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雷电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探讨

雷电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探讨

2010年增刊 

第34卷 贵州气象 

Journal Of Guizhou Meteorology VoL.34 Supplement 

文章编号:1003—6598(2olo)ol一0124-02 

雷电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探讨 

邵莉丽 ,张邯 ,王晓锋。 

(1.贵州省防雷减灾中心,贵州贵阳550002;2.贵州省铜仁地区防雷中心,贵州铜仁554300; 3.贵州省六盘水市防雷中心,贵州六盘水553001) 

摘要:通过2006--2007年贵州省闪电监测资料整理及统计,对贵州省地闪的日变化、月变化、闪电密度、闪电强度等 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闪电定位;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P427.3文献标识码:B 

1・ ‘I-0一 l 刖舌 

贵州省闪电定位系统共有2个:南方电网公司 雷电监测网和贵州省气象局闪电定位网。2007年 

省气象局组建了气象局雷电监测网由7个探测子站 和一个数据处理中心站组成,自北向南依次为:桐 

梓、遵义、毕节、六盘水、白云、安顺、黔南。每个闪 电定位探测子站探测范围为200Km,将测到的闪电 发生时间、方位、强度和电磁辐射信号实时传输给 中心站,由中心站进行实时定位处理。系统提供回 击发生的时间、经纬度位置、强度、极性等信息。实 

践表明:该闪电探测网的探测精度和探测效率分别 为100m和90%一95%,加上共享南方电网公司监 

测资料配合使用,基本实现了全省范围内的雷电实 时监测。 由于该系统终端资料属于新技术服务产品,在 监测资料初级产品分析处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疑 惑,为此,将工作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问题处理办 

法介绍给大家,希望共同探讨,促进闪电定位资料 能得到科学、合理、正确的应用。 

2数据处理 

尽管闪电定位系统早在2O世纪80年代即进入 

试验使用阶段,但气象部门正式进行大规模建网还 是在2004年左右,监测资料也基本都是试验性的应 

用;到目前为止,相关的业务技术规定也只有几年 

前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编制的《闪电定位系统观 测业务规定》,没有对监测资料处理的指导性意见 或技术规程,造成在进行监测资料整理分析时,无 标准或规程做依据。为了暂时解决这一问题,我们 

参照GB50057—94(2000)、GB50343—2004中, 200kA、150kA、100kA首次雷击电流计算参数,从安 

全等角度,在实际数据处理过程中,将绝对值> 300kA的闪电记录(占本省闪电定位总数据的 

0.95%)舍掉,余下的数据作为我省实际闪电数统 计、分析。 

3雷电活动特征 

2006年贵州省(南方电网公司)监测网监测到 

的总闪电次数为724 582次,其中正闪电次数25 304 次,负闪电次数699 278次;平均正闪电强度 31.83kA;平均负闪电强度16.72kA;最大正闪强度 

299.8kA;最大负闪强度290.9kA;闪电天数为250d 

(某天有雷电数据,计雷暴日数一次,不重复计算); 正负闪之比为3.62%。 2007年贵州省气象局雷电监测网监测到的总 

闪电记录次数为602 691次,其中正闪20 784次,负 闪581 907次;平均正闪强度54.64kA;平均负闪强 度37.38kA;最大正闪强度299.IkA;最大负闪强度 

299.9kA;闪电天数为231d;正负闪之比为3.57%。 3.1 雷电流强度分布特征 2007年贵州省正闪电的主要分布区域为2O~ 

100KA,峰值强度中心为25kA,分布曲线的特征为 

上升快下降慢。负闪电的主要分布区域为20— 

80KA,峰值强度中心为27kA。 对比2a的雷电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2007 

收稿日期:2009—04—02 第一作者简介:邵莉丽(1980一),女,助工,主要从事防雷技术开发应用工作。 

・124・

 2010年增刊 

第34卷 邵莉丽,等:雷电监测数据统计分析探讨 VoL 34 Supplement 

年雷电流强度20KA以下,20—50KA区间所占的比 例最大,分别达到72.49%及62.42%。 

3.2时间分布特征 从图1可以得出,2006、2007年雷暴的季节性 

均变化明显,雷暴的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闪击次 

数月变化峰值出现6月份,分布达到247 804、175 942次。5_8月正值盛夏,对流旺盛,云体发展强 烈,有利于电荷在云体中的积累,所以闪电次数较 

多,达到总闪数的71.5%及86.5%。1-3月、l0一 

l2月是闪电最少时段。 

图1我省雷暴月变化图 

. . 代 溯羲、正W妻 W 

B 1 1 3 4 5‘7 8 9 10 11 12 11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时 

图2闪电频度日变化图 图2是根据贵州省雷电监测资料整理得出的全 省闪电日变化图,逐时分析表明闪电的发生存在明 

显的日变化,中午和前半夜闪电活动明显高于后半 夜和上午。峰值出现在l4:00~23:00及0:00~2: 

oo,谷值出现在1O:o0左右,午后到傍晚是太阳辐射 导致地面热力条件发展到最旺盛的时段,强对流天 

气多数在午后得到发展,到傍晚最强,所以雷电在 

l4:00之后出现得最多。 

3.3闪电密度分布 将我省区域划分为2Km×2Km的正方形网格, 

统计每个正方形网格面积中的闪电数(即密度),得 到图3所示的闪电密度图。 

从闪电密度图中可以看到,07年强雷电密度 

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部地区,即毕节、安顺和黔西 南等区域。 图3 2007年贵州省闪电密度分布 3.4雷电频数累积频率 雷电强度的累积频率分布如图4所示,可以部 分反映雷电强度的分布情况。 

、 \ | _\————一--_-一一一 一一一 一 一… 

| i \ l F l___ 一..…一一一… 

0 20 40 60 HO 160 l20 140 160 180 200 220 240 260 280 300 图4雷电频数累积频率曲线 

4小结 

目前闪电定位监测资料气象部门基本是试验 应用阶段,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闪电定位系统 观测业务规定》,也没有对监测资料处理提供指导 

性意见,造成无标准做依据,我们参照GB50057—94 (2000)、GB50343—2004中200KA、150KA、100KA 首次雷击电流计算参数,在实际数据处理中是将绝 对值>300KA的闪电记录(占本省O7年闪电定位 

总数据的0.95%)舍掉,余下的数据作为我省实际 闪电数统计分析,尽管依据不足,实践证明还是可 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