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外运动员心理训练特点及常用方法 《国外体育动态》1997年第48期 近年来,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各国体育界在大力加强体育科技工作计划的同时,都把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研究和应用列为重点。例如澳大利亚为迎接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从1995年即开始筹划优秀运动队的心理训练工作。他们首先派4位运动心理学专家跟随几个主要项目参加第25届奥运会的比赛,以便更多地了解和熟悉重大比赛的特点和积累赛前心理训练及临场心理咨询的经验。同时,还以重金从国外招聘有经验的运动心理学专家加盟澳大利亚心理学科技服务队伍。他们计划选派7~8位心理学专家从1996年初开始定点跟队工作,一直跟踪到悉尼奥运会提供临场心理咨询。可见他们对运动心理学工作的高度重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从60年代起就开始对运动员实施系统的心理训练,他们把心理监测、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作为一项完整的工作纳入整个训练计划之中,并保证经常化、系统化地实施,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他们通过对心理训练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训练对运动员心理过程的影响可以从各项生理、生化以及大脑神经活动等方面明显地反映出来,如生理活动过程中的肌电、皮肤电、皮肤温度、心率、脑电和指端血容量等;生化指标中尿液的儿茶酚安排出量反映出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变化;大脑细胞神经介质的释放特点等。这类研究不仅为评价运动员心理状态的变化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客观指标,而且进一步验证了心理训练的科学性。同时,许多运动心理学家都开始尝试应用生物反馈技术对运动员进行强化心理技能的训练,其应用前景颇为广阔。 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运动认知不仅深入到了肌肉认知的层面,而且已经将大脑的部分认知过程提高到思维工程的角度去研究,包括思维的方式、思维的程序、思维内容的性质、思维的唤起和中止、目标设置等。总之,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应用研究已经在愈来愈多的国家以更大的力度朝着广泛而深入的方向发展。 一、国外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特点 1.更加重视跟踪性的系统应用和研究 因为运动员的心理能力也和技术能力、战术能力、身体能力一样受后天环境和实践活动的影响,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和增强。所以,心理技能的训练也应遵循一般技能训练的规律,必须坚持长期地、系统地进行才能获得显著效果。心理训练不是魔术,那些指望采取心理训练的方法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立竿见影等急于求成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科学的。任何一项心理调控的技术,必须通过反复系统的练习才能增强,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其效力。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运动心理学家兰德尔博士,多年来对优秀射箭运动员所实施的心理训练就特别强调其系统性。他们的心理训练通常是以一个奥运周期(4年)来划分阶段的,他为每位需要进行心理训练的运动员制订一个较详细的训练计划,让运动员了解训练的目的步骤,并要求运动员定期到他的实验室接受各种心理生理指标的检测。同时,他也跟踪运动员参加各种重大国际比赛,包括奥运会。 加拿大著名运动心理学家特瑞·奥里克博士更是长年跟踪滑雪及冰上运动项目的国家队到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对运动员的心理帮助不仅在运动场上,而且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2.更加强调运动员心理技能的增强而不只局限于心理障碍的克服 心理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而不是消极地去克服已经出现的心理障碍。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状态分为三种水平:异常状态、正常状态和超常状态。 做为一名优秀运动员仅具备常人所有的正常心理状态是不能在强手如林的激烈竞争中独领风骚取得成功的。优秀运动员不仅要具有超常人的体能和极少数人才能掌握的高难动作,而且还要具备超常人的心理能力,才能在激烈竞争的比赛场上,在心理负荷的 2
高压之下,保持一种特殊的竞技心理状态,才能在千变万化的比赛局势中保证自己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如果等运动员出现了心理障碍再来找心理老师帮助的话,往往已失去比赛的成功机会。 最有效、最经济的做法是采用各种方法防患于未然。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技能为目标,预先教会运动员掌握心理调控的方法,并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的运动员无论面对任何复杂而困难的局面都会保持清醒,并主动地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控到最佳水平。因此,可以说每个运动员都需要心理学的帮助,每一位教练也都需要重视心理学的工作。 3.更多地启发运动员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思维的过程 人类的高度智慧大都源于思维。虽然人类都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过程,然而,每个人的思维能力主要还是靠后天的培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思维的灵活性、独立性、创造性和流畅性等均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运动员的思维过程不仅与动作技能的形成有密切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着情绪状态。清晰合理的思维对运动员比赛时技战术水平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外大多数优秀运动员不仅训练的独立性强,而且独立思维的能力也很突出。运动心理学家非常重视从启发运动员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方面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运动员来见心理学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往往会提出各种问题;心理学家也不是只对运动员说教,而是以首先教会运动员怎样设置目标和掌握自我谈话的技巧为主,如启发运动员提出或预测比赛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每一个问题要先问问运动员认为应当怎么办?这样他们就会动脑筋想办法,然后心理学家再帮助他们制订更完善合理的对策。同时,心理学家还常常教运动员怎样进行积极的思维,怎样向负性思维挑战,怎样运用理性思维以及怎样及时中止消极思维的蔓延等。前苏联体操队的心理学家专门设计了一套思维训练的方法,包括学习高难动作前应当怎样把思维集中在关键的动作要领上,动作脱保时怎样运用流畅的思维强化正确的动作表象过程,在比赛时分别制订出临赛前、比赛中以及每一个单项动作比赛后都应当怎样想?想什么?这样一来,运动员的思维控制在一个合理的程序之中,不仅有利于行为的程序化,而且可以有效地防止外界的干扰因素。使运动员竞赛时的情绪更加稳定,头脑更加清醒。 许多心理学家把对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认知调节训练结合起来实施。常用的认知调节训练方法有合理情绪调节训练和各种形式的词语暗示训练等。 4.更多地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增强心理训练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心理现象已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了。因为人的心理现象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所以,通过对大脑活动的生理检测就能够较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在国外甚为流行。不仅医学界作为治疗手段用来医治各种精神性疾病,体育界也开始采用生物反馈技术作为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有效手段。所谓生物反馈就是利用电子仪器将与心理生理过程有关的机体生物学信息,如肌电、皮肤电、皮肤温度、心率、血压、脑电等信号加以处理扩大,并以视觉或听觉的方式显示给人(即信息反馈),训练人们通过对这些信息的认识有目的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进而调控自身的运动行为。例如,当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出现情绪过度紧张时,在生理上则表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部分机体发生一系列变化,像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皮肤电阻降低、手脚变凉等。采用电子仪器可以将这些变化通过视听信号显示出来,告诉运动员这些生理变化的情况,从而有目的地调节紧张情绪并将心理状态控制在适宜的程度上。这就是生物反馈的作用(马启伟等,1996)。 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所进行的生物反馈训练不仅具有调节情绪状态、消除过度紧张和改善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的作用,而且还有助于提高运动感知能力,加速运动技能的形成,使技术动作更加协调和熟练。因为利用肌电仪可以直接显示运动员肌肉用力的 3
变化,较精确地分辨正确与错误的用力感觉,从而反复强化正确的动作技能。对心率变化的监测还能帮助调节和控制训练的强度和安排合理的运动量。 加拿大思维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生产的计算机生物反馈测试分析系统,已经被愈来愈多的国家用于运动员的心理训练。这套仪器精度高、体积小,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跟随运动员到比赛现场,随时为运动员提供生理心理的变化信息,及时帮助他们调节情绪状态。 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第一次为香港夺得奥运金牌的滑浪风帆运动员李丽珊就是接受较系统心理训练的优秀运动员之一。她早在1991年就开始接受心理学家的帮助。在对她的心理能力和个性特点进行全面诊断的基础上,心理学家根据她性格活泼外向但易受外界干扰的特点,对她进行专门的情绪控制和集中注意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主要采用生物反馈的技术,借助生物反馈测试分析系统使她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客观的了解,从生理指标的变化曲线波动较大可明显看出情绪不够稳定,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心理学家教她掌握放松技能的训练方法,并要求每天坚持自我训练,定期到心理实验室接受检测。每当大型比赛之前,除了常规的赛前心理准备和目标设置等心理训练之外,心理学家还要带上笔记本电脑跟随她到赛场,随时为她提供心理状态变化的客观资料,同时给于必要的及时的心理调整。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决赛期间,李丽珊每天晚上都要有至少一个小时的时间和心理学家在一起,利用生物反馈仪分析她当时的心理状态,进一步明确当前的目标。心理学家根据她的具体情况提供心理辅导,包括调节情绪状态,通过表象成功进一步增强信心。因此,李丽珊在本届奥运会上始终以稳定而高昂的情绪状态超水平发挥,她的成功又一次证明了心理训练的科学依据和对运动员比赛成功的巨大作用。 二、国外运动员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1.单一的心理训练方法:单一的心理训练方法往往目的单一,程序相对简单,手段也比较集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 渐进放松训练法: 训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16组肌肉群紧张和放松的交替进行,使被训练者由感知对比而更深刻地体验肌肉放松的感觉。当身体的主要肌肉群进入放松状态后,不仅躯体紧张得到缓解,紧张情绪也能得到调节。 (2) 自生训练法: 训练时主要通过陈述一系列沉重、温暖、安静等暗示词语,达到对比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控制,进而调节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暗示词语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增减或创编。 (3) 超觉静坐法: 被训练者要接受导师提供的响亮的颂歌或一个特定的声音,同时进行冥想专注身体的某个部位。以此达到放松入静的目的。长期训练就能够增强集中注意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4) 生物反馈法: 通过电子仪器将被试者自身的各种生理信号放大并显示出来,再通过意识活动主动调节这些生理信号的变化,进而有目的地控制情绪状态。 (5) 自我指导放松法: 利用自我指导语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解除过度紧张,使情绪得到良好的控制。 (6) 行为放松法: 通过改变行为的方式达到放松的目的,进而解除身心的紧张状态。 (7) 瑜珈、禅宗、气功等放松法: 这些都是传统的调节身心状态的方法。各自都有一套完整的练习程序和步骤。这些练习都必须长期坚持,其效果也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