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突破文言翻译重点难点学案13睬准“分点”,精准落实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同里衍斯道上人,别累年矣。
一日,自钱塘至京师,访余钟山之寓舍,出其诗所谓《独庵集》者示余。
其词或闳放驰骋以发其才,或优柔曲折以泄其志。
险易并陈,浓淡迭显,盖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
观其意亦将期于自成,而为一大方者也。
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
夫上人之所造如是,其尝冥契默会而自得乎?其参游四方有得于识者之所讲乎?何其说之与余同也。
吾今可以少恃而自信矣。
因甚爱其诗,每退直还舍,辄卧读之不厌。
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
(节选自高启《独庵集序》,有删改) (1)间与之论说,各相晤赏,余为之拭目加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未几,上人告旋,乞为序其帙首,辞而不获,乃识以区区之说而反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
(采分点:“间”“晤”“拭目”,语意通顺)(2)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
(采分点:“旋”“序”“识”“区区”)参考译文同乡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我和他分别已经有好几年了。
一天,他从钱塘到京城,到钟山我的住处来探访我,拿出他的叫“独庵集”的诗集给我看。
他的诗词有的阔大奔放来展示他的才学,有的优雅婉转来抒发他的志向。
诗文的惊奇与平实之特点兼而有之,词风的艳丽与淡雅交替显现,都是因为他能学习百家,博采众长,不拘泥,不狭隘。
看他的作品内容发现他也有自己的一些新的创造,可以说是大方之家。
有时跟他谈论这方面的观点,各自领悟互相欣赏,我就更对他充满殷切的期待。
衍斯道上人姚广孝所创造的成就像这样,是他自己一人暗中体悟默想得到的呢,还是参游四方从有识之士所讲的口中得到的呢?他的学说观点和我的多么相似啊。
我现在可以借此少依靠他人而相信自己了。
因为特别地喜欢他的诗文,每次侍奉君主回来之后回到家里,我就经常躺着读而且百读不厌。
不久,衍斯道上人姚广孝要回去了,请求我为他的诗集作序,我推辞但没有被答应,就写下自己的肤浅看法回复给他。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河北地大震,坏城郭屋室,瀛州为甚。
谏议大夫李公肃之为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知瀛州事,乃筑新城,方十五里,高广坚壮,率加于旧。
自七月庚子始事,至十月己未落成。
其用人之力,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工;其竹苇木瓦之用,积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
盖遭变之初,财匮民流,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
至于始作逾时,功以告具。
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
事闻,有诏嘉奖。
(节选自曾巩《瀛洲兴造记》,有删改)(1)此邦之人,以谓役巨用艰,不累数稔,城垒室屋未可以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公经理劝督,内尽其心,外尽其力,故能易坏为成,如是之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这个州的百姓,认为劳役工程巨大费用筹措困难,不经过几年,城池营垒居室房屋不可能复建完成。
(采分点:“邦”“以谓”“稔”)(2)这是因为先生经营管理劝勉督促,内部尽心,外部尽力,所以能够变毁坏的为修葺一新的,先生就是如此奋勉。
(采分点:“经理”“劝”“敏”)参考译文熙宁元年七月甲申日,河北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市的房屋坍塌了很多,而瀛州最严重。
谏议大夫李肃之先生做高阳关路都总管安抚使,兼管瀛州事务,就开始修筑新城,方圆十五里,城墙高大宽广坚固结实,都比原先的好。
这些事务从七月庚子日开始做,直到十月己未日才完工。
工程所用的人力,前后一共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使用的竹苇木瓦,前后也有若干万若干千若干百。
在遭遇大灾变的开始时期,财物匮乏百姓流离失所,这个州的百姓,认为劳役工程巨大费用筹措困难,不经过几年,城池营垒居室房屋不可能复建完成。
但是等到开始做很快就大功告成。
这是因为先生经营管理劝勉督促,内部尽心,外部尽力,所以能够变毁坏的为修葺一新的,先生就是如此奋勉。
他的事迹被上报给朝廷,有诏令嘉奖他。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五月日,某谨因仆夫百拜献书某官:某闻古之致精竭思以事一艺,而其志不分者,其心之所思,意之所感,必能自达于其技,使人观其动作变态,而逆得其悲欢好恶之微情。
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当其情见于物,而意泄于外也,盖虽欲自掩而不可得。
某不幸少苦贫贱,十有七岁而亲病,又二年而亲丧。
既仕而困于州县者,十有二年矣。
其煎熬逼迫之情,郁塞愤懑之气,盈心满怀。
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如某之穷者,亦可谓之极矣。
其平生之区区,既尝自致其工于此,而又遭会穷厄,投其所便。
故朝夕所接,事物百态,长歌恸哭,诟骂怨怒,可喜可骇,可爱可恶,出驰而入息,阳厉而阴肃,沛然于文。
耒之于文,虽不可谓之工,然其用心,亦已专矣。
(节选自《张耒集·投知己书》,有删改) (1)故工乐者能使喜愠见于其声,工舞者能使欣戚见于其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又饥寒困穷,就食以活其妻孥者,往来奔走,率常数千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所以擅长演奏的人能使他的欢喜愠怒表现在音乐上,擅长舞蹈的人能使他的欢欣悲戚表现在容颜神色上。
(采分点:“工”“愠”“见”“戚”)(2)而且还饥饿寒冷,艰难窘迫,外出谋生来养活妻子儿女,往来奔走,经常就是数千里。
(采分点:“困穷”“就食”“活”“率常”)参考译文五月某日,我恭敬地通过车夫,多次行礼后(虔诚地)写信给您:我听说古代殚精竭虑去从事一种技能,而志向专一的人,他的思想和情感一定能在他的技艺和本领上有所表现,让人观察他的动作姿态的变化,就能推测得知他内心悲欢好恶的隐曲情感。
所以擅长演奏的人能使他的欢喜愠怒表现在音乐上,擅长舞蹈的人能使他的欢欣悲戚表现在容颜神色上。
当他们的情感和思想表现出来时,即使自己想掩藏也不可能。
我不幸从小困苦贫贱,十七岁时父母得病,两年后父母去世。
出仕后又困厄于州县十二年。
那种煎熬逼迫之情、郁闷愤怒之气,充满心胸。
而且还饥饿寒冷,艰难窘迫,外出谋生来养活妻子儿女,往来奔走,经常就是数千里。
像我这样处境困厄的人,可以说是达到极点了。
我平生微不足道,既然曾使自己致力于把文章写好,而又遭遇仕途的失意困窘,正好投合我所擅长的。
所以早晚所接触到的事,事物的各种形态,放声高歌和痛哭,辱骂怨恨和愤怒,令人高兴和令人害怕的,令人喜爱和令人厌恶的,出驰入息,表面积极内心沮丧,都充分地表现在文章中。
我对于写文章,虽不能算擅长,但是用心是专一的。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
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
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
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
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注]为文,立石祠门之外。
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
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夫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
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
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
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之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节选自刘大櫆《游大慧寺记》,有删改)注李东阳:明朝诗人,官至吏部尚书。
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颇为时人所不满。
(1)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所以在佛寺之中立了道家的神祠,借此来保存他们的寺庙。
(采分点:“藉”“存”,状语后置,语意通顺)(2)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而是自己得来的,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采分点:“其”“推引”“何畏”,假设关系)参考译文我客居京城没事的时候,期间跟随友人在靠近京城之外的地方游玩,环京城的四周有许多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能逐一记述。
问了问,这里都是宦官的安葬之地。
宦官选择葬地于此,竟然另外在葬地旁边建立了大寺。
从西直门经过高粱桥,往西北再走三里左右,那里是宛平香山的畏吾村,有一座寺庙叫大慧寺。
从很远的地方看,高出松树的树梢,它的中堂有座大佛,长五丈多,本地人也称呼它为“大佛寺”,是明武宗年间,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
大慧寺的左边建了佑圣观,土阜的高平之处建了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写了碑文,并且在真武祠的外面立了石碑。
当时,皇帝明世宗崇尚道术,宦官害怕他们的寺庙有一天被破坏成为道院,所以在佛寺之中立了道家的神祠,借此来保存他们的寺庙。
让中朝贵人写碑文,本来像挟持他们不得不写的形势;而那些贵人,也是俯首低声下气,接受这样的事实又不敢不写。
天下没有不了解他却可以要挟他让他一定这样做的情形,追究它的本源,必定是出于朝中的贵人和宦寺有故交。
那些中朝贵人因为与宦寺有旧交,那么那些之所以成为贵人的原因,未必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
假如他们的地位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而是自己得来的,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而那些不是出于宦寺的推举却又与宦寺非常交好,却是担心宦寺转嫁祸福于他们,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患得患失吧。