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依法治国实施路径的探索 [摘要]我国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具有划时代意义,但由于“人治”思想的
惯性影响,社会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薄,公民社会与国家及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待改善,民众积极参与法治建设的局面尚未普遍形成,这些因素已成为依法治国实施的主要障碍。目前,加强法治观念、夯实法治社会基础、增强法治建设动力应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人治
The Rule of Law Implementation Path Exploration
Abstract : China established the basic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has epoch-making significance, but because of the "rule of man" thinking inertia influence, social concept of the rule of law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society andstate and govern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the people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is not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formation, these factors have become the main obstacle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 At present,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rule of law concept, tamp foundation, enhance the power of the society under the rule of law construction of rule of law should be the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Key words : The rule of law; rule of law; the rule of man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不难发现,治理国家的方略始终贯穿着“礼”与“法”、 “人治”与“法治”的冲突与博弈,而“人治”长 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新时期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这无疑对促进我国政治文明进步以及现代化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依法治国的历史渊源 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它带有强烈的权治特点,与现代法治观有着根本的不同,但它却深深影响着国人对法治的认识,同其他一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依法治国的障碍。为此,应当扩大法治宣传,增强社会民众的法治意识,树立法律的最高权威,同时要承认法治的局限,并理性地接受法治的代价。作为治理国家的方法和模式,“法治”一词并不是在中国第一次出现。在梁启超先生的《先秦政治思想史》一书中,梁先生就把先秦的儒家和法家称为“人治主义”和“法治主义”,因此,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应当说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就已形成,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商鞅、李斯、秦始皇先后把它付诸于治国的实践,使得秦国由弱小变为强大,最后成为强大的帝国。然而,我们今天所提出的依法治国并不只是对 ,2000多年前的法治思想的简单复兴,它们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如果不把二者区别开来,就难以把握现代法治的精髓,依法治国也就只是一句口号。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了20年的摸索和实践,在1999年3月15日通过的新的宪法修正案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正式确认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从此,中国结束了,2000多年的人治统治,开始踏上法治之路,这既是对以往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基于对当今国内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可以说,依法治国是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 二、依法治国的障碍分析 依法治国既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战略,同时也是政治发展的一种目标状态。然而,在走向依法治国的道路上,有许多来自方方面面的制约要素在起作用,这样作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依法治国的实现,也延缓了法治国家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一)公民法治观念比较淡薄,人治思想传统影响甚深 公民作为民主权力的来源, 同时也是国家管理的对象。在行政权力的视野中,人民或者公民更经常地处于被管理的对象。虽然现在都强调治理模式,确定公民参与治理和自己管理自己,但这只是学着们描述和设计的一种理想社会治理模式和状态,传统的那种自上而下的管理还基本上存在和发挥作用。我国的民众长期在全能主义政治模式下生活,相对来说,公民意识还不是很强,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尤其薄弱,利益意识有所觉醒,但守法和诚信意识却没有形成,因此导致了许多伦理紊乱、行为失范和短期的行为。尤其是农村和农民,虽然有些已经走上致富道路,但在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法制建设方面还是存在着极大的不足和缺陷。甚至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法津和法治缺失现象还比较严重,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堂而皇之大行其道,显示我国广大农民的法治意识水平和精神文明状态,而这将构成我国依法治国战略实现的长期制约因素。 (二)法律和的司法体系比较薄弱的格局有待改善 实现依法治国,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有完善而正义的法律和能够忠实执行法律的司法体系。可以说,如果说,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工具的话,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将更加有赖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下、严格依照法律运行的行政和司法体制。我国虽然一直来具有强权和全能行政主义的传统,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相反,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并不是十分完善,法律法规利益化、部门化的想象还有存在,行政权力过大,司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保障独立性,以及众所周知的行政司法腐败等各种现象的存在,都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构成了有力的威胁。政治体制改革中不解决上述问题,依法治国战略就从根本上无法实现。 (三)法治建设动力不足,民众参与度不高 从我国长期的人治传统下,长期的官本位和官贵民轻的思想作用下,国家权力虽然属于人民所有,一些权力的执掌者属于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但依旧存在实际上的各种权力变异和权力异化及失范的行为和现象。行政权力的运行现状有人描述如下: 官本位仍然十分盛行,掌握行政权力的人往往把自己看作社会的主人,而不是把公民看作是社会的主人;权力私有化比较严重,掌握行政权力的人往往只强调自下而上的控制,而不允许也不习惯让公民运用自己的权利自下而上地与政府互动,往往不能为公民创造一个平等参与地环境和渠道,反而常常为公民的平等参与设置重重障碍,往往根据自己的好恶和关系的亲疏来决定工作态度, 而不关心公民的需要和疾苦,甚至作威作福,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往往有太大的自由裁量权甚至随心所欲,而不愿意严格的遵守必要的程序和规则。 三、依法治国的路径选择 就目前中国进行依法治国的路径来看,已经有不少的专家学者总结了许多的经验,不同的政体和政党其选择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无论是国家还是公民,都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一)增强法治观念,为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公民的法治观念是法治的社会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是调节人们行为的原动力。正确的法治观念形成来源于法律思想的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求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是不可能自发形成和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育和培养。法制教育是一种全民性普法教育,不同于法律院校的专门法律人才的培养教育,它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应当使这项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和长期化,以适应法治国家建设的需要。 搞好法制教育,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法制教育应讲究实效性,强调知行统一。通过法律知识教育提高人们的法理认知,通过守法、用法的实践活动树立法律至上、权利本位、公平正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只有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治观念,人民群众积极 参与法治建设的热情才会逐步高涨,守法、用法、护法才会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当“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法治的 内涵才能得到很好的阐释和体现。 (二)培育公民社会,为依法治国夯实社会基础 成熟的公民社会能为法治奠定坚实社会基础,它通过孕育正义、民主、自由、人权等法治精神来维护法律权威和法治秩序;通过产生社会权利来制衡国家权力,维护民众的权利。可是“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政府体制改革,国家通过减政放权,正朝着“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迈进,一个根据法律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社会机制正在形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阶层正逐步形成多元利益、多元权利的格局,从而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但公民社会相对于国家政府而言仍显得薄弱,我们还需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形成多元利益和多元权利格 局,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民社会才能真正保持个人独立,充分实现个人利益;培育多元民间组织,扩大公民社会自主空间。 (三)增强政府与公民的联动,为依法治国提供动力保障 依法治国的有效实施需要有力的动力保障,仅靠政府推动力显得势单力薄,应当发挥政府与公民的联动作用。为此,应把“行政执法”、“公务员依法行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