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育作物新品种的方法[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引领节水农业发展]

培育作物新品种的方法[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引领节水农业发展]

培育作物新品种的方法[抗旱节水作物新品种引领节水农业
发展]
作物抗旱性是极为复杂的生物适应现象。越来越多专家认为抗
旱性是复杂的系统,但经过专家大量艰辛细致工作,培育出了抗旱节
水作物新品种,增强了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使我国节水农业
技术应用面积达世界之最。

目前,我国已获得一系列抗旱节水作物技术和节水作物新品种,
如抗旱节水小麦、棉花、牧草、陆稻等。通过对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
水肥高效利用联合调控技术,建立了抗旱节水型种植结构评价指标体
系和区域节水型种植结构模式,在豫、晋、冀、陕、甘、蒙等地推广
20余万亩,新增产值近亿元,农田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8%~20%;
筛选出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15个,并已辐射推广5306万亩,累计增
产增收9.95亿元;基于生命需水信号与环境信息作物高效用水调控
理论,研究人员建立了作物调亏与非充分灌溉技术指标体系,与传统
灌溉技术相比,在冬小麦与夏玉米连作模式下,亩均节水30~50立
方米,作物水分利用率提高25%~28%。

值得一提的是,在作物水分信息快速监测诊断、土壤水分动态
快速测定、区域作物水分分布监测等方面,科学家开发了植物蒸腾速
率热脉冲探头和可实现定位自动连续监测的土壤水分传感器,使测量
精度提高10%~15%,造价降低20%,而性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监测结果被农业部作为主要信息源实时发布,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形成,大幅度提升了我国节水农业技术
的原创新能力,使相关领域研究水平与国外差距缩小了5~10年。

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选育

产品简介: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洛旱2号”主要创新点是:
1.选育出guo内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矮杆、抗旱小麦新品种
“洛旱2号”。2.较好解决了旱地生产以往小麦品种“高产不抗旱,
抗旱不高产”的技术难题。3.在国内率先利用干旱棚鉴定法、实验室
鉴定法与田间自然鉴定法相结合的小麦抗旱性综合鉴定方法,制定了
一套抗旱性鉴定的技术规范与指标体系。

该品种适宜在黄淮流域丘陵旱地、扩浇地种植,多年累计种植
面积1571万亩,新增产量2.8592亿公斤,新增产值4.0029亿元。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北方冬小麦抗旱节水鉴定与新品种选用

项目简介: 该项目根据小麦基因型需水、用水特点,以及基
因型与环境互作特点,创建了小麦抗旱节水鉴定评价技术指标体系,
用于抗旱节水种质资源筛选及抗旱节水新品种选育;根据我国北方水
资源分布特征与品种生态适应优化配置问题,提出了我国北方抗旱节
水冬小麦品种区域优化布局方案。建立了抗旱节水型和水分高效利用
型小麦种质资源和新品种筛选、鉴定指标体系;筛选抗旱节水小麦新
品种23个,并创新和提升了我国黄淮和北部两大冬麦区旱地区试评
价与审定抗旱节水新品种对照标准。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项目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国
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高抗小麦黄花叶病转基因小麦研制

产品简介:该产品通过幼胚培养,筛选培养率较高、适宜转化
的小麦优良基因型,提高小麦转化效率和转基因产品的利用,采用双
质粒共转化法,选育无选择标记的转基因小麦,为转基因产品安全性
提供有利条件。功能基因和标记基因分别构建在两个载体上,两个
DNA分子可能整合到植物不同染色体上或同一染色体不同位置上,在
减数分裂过程中,标记基因和目的基因将发生分离,可以利用PCR技
术或Basta涂抹获得只含目的基因而不含选择标记基因的植株,利用
PCR、Sounthen、RT-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转基因小麦中目的
基因的整合和表达,通过转基因植株各世代的抗病性鉴定和主要农艺
性状遗传分析,选育高抗、农艺性状优良、遗传稳定的转基因小麦,
同时进行转基因产品安全性评价,以转基因小麦作抗源,通过回交转
育,选育兼抗小麦,研究小麦转化条件,提高小麦转化效率。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旱地小麦新品种选育

产品简介:该产品采用外源DNA导入等方法,通过水旱轮作和
室内模拟干旱等途径进行抗旱新品种(系)选育,成功选育了“德旱
986”和“德旱982”两个新品系。经多年多点旱地试验、示范,丰
水年份单产7500公斤/公顷左右,干旱年份一般单产6000公斤~6750
公斤/公顷。

经品质鉴定表明,两品系已达优质馒头小麦指标。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抗旱、高产、优质冬小麦新品系的育成对提高我国北
方冬麦区旱地小麦产量、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研发

产品简介:该产品将单项技术进行筛选、组装、配套,集成小
麦抗旱、耐盐、高产、节水综合技术体系,保证了推广,为大面积示
范推广提供了保证。累计推广该技术121180公顷,水利用率提高
11.2%,平均单产提高15.95%,农机作业水平提高20.4%,每公顷提
高经济效益1748.82元,增产优质小麦970.50公斤,增收蔬菜
10597.99公斤,累计新增纯收入11898.75万元。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产品针对我国黄淮冬麦区盐碱、旱地面积较大、产量
低、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依托抗旱耐盐品种及配套节水增效种植技
术进行大面积推广,对提高盐碱旱地小麦产量,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
要意义。

高产抗逆(盐旱)冬小麦新品种选育

产品简介:该品系“德抗961”,耐盐力强,农艺性状好,在
土壤盐分0.3%以上条件下,亩产达400千克。在0.4%以上土壤条件
下,比当前推广的抗盐小麦增产幅度高30%以上。

该品系冬性,分孽力强,品质好,抗病性强,适宜在土壤含盐
量0.3%以上盐碱地广泛种植。

所处阶段:中期阶段。

小麦节水栽培标准化示范区

项目简介:该课题针对解决小麦生产不合理灌溉,水分利用率
较低问题,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从建立小麦生产土、肥、水、苗的良
性生态系统切入,采取选用高产节水品种,以土储水、以肥养土、以
土培苗、以苗用水综合节水技术路线,在有关地区建立了1万公顷小
麦节水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并编制了《小麦节水栽培技术规范》地方
标准,有效解决了当前小麦生产上存在灌溉与优质高产的矛盾。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项目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旱地春小麦栽培技术规范

技术简介:该标准是根据GB/T1.1?2000《标准的结构和标准
编写规则》要求,在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基础上,参考大量技术
资料及已发布的标准,经编写人员分析、,编制出《旱地春小麦栽培
技术规范》,具有代表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该规范规定了旱地
春小麦选茬、深耕秋施肥、播前整地、施足底肥、抗旱保水技术、选
用高产优质品种、播种期、播种方法、田间管理、收获等技术。

适用范围在海拔1800~2800米的山旱地。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示范及推广

技术简介:该课题组以建设旱作节水农业高标准示范区为目标,
以集雨蓄水节灌技术集成为核心,以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主,试验、示
范、推广一整套旱作节水农业综合技术模式,使项目区降水利用率和
土壤水分利用率得到提高,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集水补
灌技术模式示范3.4万亩;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滴灌施肥技术模式示范
10亩,节水达65%左右,节肥30%;沟垄保墒技术模式示范16.9万
亩。包括旱地沟播、垄覆膜沟植和覆膜播种等抗旱播种技术,该项技
术平均亩增产15%~35%。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技术已由青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并发布实施,推
广前景广阔。

旱地春小麦新品系“8821-1-1”选育

产品简介:该课题培育的旱地春小麦新品系“8821-1-1”,系
以“RFM11I-87-A”为母本,父本是抗旱、抗逆性突出的“宁春10号”
经过有性杂交,通过甘肃定西、云南元谋两地北选南育而成。该品系
属春性、中晚熟春小麦品系,生育期90-110天,株高100厘米左右;
幼苗直立,叶色灰绿;穗纺睡形,长芒,护颖白色白粒,口紧不落粒,
穗粒数一般在35粒左右;千粒重48g左右。抗病性强。

经品种抗病性鉴定该品系对条中31、30, 29,等优势小种表现
免疫;对白粉菌高抗,对叶锈病中抗到高抗。抗旱性较强。经品质测
定该品系容重758g/L,含粗蛋白l5.81%,湿面筋33.1%,沉降值20.7m
L,面团形成时间2.4mim,稳定时间1.6mim。

所处阶段:成熟应用阶段。

意义:该成果达到国内同类研究先进水平。

特早熟抗病棉花新品种“辽棉17号”

产品简介:该产品以4084×4258为基础材料,在高标准人工
枯黄萎混生病圃和人工黄萎单生病圃上,进行多代自然选择和人工定
向筛选,育成了高抗枯黄萎病的早熟、丰产、优质棉花新品种“辽棉
17号”。其枯萎病指数0.53,黄萎病指数7.33,具有高抗枯黄萎病;
对干旱和低温冷害有较强抗性;春播生育期124-128天,比“辽棉
10号”提早3-4天,夏播生育期不超过108天,其突出早熟性,对
提高短季棉产量和品质、增加黄河流域复种指数、缓解粮食争地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