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110卷第1期iiU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voll10Nol

罂篮盟2:::兰::罂::::::罂:::::::::

:==三2

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谢伯端(湖南商学院,湖南长沙410205)【摘要]文化认同问题是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状态与民族文化的未来息息相关。调童显示,处在社套转型时期酌大学生正面临着种种的文化困惑和文化挑战,他们酌国家民旋文化身伢、校圆桌体文化身伢、性别文化身份等认同现状有了许多新的变化。特文化身份认同概念引入高等教育理念,才是完整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关键词】文化;文化身份;高等教育;大学生;认同现状【中圈分类号)C,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107(2003)0l一0121—05

一、文化身份认同的基本概念什么是“文化”?“文化”在汉语中的最早含义是“文治和教化”,意指统治的一种方法、教育的一种职能。在现代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中,仅英语语言中的“文化”定义已达200多种。叫当代中国学术界对“文化”的解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类认为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一类认为文化是由人创造或参与的一切社会生活及其存在方式的总和,一类认为文化应特指社会意识形态。无论有多少种关于“文化”的定义,人们一般都承认,“文化作为社会精神力量有巨太而深刻的社会影响。它无论表现为一种有约束力的氛围,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或表现为一种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都有力地作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或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或使人自然遵循某种视为当然的惯性,或使人必然遵守种种规范,总之是对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起到引导和制约作用。”②文化认同同题是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我是谁?我从

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是自古至今“人”在探究自己文化身份过程中的最简明而又最古老的命题。“文化身份认同”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己所属的群体特征所持的认可和接纳态度。文化身份认同包括了种族、民族、国家、社会、集体、家庭、性别以及道德价值、政治和宗教信仰等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的认同。当一个社会的文化认同出现迷失或错乱时,必然会引起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甚至将文化夸大为今后左右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力量和因素:“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问、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哪当个人敝化认同出现迷失或错乱时,必然会导致个

人产生脱离社会或反社会的情绪和行为。“自我必定是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不同文化对人的影响既反应在人的正常行为上,同时也表现在人的反常行为上。”∞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文化的认知体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传统文化格局的解体、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的构建,与我国经济、政治的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知识分子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和创造者,当代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准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文化认同状态与民族文化的未来息息相关。在旧文化的解体和新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当代中国大学生也正面临着种种的文化困惑和文化挑战。国外的文化学学者早在80年代就已经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在新的社会与文化环境的结构之中,一种新的自我正在中国的年轻一代中间出现。中国人这种新的自我已不再像传统的自我那样和过去保持连续。相较于过去,他是更为自断的,而对于权威人物则较少迁就与屈从。中国人新的自我并不像过去那样强烈地固定于持久的家庭关系以及传统价值,而是更为依赖于那种似乎是建立于功利主义的以及物质的基础之上的关系。”囝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现实促使我们思考:以清一色、大一统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标准上纲划线的传统做法要不要改变?在爱国、爱人民的最低底线上,多元化的社会是否应该包容多元的人才?时代要求我们高教工作者认真观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认真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存状况和内心世界,认真思考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政策和教育方法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身份认同现状分析文化身份分析可以从多个层面和多个角度进行。从教育实践看,与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文化身份有:国家、民族文化身份,校园集体文化身份,性别文化身份,家庭文化身份、未来职业文化身份,虚拟(网络)文化身份,贫困生文化身份,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前三种文化身份认同现状进行分析。

[收稿日期]2002—09—17[作者简介]谢伯端(1953一),男,湖南辰溪人,湖南商学院副教授

 万方数据1.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国家文化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是有差异的。本文将二者合并在一起讨论。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高校连续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2002年的诃查结果显示:在阀卷列举的2001年26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工作中,大学生平均关注率达75%。关注率超过80%的有12项,其中对“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美国‘9·¨’事件”、“中美撞机事件”、“美国部队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等4项,关注率均在90%以上;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关注率高达97%;有89%、74%的学生“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日本首相小泉纯--fllj参拜靖国神社”、“战后日本首度出兵海外”两事件。删《中El韩三国青年社会意识调查》国际合作课题组发现:中国青年的国家认同意识强,为国做贡献意识强。在回答“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到自豪吗”的问题时,北京大学生有87.4%的人回答“非常自豪”和“比较自豪”。这一比例略低于中国农村青年,但明显高于日本、韩国青年对类似问题的回答。@大量的类似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非常强,他们密切关注国内外大事,焦点越来越集中于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和民旗尊严的大事件上,大多数大学生没有忘记中华民族遭受外国侵略和欺凌的苦难历史。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面临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当代大学生将会像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仁人志士一样,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在肯定了以上主流倾向以后,我们也应该注意到,90年代以后的大学生与90年代以前的大学生相比,在国家、民族认同因素和认同方式上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第一.国家、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地域、族群、国籍等自然的、历史的实在群体的初级认同,二是对现代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价值取向的高级认同。当代大学生在高级层次的认同上显然有淡漠的倾向。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反映,当代大学生对一般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活动不热心、不主动,不积极,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对我国政局的长期稳定持怀疑态度。2001年,湖南某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抽样嗣查表明:约有30%的大学生什么都不信仰,约有60%的学生“说不准”中国今后的发展,其中10%的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是否有能力带领全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没的全面胜利表示怀疑。@2002年甘肃某大学学生寒假思想动态调查表明,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依次为中国人世、冬季奥运会、布什访华、农村农民问题、阿富汗战争、教育改革、社会稳定、巴以冲突等,而有关“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人大会议、西部大开发、《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政治和社会问题还难以进人大学生的主流视野。国家、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的变化必然会对行为方式的选择产生影响。某公司曾在北京五所名牌高校随机调查了大学生们对于出国留学的意向及看法:70%呲上的大学生有意向出国,其中最想去美国者又占四分之三以上。这表明出国留学、特别是去美国留学已经成为名牌高校大学生的一种主流选择。调查中有44.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如果出国了,毕业后肯定会回国工作。而历史统计资料显示,从1978至1996年的18年问,13.9万自费出国留学人员中,仅有3%的人回国。@据此看来,当理想、愿望和现实发生冲突时.或者、龅,当现实提供了某种可能性时,相当一部分人对物质条件的选择会压倒回国效力的理想主义。90年代以后,大学生国家、民族文化身份感的强烈唤起,大多源白于国际上那些损害我国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反华事件,如美国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中美撞机事件、日本政界人物的反华言行等。缺少了这些反面教材,当代大学生的国家、民族文化身份感就会相对淡薄。而在80年代的大学校园中,国家、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高潮则大多是由振兴中华、反对腐败、体育比赛,甚至所谓争取两方式的民主、自由等事件所激发的。清华大学的一位学生把这一代大学生的淡漠叫做“令人讨厌的功利”,“我周围的许多人对中国缺乏信心,他们大部分都比较认同、向往美国的文化,认为不管有多少缺点,毕竟美国有人类历史上较完美的制度。”归纳起来,妨碍当代大学生从高级层次上自觉、全面认同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现状和主流价值观的主要因素是:落后的经济和科技环境,腐败现象和其他社会不正之风.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向往和崇拜等。当代大学生在国家、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方面的变化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方法和效果。第二,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的基石,但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当代大学生的身E正在悄然淡化,这种淡化是无意识地但又是广泛地发生.甚至与十年以前比较,当代大学生的利益观、竞争观、择业观、消费观、婚恋观、交际方式、阅读范围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等,都在缓慢地、有时还是相互矛盾地发生变化。这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在文化认同过程中,与上一代人、与传统文化产生隔阂或分裂。据共青团山西省委宣传部的调查,有9076%的丈学生表示认同“人与人之问应该互丰甘关心”,75.9%的同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服从国家集体利益”;但同时.又有8608%的学生认为,人的一生中“金钱”最重要,有93.85%的学生对“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说法持“赞同”和“基本赞同”的态度。凹价值判断标准的二重性,说明当代大学生既普遍认同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不抛弃传统文化中的道义观,但又十分注重实用,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在大学生中已有相当市场。日本学者君螺大学在分析了有关中日韩三国青年的一系列调查数据后指出,“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大传统’开始动摇”,北京大学生、北京职业青年、河南和山东农村青年等3个群体均有“非常高的‘非儒家倾向’,同时又显示了一定程度的儒家倾向.它表达了中国3个对象群体意识中的双重性、对抗性的矛盾09’o

又如,文化的传递和继承无非是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生活实践的累积,二是阅读的累积。而在现在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们正在逐渐远离经典文学名著和学术专著。据《文'j[报》记者在上海高校的凋查,包括英语词汇在内的应用型书籍占据了大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WTO知识全书》、《一生的忠告》、《成功学教程》、《社交[I才》等应用类书籍和《蛋白质女孩》、《香水》、《三重门》、《悟窑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