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的现代性
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元
现在大家经常谈到多元文化的问题。说起来,我们现在的文化政
策比较开放,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中国艺术家的处境都可以说是相当不
错的。在这样一个环境背景下,大家都认为我们的艺术会越来越走向
多元。我想这肯定是没错的,但是这个多元究竟是在多大的范围里来
说的呢?
故以今天的建筑为例。如果我们单看一条街的建筑,有方盒子大
玻璃,也有大屋顶;有花岗岩的,也有琉璃瓦的,甚至还有青砖的;还有些
旧的四合院没有拆掉也夹杂在里面。这么局部地看,这一条街上确实
是挺多元的。可是如果我们从更大的范围来看,现在的中国建筑其实
是没有任何风格的。从XX到XXX再到东北,从南方到中原,除了历史遗
留下来的传统建筑之外,所有现在造的建筑物都趋于雷同,尤其是在中
小城市,走到哪儿都能见到非常相似的面貌。绍兴新建的街道和XXX
的都差不多:绿色大玻璃加红色的墙。你说它是现代的,它却没有现代
主义建筑的民主内容,也不是地道的国际主义风格建筑的商业形式。
你说它是后现代的,它却谈不到对现代建筑的改造。这种局部的多元
造成整体上的千篇一律和重复,这一点在今天的建筑上比较明显,同样
的情况在我们美术界也是存在的。
当我们讨论多元的时候,不能不对当代美术中的雷同保持清醒的
认识。不要在我们自己的小圈子里自以为很多元,而放到世界范围里
的时候就不能成其为一元了。中国原有的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元,
这一元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位学者都不得不承认的。但是,
中国现代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一元是否能够站得住?这恐怕就成为
一个问题。
当今世界日趋全球化,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我们怎样才能
避免丧失自己文化的特色,怎样才能使中国现代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当
之无愧地成为一元?文化策略之目的:构筑现代中国文化的总体特色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宏观的考虑和总体的文化策略。在这个策
略中,最基本的应该是强化当代中国文化的总体特征。我们现在所说
的多元,是个比较混乱的概念,它往往指的是任意的、没有方向性的、
没有主次的多样状态,这样一盘散沙的状态不能称之为多元,这只能是
对多元的误解。在我看来,一种文化即使是在专业的小范围内,各个小
的结点之间也应该有一种结构关系;倘若放大一些,在全中国的范围内,
那些不同的块面之间也应该有一种结构关系。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
形成一个整体。当代中国文化应该有自己的整体性,有自己的中心和
主流,这样才能在当今世界文化中具有更为鲜明的面貌,才能取得应有
的地位。
至于这个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可以一起来探讨。我个人认
为,在世界文化的范围内,这个结构一定要有我们中国人的整体特色,
这一点应该是我们文化策略的目的。在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我担
心由于我们强调多元、重视向西方学习,却因此而把我们中国自己的
特色给淹没、淡化和肢解了。文化的发展需要解构,但是解构的目的
不是肢解,解了还得构,还得建立起我们自己的东西。如果解构之后,我
们的东西都没有了,都变成了别人的翻版和拷贝,那么我们在这个历史
时期的文化只能是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的重复。总之在世界多元文化中,
以国家为单位的整体文化特色非常重要。
这种整体的文化特色的具体形成过程,恐怕相当复杂。我想最根
本的一点是要在中国的本土文化当中寻找具有当代意义或未来学意
义的生长点,把它们加以培植,形成一种新的结构,它与传统旧有的结
构虽然有着内在联系,但绝对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继承。因为相对于传
统,它已经发生了重大的结构性改变,而且这种改变又是从传统自身原
有的生长点中发展出来的。就象西方现代主义之于西方古典主义和浪
漫主义,差别不可谓不大,可是它是它们的子孙,它们是一家人,有明确
的血缘关系。而现代主义在中国是一种移植,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血
缘关系,移植的东西当然可以在中国发展。可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自己
原有的东西难道就不能繁殖发展吗?为什么别人的文化能往前走,我
们中国原有的文化就不能现代化了?这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关键是
我们原有的中国文化在向现代转向的时候没有转好,然而时至今日这
个工作依然值得我们去做。
关于如何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找到今天发展的生长点,19世纪
和20世纪之交西班牙建筑家安东尼·高迪(AntoniGaudi)为我们提供了
一个很好的先例。高迪的建筑我们都很熟悉,代表了西班牙的风格。
我在西班牙走一走,转一转,发现高迪确实把西班牙建筑传统中的符号
和文脉继承下来了,但他绝不是被动和简单的继承,他的建筑也绝不是
传统建筑风格的翻版。高迪的建筑,其基本的思路和西班牙传统风格
有密切的关联,象马赛克的拼贴、建筑内外曲线风格和完全的有机形
态,还有建筑内部的家具、门窗、装饰部件也都吸取植物、动物形态
的造型,这些都可以从西班牙的传统风格中找到,但是高迪把它们加以
强化,使之成为“新艺术”运动的生长点。高迪不仅是继承了民族的风格,
他还创造了民族的风格。因为有了高迪,西班牙的民族风格才变得明
确和鲜明了;也正因为如此,高迪成为当时向弥漫世界的工业化风格挑
战的西班牙“新艺术”运动的代表人物,甚至时至今日,新一代建筑师为
抗衡曼哈顿的国际主义风格,也会将高迪视为自己灵感的源泉。我们
中国人今天却不敢象高迪这样做。中国的建筑传统也有可供当代建筑
借鉴的符号和文脉,然而为什么我们出不了高迪?近百年来,我们对传
统和本土文化批判与否定得过份,这会造成民族虚无主义的心态,使我
们对于中国传统当中的基因和生成点视而不见,意识不到这些基因和
生长点所蕴含的巨大的未来学价值。这里面也有一个信心的问题:今
人对传统文化没有信心。信心是建立在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之上的,
不理解,就不可能有信心,理解了,才可能有信心。高迪充分理解自己的
传统文化,他为巴塞罗那和加泰隆尼亚灿烂的过去感到自豪,并且怀有
振兴昔日光彩的决心和梦想,所以才会有他自己的探索。
我们应该建立起这样的信心,中国现代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在世
界多元文化中应该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一元。因此,中国当代艺术和
文化应该建构起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不是能够继承来的,而是需要我
们去重新构筑的。
“两端深入”的学术策略
至于如何强化和建构我们现代文化的整体特色,我觉得有两个关
键的方面:一个是对中国传统的深入研究,这种研究不是局限在“继承
基础上创新”这类习惯思维方式当中,而是在与外来体系的并存对照
中,用新的思路和方法重新深入地研究传统、分析传统。在这种研究
中,传统将被重新发现、重新认识,而中国现代文化也将在这种研究中
蕴育生成。另一方面是对西方现代的深入研究,我们要建立起中国自
己的现代文化,就必须要对西方现代有透彻的认识,尤其要了解西方是
如何形成其现代的。也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而且更重要的是知其所
以然。从他们那里的所以然,可以推演到我们这里的所以然,或者是应
该如何预测和实现这一文化变革。
80年代,我曾经提出一个“两端深入”的学术策略,即学术上应该向
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这两端去深入,这两端同样重要。这一学术策略
同我80年代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认识有关。当时我预感到中国的改
革开放已不会逆转,中国打开了的大门不会重新关闭,而且将会面临越
来越大规模的西潮冲击。基于这一认识,我和80年代中期一些激进的
青年理论家的主张有所不同。他们担心传统继续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
阻力,生怕打开的大门会重新关上,所以要在短时期内竭力把门打得更
开,让外面的东西尽可能多地进来。而我当时认为,最大的问题已经不
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而且传统再也不可能是我们前进的障碍了。相反,
我倒是担心中国的传统会被我们自己中断,我担心中国现代艺术的发
展会失去自己的特色,会失去自己立足的基点。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提
出了“两端深入”的学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