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再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科学化的元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安身立命的回乡。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通过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方法,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然而正如马克思在确立《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时所说:我不是从概念出发,因而也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我的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
从价值概念出发,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起始范畴陷入遗漏人的逻辑悖论而难以自圆其说,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人学基础。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年的历史节点上,审视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逻辑起点的历史形成,反思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从逻辑起点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出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视野,确定现实的人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结构,构筑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逻辑起点的内涵及其规定性 1. 逻辑起点的内涵。 逻辑起点,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科学应该从何开始?这种说法源自于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中对哲学体系开端的确立。他在《逻辑学》中明确提出:必须用什么作为科学的开端?黑格尔认为:开端是逻辑的,因为它应当是在自在地、自为地有的思维元素中,在纯粹的知中造成的。因此他以纯有作为逻辑的开端,并认为 它应该是逻辑、自为的思维的开端。所以开端必须是绝对的,或者说,是抽象的开端;它于是不是以任何东西为前提,必须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也没有根据;不如说它本身倒应当是科学的根据。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外壳中隐藏着关于逻辑起点的深刻真理的内核,那就是作为科学理论体系的起始范畴应该具有最抽象的规定性,才能经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式,形成一个辩证发展的逻辑结构。但黑格尔将作为逻辑起点的纯概念与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相分离,逻辑学也就成了纯概念自我演绎的精神史,这也是其哲学体系的唯心本质使然。
2. 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逻辑学》中唯心辩证法的精髓,创立了举世瞩目的《资本论》。正如列宁所说: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因此,根据马克思以商品作为《资本论》的逻辑起点的运思路径,可以概括出逻辑起点的五点规定性。
第一,逻辑起点应以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为前提。黑格尔将开端视为纯有,是一个绝对抽象的概念,它本身不具备任何具体的内容,可以说纯有就是空,即什__么也没有。而马克思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重新确立以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为逻辑的前端。商品作为《资本论》逻辑起点不是臆想于哲学家头脑中的纯概念,而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证的客观存在。
第二,逻辑起点应是科学理论体系中最抽象的范畴。逻辑起点在内容上,应以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为前提;而在形式上,这一感性具体的客观存在具备最抽象的规定性。这里的抽象表示事物最一般、最不发达、最片面的阶段,它具有抽象上升到具体的一切可能。马克思之所以选择从商品分析开始,正是因为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它具有超越自身,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一切可能因素。
第三,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相互规定。马克思在探索《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时,始终围绕着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社会形态;围绕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围绕着资本矛盾运动这一特殊的研究对象。离开特殊的研究对象,逻辑起点就会陷入抽象不足或是抽象过度的理论窠臼。第四,逻辑起点应是科学理论体系矛盾发展的萌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商品货币资本,逐步深入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揭露资本积累的秘密,并在此基础上发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第五,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一致。黑格尔认为:逻辑开始之处实即真正的哲学史开始之处。这里就蕴含着逻辑起点与历史起点相一致的思想,但黑格尔只是将历史看作是哲学史,也就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精神史。马克思主义学家剔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思辨的成分,吸收了逻辑和历史统一的辩证运动的积极成分。在探索《资本论》的逻辑起点时,通过查阅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文献和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还原资本运行的真实起点。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科学解读逻辑起点的内涵及其本质规定性,对于审视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是否可以,现实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何以可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二、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逻辑起点的概述 1.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逻辑起点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刚刚建立的应用型学科,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仍显薄弱,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学科本身存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解释还是仅限于生命线为主的地位和作用说的经验型层面,没有上升到学理性研究层面,未能建构起说明自身存在意义的价值理论体系。正在同一时期,随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人的思想大为解放,以往被视为理论禁区的价值问题重新进入了中国哲学讨论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哲学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哲学(以下简称价值哲学)。价值哲学的形成给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带来重要的契机,尤其是1989年,李德顺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上发表《价值论与思想政治工作漫谈》等系列论文,将思想政治教育楔入价值哲学,并强调:一定的价值观体系或价值哲学理论,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或思想政治工作的真正理论背景和支柱。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于理论层面来论证自身存在意义的历史背景下,以价值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论的理论体系也就应运而生了。
最早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进行建构尝试的是1992年陈秉公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该书第二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价值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社会价值。显然这一时期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还带有以往经验事实解释的痕迹,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具体形态分析还不够全面,没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整体框架。1999年,陈华洲在《试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一文中,从价值的主客体需要满足论的解释出发,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功能对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个人和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该文标志着学界开始从价值哲学的研究范式来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2000年,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从价值的主客体效应论解释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界定为:以自身的属性来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被思想政治教育满足的效应关系。并进一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容包括认识价值、激励价值、调控价值。2001年4月,梅雪的硕士毕业论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从价值的主客体的效应关系出发,系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类型和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客体及其交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个体价值、集体价值、社会价值三大具体形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三个具体维度。2001年6月,项久雨参撰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开始从李德顺的《价值论》中价值是对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的角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界定为:以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并在思想政治价值这一具体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形态、实现,这些理论探索对后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奠基性意义。2003年,项久雨的博士学位论文《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继续秉承价值哲学的研究范式,以价值作为研究思__想政治教育价值的逻辑起点,系统地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本质、特征、形态、生成、实现、评价等问题,至此形成了较为成熟而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
2.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逻辑起点的缺陷。 首先,以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具有相对滞后性。虽然价值作为逻辑起点,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建构从无到有的突破,可以说功不可没。但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价值哲学一直存在争论和研究的范式转换,难以达成共识,这种分歧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发展。自80年代,价值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理论分支伊始,哲学界俞吾金、赫晓光、宋人等学者就开始对效用主义的价值模式展开批判,如俞吾金认为:当苏联、东欧,尤其是中国的理论界意识到价值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时,20世纪差不多已经过去了。然而,即使当今的阐释者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当他们开始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误解也就开始了。这个问题凸显于学界在界定价值概念时,普遍援引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一句话: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但这句话实际上正是马克思批判瓦格纳将使用价值和价值混为一体的错误认识。然而这一研究成果并没有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中来,以致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域的思考和宣传陷入误区,如陈华洲、罗洪铁和梅雪等都是在效用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理论体系。90年代,哲学界王玉樑、赖金良、何中华、郁建兴、邹师鹏等大批学者又开始对主客体关系的价值模式展开批判与争论。如赖金良认为,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虽然可以较好地说明物的价值,但却不足以全面地说明人的价值。他特别指出,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价值,而不能用互为主客体的关系去衡量。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正是以价值的主客体关系模式来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遮蔽了德育中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价值。因此,以价值哲学作为理论基础,以价值概念作为逻辑起点,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具有相对滞后性。其次,价值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逻辑起点,陷入遗漏人的逻辑悖论。从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继承了价值的主客体关系模式,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无论是主客体需要满足论主客体效应论主客体的效应关系还是主客体相互关系的一种主体性描述,其最终的落脚点都立足于价值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价值哲学的发展历程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即用关系的思维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但马克思哲学观表明,仅仅靠关系思维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还不能保证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