超文本的美学特性是网络文学审美嬗变特征的另一具体体现。
超文本的阅读动力来自于读者对多重性复义文本的探索,它的不确定性是对未完成行为的技术设计,实质是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虚拟演示。
超文本作者对文本的阅读性控制其实是用主体间性延伸文本间性,用网民与文本间的互动交流来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双向逆反式沟通。
网络超文本实现了两大超越:一是消解了传统阐释中的二元对立,破除了作者中心的独断性诠释学;二是消解了原作的优越性,网络中的数字化链接与复制没有了原作与复制品的区别,从而使原作从此失去了先验的优越地位。
(三)网络文学的情感体验性特征自由网络文学独具的特质之一。
由于过分强调虚拟性,而进一步提倡网络匿名制,有一句名言被学者们反复引用;“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所以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就具有所谓的“三无性”(无身份、无性别、无年龄),并认为创作主体的创作心态具有超常的自由性。
“网络创作的…面具‟效应,为创作者扫清了心理障碍,比较容易表达出某些真实的东西”(陈思和)[2]。
事实上,“人类有史以来进行的探索和奋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求知,即渴望认识世界;二是追求自由,即关注人的自身价值。
求知只是手段,而自由才是目的。
”真正的文学绝对是自由的抒写,而网络写作的面具意识则是在绕转传统文学的金科玉律后的自由书写。
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创作决定了网络文学的情感体验的个人性、丰富性、复杂性等。
最能体现网络文学情感体验性的是网络里的无数的爱情故事。
虽然在网络文学里,这些爱情故事往往是将主人公在网络上的痴迷幻想和在现实中的沉沦庸碌进行不厌其烦的对比,反映着在网络上不食人间烟火在现实中又追逐时尚的当代青年人极其普遍的心理写实,但是其中体现出来的诗情画意、纯真的人性和情感、自由的返朴归真的灵魂、世事的沧桑和宇宙的永恒、渴望终极的人性和人文关怀的当代青年情感的体验却是不能忽视的。
诸如此类的佳作有《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告别薇安》等。
情感的展现是文学的魅力,也是网络文学的发展推动力之一。
因为依托网络数字化传播平台,网络情感是完全虚拟的,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并呈现出个人、多彩、复杂的特征。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虚拟的情感是建立在拥有现实记忆生活在现实中的人创造出来的,因此虚拟的网络的情感折射着现实的影子,而现实生活的情感和记忆又成为了网络创作者创作虚拟情感的源泉并借助网络数字化传播平台表现出来。
三、正确对待网络文学的发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断拓展网络文学的生长空间,虽然当前网络文学的媒介更新多于艺术创新、传播方式胜于传播内容、休闲娱乐消解审美意义,面临着文学审美本体的缺失和历史合理性的悬置等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对于新生事物我们要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去接受并引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