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1
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要因课型、文体的不同而采用灵活多
样的课堂结构设计,但都应该体现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应包
含四个基本要素:诵读、品析、积累、运用。语文教学设计
要体现语文教育家余映潮倡导的“教学设计30字诀”:思路
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
课堂积累丰富。结合我校语文教学实际,语文教研组特制定
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如下:
一、目标导学(2分钟左右)
(1)导入新课: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情景导入、问题导
入、复习导入,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板书课题。
(2)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4)出示自学提纲:自学提纲设计要从教学实际出发,
要将三维目标细化为具体问题。要体现基础性和渐进性,体
现本节重难点,要有梯度,语言简洁明了。
要对自学时间、内容、方法、标准、检测提出明确要求。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
语文课堂自主学习环节可采用板块式结构、主问题设计
的教学思路,分步进行自学--展示--反馈。
自学指导(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采用多种形式
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接力朗读、全班齐读等)
1、 解题,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3、 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自学指导(二):再读课文,理清结构。(根据不同文体 ,
教给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1、 标出段序,明确文章顺序(或把握文章线索)。
2

2、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3、 总结出结构特点。
自学指导(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根据单元训练
重点,课文内容,课后习题设计品读要点。品析语言是
语文课的主要内容及特色。应该读品结合,读是手段,
品是目的。程序是先读后品,品后再读。学生就会读出
感情,受到情感陶冶。品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词、一个句
子或一个重点段落。品的方法可以有增、删、换、调字
词等多种形式。通过品读理解人物性格特征、体会思想
感情、把握文章主旨等。)
1、 品读词语的精妙处。
2、 品读重点语句(修辞、句式、含义及作用)。
3、 品读重点段(总领段、过渡段、主旨段等)
学生要求:
(1)按自学提纲自学。
(2)自学完后,要合上教材和其他辅助资料进行自测,
对不会的问题要做好批注或随笔,做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进行
合作探究。
教师要求:
(1)对个别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学生,要有
个别提示。
(2)巡回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教师巡回时以不干扰
学生自学为原则,以利于学生全身心地自学,及时发现并记
住存在的问题。
(3)适度调整自学时间:要给学生适度的自学时间,
并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对自学时间进行灵活地增加或减少。
三、合作探究(10分钟左右)
(一)探究的内容。
问题来自学生自学中还不会的问题;教师备课时预设的
3

问题,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如:
1、文中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2、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文章的写作特点。(尽可能做到一课一得,学以致用)
(二)探究的形式
(1)组内互探(6分钟)。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同
桌或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把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好,
到学生质疑时提出,让其它学习小组或教师讲解。
(2)师生互探:(4分钟) 对自学提纲中重点的内容及
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展示、纠错和点拨,其方式可
通过口头回答、书面练习、演板等方式进行。展示和纠错采
取学困生展示(展示面要大),中等生纠错,优秀生讲评,
学生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点拨。教师点拨的是学生共同存在
的困惑点、重难点、易错点。教师要真正做到学生讲之前不
讲、学生没有进行探究学习的不讲、学生会的坚决不讲(补
充讲解、更正讲解、点评讲解、归纳总结讲解、按顺序讲解、
拓展延伸讲解)。
四、达标训练(8分钟左右)
训练题要以基础知识为主,在强化训练基础知识的基础
上适当进行拓展训练。训练题要分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
不同的要求,训练时要加大学生展示面和纠错的力度。
⑴出示训练题、拓展题:必作题(课后练习题)、选作
题和思考题。
⑵完成拓展训练题(展示和做课后练习及同步训练)。
文科可采取学生记忆、自查、互查、组长检查,最后由
教师抽查等办法,使学生必须记住理解的有关基本知识。
⑶教给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规律等,
收到死记活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4)学生归纳总结本节的收获。
4

五、堂清检测(8分钟左右)
对本节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测评。测评要以基础知
识、重点内容为主,测评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通过测评,
要准确掌握“堂清”的对象,要把没有“堂清”的学生转为
“日清”对象。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把学生按学习基础搭配排好
座位(一名优秀生、两名中等生和一名及格生为一组)。将
学习小组成员分成若干层、便于分层训练、分层达标。
(2)堂清内容可以是当堂作业题,也可以是一本一册
上的基础题和重点题。对各类学生在量上和难度上要求不
同,堂清题要提前做好准备(小黑板、纸质、多媒体等方式
呈现)。
(3)要保障堂清的时间,每节课要留出分钟左右时间
进行“堂清”。
(4)清的方式可多样,在完成堂清题时,要求学生像
竞赛、考试那样独立完成。老师不辅导,学生之间不讨论,
不看书,不查资料,更不得抄袭。
六、课堂小结(2分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