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进展(袁隆平)目前,中国人口有13亿,人均可耕地仅1.4H,预计2030年人【1将增至16亿,人均可耕地将减少到1亩左右。

面对人口增长爪力和耕地减少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粮負安全,农业部于1996年启动实施了超级水稻育种计划。

技术路线□育种实践表明,通过育种提高作物产量,可归纳出两条有效途径:一是形态改良,二是杂种优势利用。

单纯的形态改良,潜力有限;杂种优势不与形态改良结合,效果较差。

相关育种途径和技术,包括基因工程在内的高技术,垠终将落实到优良的形态和强人的杂种优势h,才会对提高产量有贡献。

但是, 育种进一步向更高层次发展,也必须依靠生物技术的进步。

形态改良优良株型是高产的基础。

自从1968年Dr.Donald提出理想株型概念肩,很多水稻育种家特别注总这一亜要课题,并设想了多种高产水稻模型0其中著名的是国际水稻研究所Dr.Khush提出的“新株型”稻,其主要特征是:①大穗,每穗250粒;②分藥少, 每株3~4个有效分簾;③短而壮实的秆。

这种模型是否高产,还冇待实践证明。

发现超高产品种有如下形态特征。

A.高冠层上三叶叶片应长、直、窄、凹、厚。

长而直的叶子不仅叶面积大i ftj且能两面受光又4不遮荫,因此能更竹效地利用光能;窄叶所占的空间面积小,能增加有效的叶面积指数;凹字形可使叶片坚挺不披;厚叶光合功能强且不易早衰。

总之,具有这种形态特征的水稻品种,能冇最大的冇效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功能,为超高产提供充足的光合产物即有机源。

B.矮穗层成熟期稻穗顶部离地面仅60〜70cm, 这种结构由于重心卜•降,可使植株筒度抗倒伏。

抗倒是培育超高产水稻必备的特性。

C.中大穗□每穗谷重约6克,每亩16.17万穗。

稻谷产量=生物学产城X收获指数。

理论上,直产肚潜力为1000公斤/ 市。

现行的矮杆品种,收获指数(HI)L2很拓(>0・5), 进•步握两收获指数匕粗当有限,凶此,主就应依籁提高生杨昭产聲以譲一参提高稻谷产量。

□从形态学观点來看,提高植株高度是提高生物学产就有效而可行的方法。

然而这种方法会引起便伏。

为解决这个问题,不少育种家正试图使茎秆更粗壮,但此举会导致收获指数下降,因此,很难达到超髙产。

上述由井片组成的蒿叶冠层植株模型能同时篦高生物学产量、高收我指数和高度抗倒伏三者较好的统一起来, 从而能实现翻占护。

提高杂种优势水平水稻的杂种优势强弱有如卜•的趋势:釉粳交〉釉爪交>粳爪交>柚釉交〉粳粳交。

依据我们研究,釉粳杂交稻库大源足,苴产量潜力比现行在生产匕应用的品种间杂交稻可捉高30%以上。

但是,要利用釉粳朵种优势的难度很大,最主要的是釉稻和粳稻为不同亚种,亲缘关系较远,二者Z间存在不亲和性,致使釉粳杂种的受粘结实不正常,一般结实仅30%左右,因此,其实际产量不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们在利用釉粳杂种优势育种上终丁取得成功,育成一批结实率正常的具仃超高产潜力的釉粳杂交稻组合。

主要经验,•是利用广亲和基因以克服釉粳稻之间的不亲和性:二是用具有混合亲缘的中间型材料而不是用典型的釉、粳品种作亲木,以协调其它方血的矛盾。

3、借助分子技术常规f了种与生物技术相结介是今后作物育种的发展方向,这也是选育超级杂交稻貝有巨人潜力的途径。

利用野生稻中的有利基因基于分子技术和田间试验,鉴别出两个源于普通野丫稻(O.rufipogon)的增产QTL, M个QTL具仃比高产对照杂交组介(V优64)增产18%的效应。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田间选择,已育成1个带有I:述两个QTL位点的优良恢复系R163,它的朵交种丫两优7号(Y58S/R163), 2008年被认定为湖南省的第二期超级稻,人而积生产•般市产700 公斤左右。

利用稗草的DNA创造水稻新资源通过穗颈注射法将稗也的总D N A导入恢复系(R207),后代产生弯异,从这些变异株屮选fi出新的优良、稳龙的恢复系RB207-1,它具仃如下性状特征。

①穗大粒多;②粒重比原始R207大大提高。

尤其是其杂交种GDS/R.B207.1,株型良好, 杂种优势强,在海拔较高的山区(400-800米)表现特别好,2005年有三个试验点,小面积(2.3liQm 产都在900公斤以I:。

经分子检测,RB207-1& 有稗草DNA的片断。

选育C4型超级杂交稻与香港屮文犬学介作,源J:主米的C4基因已被成功克隆并lE在导入超级杂交稻的亲本。

理论l:C4基因的光介效率比水稻的C3 基因高30%,初步测定,有个别含C4基因的亲本植株,其叶片的光合效率比对照高10.30%,但还不稳怎,仍在继续选冇中。

皋于第:期超级杂交稻取得的成就,我们特捉出一个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计划,即种三亩超级杂交稻产出现仃四由地所丫产的粮食。

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发展6000万亩,产8000万亩的粮食。

该匸程既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乂能牡约2000力亩耕地,以发展其它经济效益更高的项11,为农尺致富创造条件。

山丁•这项计划貝仃I•分匝要的现实总义,因而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2007年已在湖南省率先实施, 在20个示范县中有18个县达标。

2008年已验收的7个早稻示范县,20个县全部达标。

安徽芜湖币、河南信阳市也〃积极地实施这项丄程,而几效果良好。

科技进步水无止境,水稻还有很人的产屋潜力。

根据以I倂项研究进展,2006年科技部C立项和启动了第二阶段超级朵交稻育种计划,即到2015 年第三期单季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的产最指标是900 公斤/lifo 遵照科技部2008年立项的“强优势水稻朵交种创制与应用研究”计划,我们提出分三步走的计划來实现第三期目标:第一步,2010年亩产830公斤(2009年有三个丙亩达棕);第二步,2012年亩产860公斤:第三步,2015年完成任务。

我国小麦育种的冋顾与展望(李振声)一、我国小麦t产发展概况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52年我国小麦平均亩产48.8公斤,到2008年平均亩产达到317.5公斤,增长6.5倍。

小麦播种而积从1952年的3.717亿审, 到1991年增至4.6422亿宙,到2008年又减少到3.5426亿亩,比1952年还减少了0.1744亿亩。

而小麦总产从1952年的0.1813亿吨,到2008年增加到1.1246亿吨,增长T6.2倍。

实现了供需平衡有余。

二、我国小麦育种冋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小麦育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先后选育了数以「计的优良品种,毎年在t产上种植的小麦品种有300—400个。

种卅训枳在1000万由以上的品种累计有60余个,为我国小麦牛产的发展做出了巨人贡献。

1>以提高抗病稳产为主的育种阶段(1950—1960年代)1950年春我国小麦条锈病发住空前大流行,造成为年小麦大减产,据估计,全国小麦大约减产60亿公斤。

条锈病的流行左要取决于菌源的数量与传播和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前者匸要受春李雨量女少的影响,而小麦品种的抗性则因病原菌的变异而定。

由于病原菌变异快,小麦品种选育进度慢,品种抗性难以持久, 必须经常更新。

据26个国家统计,条锈病菌发t新小种变异的速度是,平均为5.5年就产丫一个新的流行性小种:而育成一个小麦新品种一般需要8-10年。

5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第-批改良品种有碧蚂1号、南大2419、等。

碧蚂1号址高年份达9000JJ亩,覆盖了整个黄淮流域和河北中部以北平原地区。

南大2419年最大推广而积7000万亩,覆盖了长江流域。

到60年代,各地由于推广品种先后丧失了抗性, 又育成了一批新的抗病良种,推广面积达到1000力亩以上的令济南2号、北京8号、内乡5号、石家庄54、阿勃、阿夫等:由于这些品种的推广基木控制了条锈病新小种的流行危害。

使我国小麦平均审产达到100 公斤以上,提高了•倍。

2、以矮化与高产为主的育种阶段(1970—1980年代)随着工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国际上绿色革命的兴起,在继续保持对条锈病抗性的基础I:,我国和应仔成『一批vm或罐秆、抗倒、丰产的优良品种,雀生产上迅速摊广引用。

70年代年最大推广面积在1000万审以上的有泰山I号,F•产3号、博农7023达等。

其中泰山1号, 最人推广Ifti枳达4000万亩以上。

80年代后,对抗病性的要求是兼抗a粉病,年放人种植血枳在1 o o o万亩以上的晶神仃n农3217、济南13、鲁麦14、山农辐63、冀麦30等。

这些代表性品种推广使我国小麦平均亩产达到200 公斤以I】,乂提扁了 -倍。

3、高产和优质育种并进阶段(1990年代到新世纪初)随着我国人尺空括条件的不断改善和进入WTO的挑战,小麦品质改良育种开始提匕议程.形成了与高产冇种并进的东如90年代以后到现在•年A4大推广面程在1000万亩以卜•的新品种有郑麦9023 (中强筋八济南16等。

这些代血品种使我国小麦平均亩产达到300公斤必h,个别品种在试验示范中曾达到700公斤以上.保证了我国小麦的供需平衡。

通过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联合上持的“国家9731小麦品质课题的研究,堆木明确了中国优质小麦有两个•浚优质源.一个绘來■四方国家适合做血包的强筋令麦晶种兰考培(Laneota,飞皿)、拉(Yecora.機西;;F)察•个毎我MHd培疗的适介制作僅头、I何条.饺了等蒸点爻食品的虚种小檢6号、临汾5064等。

由「•优质小麦品种的推广.我国基本结束了优质麦依靠进口的历史。

三、我国小麦育种的字望从以上对我国小麦育种三个彷史阶段的冋顾中,可以看出满足补会消费盂求是促进小麦牛产发展和品种不断改良、更新的动力。

在新形势下,进•步推动我国小麦生产发展和品种改良的动力是什么?我们经过反复讨论,提出了两个“转变”的新思路。

小麦生产从面向国内市场逐步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转变_1997年以前小麦一直是我国进口的主要粮食品种,『12002年起我国C逐步走向小麦净出口国行列。

今年我国小麦产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下, 出口量有望大幅增长,出口小麦结构有望改变,并会以更多的制粉小麦出口到国外。

这里所说的国外市场主要是指东南亚和东亚市场,距离我国近,有地理优势,同时该地区对面食品的要求也与我国相似。

从我国国情考虔.能出口的小麦数量不会太参,但是意义直大。

在科研方而,它可以促进我国科技匸作者继续努力提高小麦单产和改进品质的研究:在工产方而.町以集中优势地区推广优质品种. 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种粮农民的生产枳极性.也川•以改变近年来我国小麦播种而枳减少过多的趋势.形成推动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新动力。

做出上述论断的根据是.我们对近十年来,我国水稻、小麦. 玉米三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单产与总产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发现小麦的播种而积减少的最多(21.7%) •单产增长編度最大(29.2%).依靠提离单产保证了总览的增长(2.5%),实现了全国小麦供需平衡仃余.说明小麦卞产是•个很仃活力的产业.还有增产潜力可以挖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