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中国奶牛・2010年第3期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试验 庞天津,邹明,刘焕奇,毕可东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青岛 266109) 中图分类号:¥85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264(2010)03—0042—02 摘要:2009年4月及6月间,荣成市某肉牛场8月龄左右的育肥牛先后两次爆发疫病,均发生在新购买牛后不久。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采集的病料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对病原进行了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牛场发病是由 长途运输应激引起,病原分别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产气巴氏杆菌,此类菌对头孢菌素和土霉素较为敏感,经治疗, 该牛场病情得到控制。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诊断;治疗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牛的一种急性、 热性传染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其次为呼吸道或伤口 传染 。本病一般呈散发性流行,通常是突然发病,发生 高热和肺炎.有时表现水肿病变.各脏器出血等 。 2009年4月及6月间.荣成市某肉牛场100余头8 月龄左右的育肥牛先后两次爆发此病 4月初从莱州购 进48头,4月中旬开始陆续发病、死亡,截止4月25日 几乎全群发病,死亡6头,病死率为12.5%,遂采集病料 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6月初从东北又购进 6O头.6月中旬发现部分牛开始出现和上批牛相同的症 状.截止6月22日,100头育肥牛(中间因病情严重淘汰 2头)中有80多头发病,死亡3头。经筛选敏感药物.合 理选择用药.该牛场的病情控制得到及时有效控制。 1试验材料与仪器 1.1试验材料 采集该牛场粪便、血液,并取病死牛肺、淋巴结、脾脏 等病变脏器。 1.2主要试剂及培养基 三糖铁琼脂培养基、革兰氏染液、麦康凯琼脂培 养基、营养肉汤、尿素酶培养基、营养琼脂及微量糖发 酵管等 1.3试验仪器 座式自动电热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 械厂)。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 公司),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森信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超净工作台(安泰公司制造)。 收稿日期:2009—08—26 作者简介:庞天津(1984一),男,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奶牛疾 病的研究。 通讯作者:毕可东(1957一),男,山东文登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 从事小动物疾病和奶牛主要疾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1.4抗茵药物纸片 青霉素、土霉素、庆大霉素、金霉素、链霉素及头孢 菌素药敏纸片 2试验方法 2.1 临床症状和病理观察 2.1.1临床症状观察 观察病牛精神状态、体表特征、粪便颜色和质地、 尿液颜色以及检测体温、呼吸数和心率等临床特征。并询 问养殖场技术人员病死牛的病程变化情况 2.1.2病理剖检观察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观察其可视粘膜、胃肠道、脾脏、 肺脏、血液等病变情况。 2.2细菌的分离纯化和镜检 2.2.1病原菌分离纯化
.将病料无菌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上.于37℃恒温培 养箱中培养24h.观察细菌生长情况、菌落特征。然后挑 取可疑菌落再接种于血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纯化.将纯 培养细菌接种于麦康凯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24h. 观察记录其生长情况。 2.2.2镜检 挑取可疑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 2_3 细菌的生化鉴定 2_3.1糖发酵 将待检菌株分别接种在蔗糖、麦芽糖、葡萄糖、乳糖、 甘露醇、尿素、枸橼酸微量发酵生化管中,于37℃恒温 培养48h.观察记录结果。 2.3.2尿素酶试验 将待检菌种做穿刺划线.接种于尿素酶斜面培养 基中,37qC恒温培养24h,观察记录结果。若培养基由黄 色变为红色则为阳性,否则为阴性。 中国奶牛・2010年第3期 ・43・ 2-3.3 三糖铁试验 将待检细菌穿刺接种于三糖铁(TSI)琼脂中,37o【= 恒温培养24h。观察记录结果。 2.4药敏试验 2.4.1菌液的制备 挑取血琼脂培养基上的3~5个菌落,加入无菌的 盛有2 ̄3mL营养肉汤的离心管中。37℃恒温培养12h, 备用 2.4.2药敏试验 参照有关资料介绍方法进行同。取上述菌液0.1mL 于血琼脂平板上,涂匀,室温干燥5min,将药敏纸片置 于培养基表面。37℃恒温培养12h,观察记录结果。 2.5药物治疗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牛群进行药物治疗.并记录治 疗效果 3结果 3.1临床症状 患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沉郁, 食欲、饮欲不振,反刍次数减少;鼻镜干燥,呼吸困难, 由鼻孔流出大量粘性液体;有的带有血色,粪便成稀糊 状并混有血液。有的粪便排泄物中带有大块坏死脱落的 肠粘膜。病牛努责频繁,有里急后重的表现。有的病牛 眼睛红肿、流泪,酷似感冒,当地兽医按感冒和肠炎进 行治疗近一周,结果不但没有抑制病情发展,反而出现 死亡病例增多的现象。 3.2病理剖检 病死牛剖检发现.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气管内 有大量泡沫样粘液,肺脏充血、出血、瘀血,呈大理石样, 胸腔和心包积液;肝脏肿大,胆汁潴留,呈墨绿色;大网 膜和肠系膜上有大面积弥漫性点状、片状出血,真胃和 十二指肠粘膜水肿、增厚、出血,结肠呈紫红色,有的发 生坏死 3.3细菌分离结果 3.3.1细菌分离 从所采集病料中共分离出3株巴氏杆菌.从淋巴结 中分离到的菌株定为l号菌.从粪便中分离到的菌株定 位为2号菌,从肺分离到的菌株定为3号菌。 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呈淡灰色、圆形、 湿润、露珠样小菌落,无溶血现象。在麦康凯培养基上1 号细菌不生长,2号、3号细菌生长良好且菌落边缘整 齐表面光滑。 3-3.2染色镜检 细菌染色呈革兰氏阴性,单个存在,两端钝圆,两极 浓染 3.4生化试验结果 对所分离出的3株巴氏杆菌进行生化试验鉴定. 其中1号菌株蔗糖、尿素、葡萄糖、甘露醇发酵试验为 阳性,乳糖、枸橼酸、麦芽糖发酵试验、三糖铁试验、尿素 酶试验均为阴性。2号、3号菌株蔗糖、尿素、乳糖、麦芽 糖、葡萄糖、甘露醇发酵试验为阳性,三糖铁试验和尿 素酶试验为阳性,甘露糖、枸橼酸发酵试验为阴性。根据 各试验结果可以推断出l号为多杀性巴氏杆菌,2号、 3号为产气性巴氏杆菌 3.5药敏试验结果 通过药敏试验可知.多杀性巴氏杆菌和产气性巴 氏杆菌对头孢菌素和土霉素较为敏感 药敏试验结果 见表1。 表1 不同药物对巴氏杆菌的抑菌圈 单位:cm 菌株 土霉素庆大霉素青霉素金霉素链霉素头孢菌素 多杀性巴氏杆菌 3.13 2.30 2.12 2.15 2.O5 3.85 产气性巴氏杆菌 2.95 l_50 1.05 0.90 2.65 2.84
注:抑菌直径d≥2.8cm为高敏感,2.0em ̄d<2.8era为中度敏感;d<2.0em 为低度敏感.d=0为不敏感。
3.6治疗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第一次发病后,采用头孢菌素 100mg/kg体重(总量不能超过4g)进行治疗连用5d, 效果较好.但第二次发病时.再次使用头孢菌素就不能 控制病情.遂改用盐酸土霉素80 000IU/kg体重治疗. 连用5d.对于病情严重的牛用葡萄糖静脉注射进行补液. 经治疗.除病情严重的1头牛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而 且再无新病例发生 4讨论 牛巴氏杆菌病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烈性热性传染病. 对养牛业危害非常严重。巴氏杆菌为条件病原菌,一些 诱发因素如营养不良、寄生虫感染、长途运输、饲养管 理条件不良等都可促进本病发生 。该牛场分别于2009 年4月和6月购进两批牛。都是在购买后不久发病.探究 其发病原因.可能是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机体处于长时 间的应激状态.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引起机 体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该病 的发生 邢玫等就曾报道过运输应激能导致牛场暴发 巴氏杆菌病。此外.在饲养过程中,养殖户要特别注意 环境卫生.及时进行环境消毒 目前.许多地方兽医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以致使 巴氏杆菌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因此,在临床治疗时. 应先进行药敏试验.不仅能及时有效地治疗疾病而且能 最大限度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多杀性巴氏杆菌致病率高,病死率也高,在防治过 程中应以预防为主。对发病死亡牛深埋消毒。被污染的 用具、厩舍等彻底清扫消毒;对发病牛和疑似病立即隔 离进行治疗。健康牛要做好认真观察,同群牛和周围牛 ・44・ 中国奶牛・2010年第3期 脑黄金牛奶的营养学研究进展 赵瑞。张金生,杨金波 (华南农业大学畜牧系,广州 510642)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264(2010)03—0044—04 摘要:本文论述了牛乳中DHA和EPA的可能来源,以及通过营养调控技术来增加牛乳中DHA和EPA含量的方法。 关键词:牛奶;DHA;EPA;来源;营养调控
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 (1)一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俗称脑黄金,对人类健康有着 特殊的作用和影响.如预防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生长、 抗炎和抑制过敏反应、促进脑和视网膜的形成以及延缓 脑的衰老等功能 而牛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营养丰 富的全价食品.其乳脂中丰富的月桂酸、豆蔻酸和棕榈 酸等饱和脂肪酸可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发 病率升高Ⅲ.危害人类健康 在如今奶业低迷的情况下 国内许多企业都把眼光投向了利润较高的高端牛奶. 在此情况下.如果能够生产并推出一种可以结合DHA和 EPA及牛奶优点的“天然的富含DHA和EPA的高端 功能牛奶”.将会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在国 外市场上脑黄金牛奶的生产已经有了10多年历史。为此, 本文对近些年来通过营养调控技术来提高牛奶中DHA 收稿Et期:2010—01—20 进行紧急预防注射: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牛体抵抗力[81。 参考文献 [1】Carter,G.R.,Am[J].Vet.Res.,1955,(16):481-484. 【2】郭大和,郑明,潘松年.我国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抗原的血清学鉴定lJ].畜牧兽 医学报,1979,10(2):67—78. 【3】闫海.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调查与防治【J].甘肃畜牧兽医,2007,37(1):33—34. 【4]张立成.高原牦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特点与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07,43(7):46. 『51 Heddlest0n K.L’Rebers P.A.Fowl cholera:CIOS8一immunity induced in turkeys 和EPA含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对生 产有所帮助 1 牛乳中DHA和EPA的可能来源 一般情况下.乳中的脂肪酸约有50%是由瘤胃发酵 产物乙酸和B一羟丁酸在经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 和脂肪酸合成酶(FAS)途径重新合成:40% 50%直接从 日粮中摄取:由体内脂肪提供的不足10%。 1.1 日粮中的DHA和EPA在瘤胃中逃脱了瘤胃微生 物的氢化作用 日粮脂肪进入瘤胃后很快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在瘤胃微生物的作用下逐级氢化.直至完 全饱和。不过大多数研究认为.日粮中仍有部分不饱和 脂肪酸未被氢化而进入后面的消化道。Bickerstaffe等[21 的研究表明日粮中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在泌乳期山羊 瘤胃中有90%被氢化。Wu等[31报道也表明.44%~79% 的油酸、63%~79%的亚油酸和78%~90%的亚麻酸在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