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性别意识写作

无性别意识写作

无性别意识写作 人文0 罗婷婷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论述了女性所处环境的艰难以及进行文学创作所需的条件后,继而说明了如果给予女性相同的机会与地位,女性可以胜任所有工作,并且做得和男性一样出色。而在小说写作方面,她在此基础上更前进了一步,提出了著名的“雌雄同体”的概念,并且发展到写作方面的无性别意识层次,给小说的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那伍尔夫所谓的无性别意识写作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简单从几个方面探讨一下这种写作方式。 一、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所说的双性同体与无性别意识 伍尔夫在第六章中以一对男女钻进一辆汽车这一幕场景为引子,提出了“两性的合作是很自然的事情”。继而提出了一种理论,即“男女的结合有助于获得最大的满足和最完美的幸福”。随之而产生了一个疑问,那就是“是否心灵和躯体一样,也有两性的 区别;是否心灵也要融为一体,才能获得完美的满足和幸福”。这就从物质性转变到了精神层面,而这恰恰就是伍尔夫所一直追求的。那么很自然的,伍尔夫就将自己头脑里勾勒过很多次的图画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她认为每个人的心灵中,有两种主宰力量,一种是男性因素,一种是女性因素。正常而舒适的生存状态,是这两种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这大概就是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了吧,在她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提到,但是这里她主要是就写作来说明这种体质的重要性。于是她接着借用柯勒律治的言论,说“伟大的心灵总是雌雄同体两性因素并存的”,而且“只有当两性因素融为一体之时,心灵才会才气横溢,充分发挥其所有功能”。更深一步,伍尔夫断然说道“或许一个纯粹男性的心灵无法创作,正如一个纯粹女性的心灵无法创作”。在这里,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所谓的“雌雄同体”是指男女两方而言的,而写作也是如此。 在讨论了“雌雄同体”之后,伍尔夫还是要将其引到她在此文中所讲的写作上去。为什么这种心灵适合写作呢?她说:“与单纯的心灵相比,或许雌雄同体的双性心灵,易于共鸣而有渗透性;它毫无阻碍地去传达情感;它天生有创造力、光彩夺目、浑然一体。”这里,伍尔夫高度称赞了雌雄同体的心灵,并且举了莎士比亚等作家的例子来说明雌雄同体对创作的重要性。在这样的一番高潮后,伍尔夫回到现实,通过对现在男女作家作品的解读,发现性别的意识在凸显。就如她在文中所说的那样,“男人现在只用他心灵中的男性因素那一面来写作”。而女性的创作,正如她在《妇女与小说》中所说,“她们所采取的观点,与权威的见解有所不同。那种艺术想象,不是太男性化就是太女性化了;它丧失了完美的整体性,与此同时,它丧失了作为一件艺术品最为基本的要素”。那么,这就必须回到伍尔夫所说的无性别意识的写作,似乎只有这样的写作,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她明白地告诉我们,“任何作者只要考虑到他们自己的性别,就无可救药了。纯粹单性的男人和纯粹单性的女人,是无可救药的;一个人必须是男性化的女人,或女性化的男人。一个女人只要稍微强调任何委屈之处;只要呼吁任何公平待遇;总之只要意识到自己是以女人的身份在说话,她就无可救药了。如果我们意识到,作家是要把他的经历完美而充分地表达出来,那就一定要敞开整个心灵,必须有自由而平静的心境。”但是伍尔夫为何会有如此惊人的论断呢? 二、伍尔夫为何会提出无性别意识写作 伍尔夫关于性别方面的问题在其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所以她在写作方面提出这种无性别意识不足为奇。但是纵观全文,这一点又似乎是仅仅就女性写作而言,毕竟伍尔夫在这里是为指导女性写作而提出这一条的。而在男性方面,她列举的大家似乎都是无性别意识的,这在无形中又契合了伍尔夫无性别意识的成功。那么,我就从两点分析伍尔夫提出无性别意识写作的原因,一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男女写作方面的差异;另一点是伍尔夫自身对性别的认识。 关于当时的女性写作,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有着很具体的论述。社会条件的艰难以及时间、金钱和自由的缺乏是女性从事创作比男性困难的原因。但是在18、19世纪,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也就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尤其是在英国,女性在生产中的重要性增加,相应的,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迅速提高。反映在写作领域,则出现了一大批从事创作的女性,较为著名的有简.奥斯丁、乔治.艾略特等。她们的作品无疑取得了重大的成功,在女性写作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伍尔夫在对她们肯定的同时也指出了她们的巨大不足,而这也是早期女性写作的弱点。伍尔夫在《妇女与小说》一文中写道:“在十九世纪初期,妇女写的小说大部分是自传性质的。导致她们写小说的动机之一,就是渴望揭露她们自己遭受的苦难,为她们自己的事业辩护。既然现在这种愿望不再是那么迫切了,妇女就开始探索研究她们自己的性别,用一种过去从未用过的方式来描写女性。”伍尔夫在这里一针见血的指出女性写作小说的第一大毛病,也是女性较为感性的体现。伊莱恩·肖瓦尔特曾勾画了一条女性写作演进的轨迹,她说:“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皆经历三个阶段:首先一个较长时期是模仿统治传统的流行模式,使其艺术标准及关于社会作用的观点内在化;其次是反对这些标准和价值,倡导少数派的权利和价值,要求自主权的时期;最后是自我发现,从对反对派的依赖中挣脱出来走向自身、取得身份的时期。”(注: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女人气、女权主义和女性写作三个概念。而女性写作在伍尔夫那个时代就停留在第二个时代,现在看来,似乎还未达到第三个阶段。那么伍尔夫自然要给女性写作指明一条道路,不能让女性意识将女性写作束缚了。所以她倡导自由意识的无性别意识写作。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另一点就是伍尔夫自身对性别问题的认识。她在很多书中都谈到两性的关系,在《奥兰多》中,通过描写奥兰多跨越时空,变换性别一事,暗示了人虽然生来有性别意识的差别,但两性终归有融合超越的可能。在这样一个男女不平等的社会中,伍尔夫作为一个女人,又从小遭受男人的迫害。我们或许可以说她在心里是有超越女人这个性别的想法的。如果用美国作家朱迪斯.巴特勒的说法,就是她陷入了“性别麻烦”。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的人而言,或许已经不太陌生了,但是那时的伍尔夫是完全没有意识的。曾经有人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双性恋的倾向,这或许就和伍尔夫所说的双性同体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一点或许也是导致伍尔夫想要超越性别,倡导无性别意识写作的原因。 三、无性别意识写作在中国文坛的表现 在搜集伍尔夫无性别意识写作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在中国文坛有很多这方面的体现,其中比较明显的就是中国女性散文的发展。其中主要涉及的是由感性转变为理性的过程,这当然是从表面来看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散文创作中,女性散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当然,这是女性散文的繁盛时期,而这正是女性性别意识体现的较为明显的一个时期。 有人将第一个时期称为“性别自觉到角色认同”,性别意识的自觉在女性散文家的笔下得到了流露,她们将对女性世界的表现、对女性心理的描摹作为自已的主要选材之一。但随着创作实践的继续,她们的散文便不再以女性意识为特征.而代之以母性关怀.表现出对“女性”在社会中特定的性别角色的认同。我认为,这是很值得女性作家探讨的,这和伍尔夫所处的时代不太一样。没有了外部环境的压迫,但是女性写作依然会偏离预定轨迹,受到自己性别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在为人母之后,更是会连写作风格都整体改变。这是否是伍尔夫强烈建议进行无性别意识写作的原因呢?就如她在《妇女与小说》中写道自己最佩服的四个女作家时说:“简.奥斯丁,艾米丽.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特——没有一位生育过子女,其中有两位没有结过婚,这一事实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女性散文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或许就较为接近伍尔夫的设想。那就是从情绪感受性走向理智分析型,这种写作有点像抛弃了女性惯有的写作方式,她们大都渐渐放弃了表达情绪与感受的兴趣,而转向对世界的理智的分析与评判。但是总体看来由情绪感受型向理智分析型的创作转向,效果不甚理想。理性的登场并末能引领“女性散文”走向深刻,反而暴露了女性驾御此类题材时的吃力。并且,女性长于感性体验的先天资源一旦被弃置,她们的散文在艺术上的女性色彩便也随之淡化,“女性散文”的特征便不再显明。这种超越性别意识的写作并没有获得世人的认同,富含性别意识的散文所取得的成就远远高过这种尝试性的无性别意识的散文写作。 除散文外,在中国女性诗人那里,我们也找到了类似的情景,但是依然如散文一样,女性意识一旦终结,创作的动力和活力便消失了。或许,女性的创作在有无性别意识这一方面需要做的还很多,我们还有更多的路需要探索。 四、结语

伍尔夫自是提出了一种新颖的写作方式,而我们看到现在也有越来越多这方面的实践。但是这种无性别意识的写作是否就是普遍的一种价值观念呢?或许这要引起很多争论,著名女性作家王安忆在一次采访中就曾说:写作是有性别意识的,我觉得男性是社会动物,有广大的社会生活,往往与历史事件牵涉一起,而女性则具备更多自然的特质。女性作为写作的对象,比较丰富也具有个人性。男性则是共性,我写男性人物有类型化的趋向,女性则是个别的。写作需要同情,需要设身处地,人物才有更多的可写性。

但写作究竟需不需要超越性别意识,达到无性别意识写作,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在实践的过程中慢慢验证。 参考文献: 《论小说与小说家》 弗吉尼亚.伍尔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 《一间自己的房间》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作的诗意与性别的演绎——伍尔夫与凌叔华作品比较》《译林杂志》 2008年第三期 《王安忆:写作有“性别意识”的 》黄向京2007-12-07 《一间“谁”的屋子?——论中的性别麻烦》 夏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