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 1年1 0期 嵌 .高教
Shaanxi Jiaoyu・Gaojiao 化艺术
浅析日本浮世绘对德彪西钢琴作品《版画集》的影
【摘要】德彪西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是印象派音乐风格的-f- ̄J者。他的钢琴作品《版画集》是他创
作巅峰期的作品,其创作灵感与日本浮世绘密不可分。本文从介绍浮世绘入手,通过多层面揭示了德彪西与浮世绘
的渊源,创新性地论述浮世绘对德彪西《版画集》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浮世绘德彪西 钢琴曲《版画集》 异质同构
前言 钢琴曲《版画集》完成于1903年,是德彪西创作中期的作
品。该作品由三首乐曲组成,分别为第一首《塔》,第二首《格拉纳
达之夜》,第三首《雨中花园》。一般来说,这部作品被学者标注为 “印象派音乐作品的确立”,或是“最早具有印象派特质的作品”。
而这种特定的“印象派标签”却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演奏者和聆
听者对音乐的想象力,以致其音乐理解流于片面化和一元化。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这首作品中的东方特质的影响进行了更深
入的研究,其中,代百生①、刘辉,康爱琪@、田园③等人都探讨过 与德彪西《版画集》中的《塔》相关的问题。而浮世绘具体在哪些
方面影响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观这一问题,似乎在国内还未出
现系统的探讨和文论。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异
质同构这一理念,首先介绍浮世绘绘画与法国绘画在l9世纪相 互影响的概况,进而比较德彪西与绘画的关系,最后详尽地阐述
了浮世绘的美学理念及创作原理对德彪西钢琴曲《版画集》创作
的影响。
浮世绘的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浮世绘(Ukiyo—e)又称“风俗画”,是日本江户时代
(1603—1867)中期之后,在当时德川幕府在的江户(今东京)附近流 行的民间艺术,浮世绘绘画“直率地表现了江户时代市井生活的
任务及其场景,如美人、浴女、俳优、歌舞伎、妓女、浪人、游女、侠
士、花街柳巷、红楼翠阁、旅游风光等,被誉为‘江户时代形象的
百科全书”’。噼世绘既吸收了本土的大和绘及风俗画,又纳入
了中国明清版画手法和西方绘画的透视法。它的主要形式为木 刻版画,初期为肉笔浮世绘,即画家们用笔墨色彩绘制的图画。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浮世绘印刷术达到了一个高潮,代表
了Et本艺术的最高成就。直到21世纪的今天,浮世绘(Ukiyo—e)
一直是西方人眼中日本绘画的代名词。
(一)西学东渐
浮世绘作为日本传统绘画的样式,在l8世纪中叶就受到了 西方绘画中透视法的影响。江户的画师兼出版家,漆画创始人奥
村政信Okumura Masanobu(1869—1764)就曾采用西方透视法创
作了《在富士山的围猎》等作品。而他的学生菱川I师重 Hishakawa Monoro,则在他的基础上解决的13本传统绘画中的平
面装饰纹样问题。另一位伟大的浮世绘画家喜多川哥磨Kita—
gawa Utamaro(1753—1806)在他的《海滨拾贝图》中,从远处的地
平线到近大远小的人物风景,处处体现了西洋画透视法的影响。 西洋化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手法与技巧方面,而且
还表现在创作题材方面。在晚期的浮世绘画家中,被认为最杰出
的风景版画家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1760—1849),创作了
无论从画面构成上还是表现手法上都不同于日本传统绘画的一 响
张玎苑
系列作品,如他的影响最大描绘富士山的作品《富岳三十六景》。
能与葛饰北斋相提并论的安藤广重Ando Hiroshige(1797—18581
一直对西洋画的表现形式抱有极大的热情,其作品充分体现了
西洋绘画的写实手法与日本传统绘画抒情性的结合。
(二)东学西渐 1853年,美国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封闭的日本国门,迫使日
本开港通商。大量浮世绘作品被当作废纸和包装纸,随日本工艺
品如瓷器、漆器、折扇、服装等运输到欧美各地。1862年,德苏瓦
夫人在巴黎的德利沃里大街开了一家名为“中国风”(当时的欧
洲人无法识别中国和日本风格的异同)的东方工艺品商店,一时 间吸引了很多文学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的光顾,诸如:诗人波
德莱尔和他的画家朋友莫奈;作家龚古尔兄弟;英国画家惠斯
勒。而后1867年巴黎举办的世博会中,日本的工艺品、服饰和丝 绸等被大量展示,形成了席卷巴黎“日本热”。在这股日本文化的
热潮中,浮世绘毫无疑问的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浮世绘中
清心优雅的风景主题,流畅有力的线条感,平面构成的丰富表现
力,灵活优美的装饰性,原色铺垫和平面色块分布的强烈直率的
效果,二度空间和散点的独特构图,无不使艺术家为之惊叹。此
时法国学院派绘画正在走向衰落,由莫奈为中心的新派画家们 在浮世绘的绘画理念中获取了他们正在寻觅的艺术灵感和理论
依据。其中受到浮世绘启发而创作的代表画如:马奈的《左拉肖
像》和《吹笛的男孩》;莫奈的《身着日本和服的莫奈夫人》;凡高
的《唐基老爹》和《星空》等。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个性理念,无疑 给法国的甚至是西方的画家们带来新的思考和视角。
浮世绘对德彪西音乐创作的影响
(一)德彪西与绘画 德彪西自幼热爱绘画,他曾对画家朋友雷蒙・波纳(Raymond
Bonheur)说:“我多么嫉妒那些能把他们的梦境生动地表现在他
们的速写纸上的画家们!”他喜爱洛可可代表画家华托Jean Antonie Watteau,1684—1721),并从他的作品《发舟西苔岛》为灵感
创作出钢琴名曲《欢乐岛》。从诗人勒孔特・德・里尔(Leconte de
Lisle,1818-1894)同名诗所获得灵感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仿 佛是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1841—1919)画作《康达薇丝
小姐》音乐色彩的另一种诠释。1887年,德彪西根据文艺复兴时
期的画家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4—1510)的名画《春》创作
了带有女子合唱的管弦乐作品《春》。1900年,德彪西在演出他
的作品管弦乐《夜曲》后,评论家一再把美国画家惠斯勒(James
MeNeill Whistler,1834—1903)的组图《夜曲》中的《黑色与金色的
夜曲》与之作比较。他还受到多位英国插图画家的影响,如儿童
插图艺术家凯特・格林纳威(Kate Greenaway,1846—1901),阿图・拉
克曼(Arthur Rackham)。雷纳・彼得(Ren 6 Peter)
一与德彪西最 201 1年1 0期 袋l 放唷.高教
Shaanxi Jiaoyu・Gaojiao 化艺术
要好的朋友之一,曾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从他的作品的标题来
判断他的作品,他是一个画家,这也是他想要的;他称他的作品
为‘画、素描(小品)、版画、花纹、面具、黑与白……显然,他很愿
意在音乐中作画。”
(二)德彪西与浮世绘艺术 19世纪末的巴黎掀起了一股版画热,可以说,哪里有集贸市
场,哪里就有版画的销售和交易,但在大量的艺术作品中,最令艺
术家们着迷和推崇的正是日本的彩绘木质版画——浮世绘 (pictures of the floating world)。如同印象派画家马奈、莫奈、德
加,后印象派画家凡高、劳特雷克,和20世纪的马蒂斯一样,德
彪西被这种艺术深深吸引。为了表示对浮世绘的热爱,他以葛饰
北斋的作品《神奈川冲浪里》作为管弦乐《大海》的封面。钢琴作
品《版画集》中的《塔》、《雨中花园》,《意象集第一册》中的《水中 倒影》,《意象集第二册》中的《透过树叶间的钟声》、《月落荒
寺》、《金鱼》。《前奏曲第一册》的《雪中足迹》,《前奏曲第二册》中
的《雾》、《枯叶》、《月色满露台》无不与安藤广重画作中的东方神
韵和淡淡乡愁相辉映。也许,莫奈对于浮世绘的评价正是德彪西 想要表达的:“……如果你必须举出例证,请拿我与日本的绘画
大师比较:他们那稀有的品味激发着我的好奇心,我赞同他们
的由虚幻的事物和片状的画面所引发强烈联想的美学观念。”⑤
浮世绘与德彪西《版画集》之间的异质同构
音乐是无形的听觉艺术,绘画是有形的视觉艺术,这两者既 有本质的不同,又有内在的相似性。德国著名音乐学家卡尔.达尔
豪斯(CarlDahlhaus,1928—1989)曾得出结论:“像一件造型艺术一
样,音乐也是一件审美客体,一个审美观照的焦点。然而,音乐的
客体性并不是直接显露,更多的是间接显露:并不是在音乐发响
的当下,而仅仅是当听者在一个乐章或段落的结尾,他回顾所经 历的一切,将其作为一个封闭的整体召唤至他现在的经验中。此
时,音乐获得了一种类似空间的格式塔形式。”⑥由此推论,作为
造型艺术的浮世绘版画为时间艺术的钢琴曲《版画集》,提供了
同构而异质的创作灵感的可能性。
(一)《版画集》中《塔》的风景性标题和东方意蕴
德彪西一生热爱大自然,他既不信奉宗教,也不相信英雄主 义。他说:“当我注视夕阳映照的天空,坐着久久回味它的奇妙、
变幻莫测的美时,感动得不能自已。无边无际的大自然在我的真
诚脆弱的灵魂中得到了真切的反应。”他的这种“泛灵论”倾向切 合了日本民族以“泛灵论”为基础的审美心理。浮世绘画家正是
通过了简洁抒情的色彩关系以及具有典型意义的风景画表达出
自然理想和文人意趣。《版画集》在给听者带来新颖陌生的音响
效果之前,就以它独特新颖的标题,激起了听者的好奇和期待。
《塔》的标题,无疑召唤起欧洲听众对佛教的东方国家想象。
这首以五声音阶为基调的《版画集》中第一幅画,勾勒出一座东
方佛塔在变幻境况中的意象,它那起伏回荡、或远或近、或轻或
响、或疏或密的大小钟声,使人仿佛超然物外,冥想于空灵悠远
的境界。曲中有七个短小的旋律片断像藤蔓般地缠绕在一起,他 们被重复而不被发展,第一旋律被作为变奏展开,和持续的固定
低音相呼应,展现了具有加美兰音乐独立的多声部织体的特色。 这些碎片组成的音响在或虚或实的空间以流体的姿态延
展着,悠绵的钟声飘荡于烟波浩渺之间。整首作品线条流畅,扑
朔迷离,如入禅意,正应合了安藤广重的画作《晚钟》的东方意
味。
图例1安藤广重《晚钟》
(二)《版画集》中《格拉纳达之夜》的散点透视与块状拼接 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画家孜孜不倦地追求画面三次元的立
体感和景深效果,为了使画面更富有真实性,他们采取了写实的
“焦点透视法”,又被称作“定点透视法”。绘画中的“焦点”,音乐
中的“动机”,是欧洲实用主义科学和理性主义发展的结果。所谓 散点透视法,也称移动透视法,指画家的观察点不固定在一个地
方,不受视域的限制,以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在不同点观察到
的事物,都可以组织到画面。德彪西把这些崭新的审美观点和绘
画技法运用到《格拉纳达之夜》的创作,使作品具有东方的一步
一景的纵深感和流动性,使听者恍然间置若画中。《格拉纳达之
夜》是《版画集》中第二首,描写了西班牙南部安达露西亚自治区
格拉纳达神秘的夏日之夜。其曲式结构如下图:
动机 主题A 动椰 ,——— ,---z---m,———^—-_、 小节: l—— 7—_】6 17——20
动机B动机D 主题B
小节: 29 32 33 37
主题C 动机c’ r———^——_、r—— ——_、 小节: 67——_77 78_—.91
动机B主题C r—— ,——— ——、 小节: Il5——l18 l19_—-】21 动机^ r————^————、 21——_22
动枇 ,——— —-_、 5{}_—-60 动机C ,——— ——-、 23-——_28
动机c ,——— ——_、 61——_1B6
主题B 动机E主蹶C —— 、_—弋,_—— ,一—— _-、 9{卜一l08 10 ——_】12 l13——l14
主题A 动机A ,————^————、,.——— — 122.一127 12 — 36
不难看出,以动机为核心为焦点的古典音乐的结构在这里
被多个动机替代,多个动机和多个主题暗示了多角度多层次的 画面感,以流体的形式运行着。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核心发
展不同,多个动机代表着多个焦点,他们之间不存在矛盾冲突,
而是被客观地块状拼接在一起,同浮世绘中的堆砌透视法如出
一辙。这些不同材料不同质感的动机和主题被貌似突兀地、没有
过渡地拼缀在一起,造成音乐闪烁不定的性格,也暗示着吉普赛
人狂放不羁的自然本性。德彪西通过散体构筑,运用“堆砌法”拼
接流动的声响,以不同层次的弱奏音响暗示非肉眼能及的客观 世界,体现了与欧洲理性主义传统和写实主义手法截然相反的
东方浮世绘的审美取向。整首作品虚实相间,疏密有致,一步一
景,有条不紊,意趣横生,犹如一幅格拉纳达的长卷画。(未完
转下期)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