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疗法干预对湿热瘀毒蕴结证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
2012-02-21T17:10:08.6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4期供稿 作者: 陈月玲 张季青 刘秋兰 王秀宝 陈秋妮 张嘉男
[导读] 本文通过观察中药综合疗法干预对湿热瘀毒蕴结证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陈月玲
1 张季青1 刘秋兰2 王秀宝1 陈秋妮1 张嘉男1
(
1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中医院 福建泉州 3 6 2 0 0 0 )
( 2
福建省泉州市医药研究所 福建泉州 3 6 2 0 0 0 )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中药综合疗法干预对湿热瘀毒蕴结证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得出结论:中药综合干预能显著改善湿热
瘀毒蕴结证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盆腔炎性疾病
湿热瘀毒蕴结证 中药综合疗法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
R2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329-02
盆腔炎性疾病是女性常见病,按临床发病过程分为盆腔炎性疾病和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两种,炎性反应急性期如处理不
当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系统观察中药综合干预疗法对慢性盆腔炎湿热瘀结证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盆腔炎性疾病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妇科疾病诊断标准》和全国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诊
断标准制定。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2
纳入病例标准 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西医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湿热瘀毒蕴结证;年龄在18~50岁之间。
1.3
排除病例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50岁以上者;中医辨证不属于湿热瘀毒蕴结证者;妊娠或近期准备妊娠的妇女,哺乳期妇女;
合并有心、肝、肾和精神病等严重疾患者。
1.4
研究方法 将16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中药综合干预疗法组(治疗组)80例与经带宁胶囊组(对照组)80例进行试
验对照。具体方法:
治疗组:内服蒲皂愈炎汤。加减法:血瘀见症明显加当归、五灵脂;偏于湿热内阻者加茯苓、绵茵陈、白花蛇舌草、银花、黄芩;兼有
炎症性包块者加夏枯草、三棱。每日将
1剂方药加500m l水煮沸至150m l左右,倒出备服;残药再加水300m l煮沸至150m l左右,倒出备
服。服法:每次服用
150ml,分早晚2次温服。盆腔灌肠方: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透骨草、元胡、半枝莲各15g, 伴有炎症性包块加
三棱、莪术、夏枯草各
10 g 。水煎浓缩至100m l 备用。
灌肠方法:患者取侧卧位,以8号一次性输液管插入肛门,深度在12~15 cm左右,然后将药液倒入容器内于15min内缓慢注入。药注
入完后,嘱患者将臀部抬高,尽量延长保留时间,以利于药物的吸收。灌肠时,药液温度以
15度左右为最佳。1个月为 1疗程,月经期间暂
停。
对照组:经带宁胶囊,每次4粒,每天3次,温开水冲服。1个月为1疗程。合并用药:所有试验病例在试验期间不得合并使用消炎药及
治疗本病的其他药物。
两组患者用药1个月为1疗程,2疗程结束后,随访 3个月后统计生活质量积分,3个月后进行生活质量改善评价。所有试验病例在试验
期间不得合并使用消炎药及治疗本病的其他药物。
1.5
观察指标 慢性盆腔炎局部体征、中医症状、舌、脉变化治疗前后分别记录1次;试验前、试验结束分别进行血尿便、心电图、
肝、肾功能、妇科检查
(子宫、附件)检查。
1.6
疗效判定 采用症状积分量表法,分4个级别进行疗效判定评分。中医症状疗效判定。局部体征疗效评定。
1.7
评分标准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进行评价,量表共有 27个问题,包括生存质量、健康状况、日常活动及自我感觉4
个方面。该量表为自填量表,
不识字者由调查者填写。生活质量量表中每一问题按1~5分五级评分。生活质量评价标准:(1)完全改
善;(
2)显著改善;(3)改善;(4)无改善。
1.8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检验,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前后差异。所有运算均在SPSS11.0for windows
软件中进行。
2
结果
2.1
可比性分析 两组年龄、病程、病情程度、中医症状、症状积分、局部体征、合并用药等情况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
性。
2.2
两组治疗结果与疗效比较 临床疗效中药综合干预组优于对照组。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比较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2.4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变化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
2.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6
两组治疗前后、随访3个月后WHOQOLBREF各领域评分及总积分比较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7
安全性评价 两组治疗前后检查血、尿、粪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经x2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属妇科多发病、疑难病,湿热和瘀血系本病关键所在。因此临床上应抓住“湿、热、瘀”为其治疗要点。针对湿热瘀结这一
主要病因病机,结合其局部病理改变,我们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采用蒲皂愈炎汤内服、盆腔灌肠方灌肠等综合疗法,结果表明采用中药
综合干预组治疗盆腔炎性疾病,优于单独中药内服组,且远期疗效较好,具有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郎景和,向阳.高级医师案头丛书.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591.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