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思考 吴华强 (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湖南吉首 416000) 摘 要:以田野考察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造成其衰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种原因相互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衰微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且衰微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同时文章就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湘西苗族;情歌;衰微;强势文化;保护与发展;思考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鄂渝黔边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研究”(06ZD13)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华强(1967-),男(苗族),湖南花垣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湘西苗族情歌,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婉转的音调,精彩的唱词,炽热的情感,使她在色彩斑斓的湘西苗族民歌群中闪耀出自己特殊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曾产生过大量的优秀作品。 湘西苗族历史上素有“以歌为媒”之风俗,这在不少汉文献中均有记载,如清康熙年间《红苗归流图》所附文字“唱歌觅偶”图志云:“苗俗,至初春时,男女未嫁者皆盛服,负背笼登山,以樵采为名,往来林麓间,相对唱山歌,雄鸣雌应,漫声悠扬。每发声则以一手自掩其耳,唱和相协者则相悦„„然后挽媒行聘说者。”[1](P281)又如清乾隆初年《永绥厅志》的“永苗风俗十条”记载了当时花垣苗族“椎牛”祭祀仪式活动之后众多青年男女对唱情歌的情景: “然后择寨旁旷野处,男女各以类相聚,彼此唱苗歌,男唱女和,或女唱男和,往来互答„„相悦者,男女各有赠遗。”[1](P287)直至上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一提起湘西苗族聚居区,仍喜用“歌舞的海洋”,“苗歌几乎无人不爱,无人不会”来形容。但最近几年,当你再走进苗寨,或在苗族聚居区的集市赶集时,每当遇见众多结伴而行、身着现代服装的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男女,如果你不与他们进行交谈,几乎难辨其族别,事实上他们都是当地的苗族。他们既说汉语,也说当地苗语。你若热情地请他们唱苗歌,这一年龄段的青年绝大多数不会,偶有大胆而开朗者站出来唱也不地道———要不在音调上总想往汉族“唱歌”的方式靠,要不就是连一首简短的四句苗歌唱词也记不住。虽然也可见到苗族男女唱苗歌的,但那几乎都是中年人或老年人了。种种迹象表明,湘西苗歌———尤其是苗族情歌正处于衰微之中,本文拟就其衰微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并就苗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进行思考。 一、湘西苗族情歌衰微的原因 (一)湘西苗语文化生态变化的影响 首先,苗汉通婚近年来已呈上涨趋势。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清末湘黔边苗族乾嘉起义后,苗汉之间民族隔阂较深,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都已较少通婚。但事实上苗族与聚居于同一地域的汉族和土家族向来有通婚的习惯,[2](P350)早在明末清初 收稿日期:2008-03-12已初见端倪。[2](P447)新中国成立后,我党关于各个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消除了民族歧视,民族自治政策让苗族人民当家作主,苗汉通婚也因此不再是禁区。据调查,湘西各地的苗族都不同程度地与汉族或土家族通婚,既有苗族姑娘嫁给汉族或土家族小伙,也有苗族小伙娶了汉族或土家族的姑娘,这样的家庭多数是苗语和汉语混用,其子女多数改说汉语。昔日那种“宁嫁贫懒汉,不做客家妻”的习俗已悄然消失。特别是杂居区的苗族,有的人苗语已说得不流畅,这对于必须用当地苗语进行思维和演唱的苗族情歌来说无疑失去了语言基础。如湘西苗语方言中东部土语的丹青、排绸、梁家潭等地的苗族,唱苗歌时,原来使用苗语,逐渐苗汉语混用,到现在甚至直接用汉语,当地一些人因此把这类苗歌称为“汉语山歌”。据实地调查,当地很多20岁左右的苗族青年男女绝大多数已不会唱苗歌,更不会唱情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次,苗族中纯讲苗语的人口相对数量在减少,“领地”在缩小。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全国苗族人口增长大约在3倍左右,与我国人口增长情况基本同步。若以3倍的增长率来计算湘西苗语的使用人口,1956年苗语普查统计有44.51万人,到现在湘西苗语的使用人口应该在133万余人。但 现在实际使用人口只有97万人,[3](P1)相差近40万人,即近40万新增加的苗族人口本应说苗语而现在已不说苗语了。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苗语使用的分布地区也从广、散走向集中,其总体趋势是逐渐向苗语使用的中心区(聚居区)收缩。而偏远杂居地区和靠近城镇地区,湘西苗语的使用地域明显在萎缩,甚至失掉原来的“领地”。[3](P5)由此,依赖于苗语及其苗族风俗的苗族情歌,其传唱范围也是在逐渐缩小的。 再次,苗族青年中的一部分佼佼者离开了苗族情歌的语境。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近60年来,苗族接受汉文化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尤其是近些年苗族聚居区农村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一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苗族青年男女通过高考、招工、招干等各种途径成为国家各行业的公务人员,从而脱离了原来的苗族社区,并逐渐融入到现代社会的都市之中,他们成为苗族青年中的佼佼者。但正是这一群体的苗族青年随着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改变,已经很少再有机会讲苗语,绝大多数也不可能再回苗族村寨通过唱情歌的方式去认识异性,去恋爱。 (二)苗族青年生活方式与交流方式变化的影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渐变化,促使苗族聚居区内众多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刚从初、高中毕业的众多苗族青年走出封闭的苗族山寨外出打工。据实地调查,近些年来,每年正月初十左右,几乎所有的苗寨都有苗族青年男女外出打工,有的苗寨甚至是倾巢出动,许多寨子只剩下老人与小孩,很难见到20岁左右的年轻人。很多人往往春节前夕才返家,有的甚至不回家,他们大多数在外能吃苦耐劳,为家乡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众所周知,这些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并不曾从他们原来的学校中接受苗族民歌的教育,因此他们大多数人对苗族情歌仅一知半解,而外面精彩的世界,异于苗族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等都冲击 着他们的心灵,也悄然改变着他们的恋爱方式。在他们看来,超级女声以及众多通俗歌手们的演唱极具吸引力!他们很多人都能唱上几首流行歌曲,但却唱不好一首本民族的情歌。因此,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一些苗族青年往往羞于再唱情歌,甚至觉得本民族的情歌难听。而寨内所剩无几的苗族青年男女要让他们唱情歌,也已难成气候。另外,社会经济发展同样惠及到湘西苗区,一些乡镇的集市网吧和固定电话已很普及,一部价廉物美的手机对于一个已成年的正在恋爱或即将恋爱的苗族青年男女来说并不是一件奢侈品,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理由去拒绝现代文明给自己带来的舒适与便捷。电话、手机、信息网络等现代传媒极大地拓展了当代苗族青年男女间的联系方式,并使其恋爱方式呈多元化状态。他们可以不再像自己的祖辈、父辈那样非得亲临现场用“苗歌”代言,可直接用语言进行交流或借助现代化的 通讯工具。 (三)苗族情歌艺术形式与功能变化的影响 湘西苗族情歌这一体裁的形成和发展与苗族传统的婚恋习俗、生活方式等紧密联系,它是历史的产物,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求偶与娱乐。用于自娱自乐的情歌,当然可以自己唱,但更多的情歌在歌唱时必须得有异性对歌才可以不断进行,也就是说苗族情歌经常是以与异性对歌的方式呈现的。各土语区情歌的音调虽然都相对固定,而且唱词中也有前人留下来的一部分,但由于具体对歌的对象不同,更多的唱词都要靠即兴改编来完成,也就是说,当对方唱完之后,你要即刻根据对方唱词的内容予以响应而接着唱下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155点呢?笔者曾接触不少情歌编得很好的苗歌手,据他们介绍,为了在对歌时不输给对方,往往得先向本寨的老苗歌手学习很多首苗族情歌的歌词,并反复地背记下来,待熟练之后还要按照苗族情歌的韵仄要求去自己编情歌唱词,从而融会贯通。但大量常年外出打工的苗族青年,因远离情歌的环境,已不具备用苗族情歌来与异性沟通的条件,少部分留在家乡的青年可供对歌的对象也越来越少,且不愿外出打工者往往多数能力较欠,即兴改编苗歌唱词对他(她)们而言并非一件易事。于是,便出现了即使有人有心唱情歌,却难找到对歌人的现象,久而久之,唱情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就娱乐功能而言,在各种娱乐方式还很贫乏的时代,唱情歌是苗族青年主要的娱乐方式。但近几年,在苗族社区,娱乐的内容与方式已逐渐丰富,人们除了唱情歌外,还可以进行其它的娱乐活动。就求偶的功能而言,昔日若能唱情歌,自然就比同辈的年轻人多了许多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情歌对答如流更是才华与能力的具体表现。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一个人能力的体现已是多方面的了,能否唱情歌已不是恋爱、择偶的重要标准,更不是了解、考察一个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两个互不认识的苗族青年男女之间婚姻的缔结除了通过自由恋爱之外,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媒人的牵线得以实现的。事实上,在今天的湘西苗族村寨,从前那“不会唱情歌就可能找不到对象”的年代已随着当代人们价值判断的多元化而逐渐成了陈年往事。总之,苗族情歌的实用价值———求偶的功能萎缩了。 (四)湘西苗语从汉语借词增多的影响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从其它语言中借词的现象,如汉语、日语、英语等等,苗语亦然。苗语从汉语里借词由来已久,在古代社会,苗族的地域因远远广于现在,苗语与汉语之间甚至是相互借词的,有的词还是同源词,如在古汉语中有苗语,在现代苗语中也留存有古汉语,这已为众多学者所证实。[1](P44)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从大范围的层面来看,对于生活用语非常丰富而现代科技用语非常贫乏甚至是空白的苗语来说,已明显是弱势语言,尤其是传统苗语思维中原来没有的新概念、新思想,唯有借用现代汉语才能表达,如“商品经济”、“出租车”、“手机”、“计算机”等等。为了表达这一类新概念、新思想,一句苗语往往除了基本语序、语法仍是用苗语表达外,所用的词汇几乎都是现代汉语借词。苗语从现代汉语中大量借词的现象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已非常普遍,上涨的趋势更是以往任何一个年代所不能比拟的。由于大量借词,对苗族民歌特别是苗族情歌来说,其词义及人们的思维方式不能不受汉语的影响。 (五)苗族传统节日内容淡化及多元化的影响 苗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其传统节日多与农业密不可分。湘西各土语区苗族的节日虽不尽相同,但内容大都与农业相联系。主要的传统节日有“四月八”、“赶秋”、“三月三”、“六月六”、“清明挑葱会”、“正月玩年”、“清明歌会”等等。以前,每逢节日,苗族的男女老少常身着本民族盛装汇集在一起,而苗族青年更是其中最活跃的一群,因为节日不仅为了祭祀苗族祖先,也极大地娱人,更为苗族青年男女提供了接触交往的机会。而近年来各苗族聚居区内已较少举行相关节日活动,就是举办了也总让人感觉到少了一点“苗味”。以湘西自治州苗族聚居人口最多的花垣县为例,2005年立秋在该县排料乡以及2006年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